武鷹眼中的謝晉:他們默默地在謝老遺像前哀思,幾位老人跪哭在地

老何話鄉賢 發佈 2024-03-07T06:09:36.130925+00:00

在百年中國電影史上,謝晉是一棵站立的偉岸的大樹。人們知道,他發現了許多演員,而他培養了眾多的導演尤其是女導演卻鮮為人知。武珍年是謝晉影片《高山下的花環》和《最後的貴族》的副導演。武珍年長得黑黑瘦瘦,工作起來卻雷厲風行、乾淨利落,很有點男子氣。





在百年中國電影史上,謝晉是一棵站立的偉岸的大樹。人們知道,他發現了許多演員,而他培養了眾多的導演尤其是女導演卻鮮為人知。武珍年是謝晉影片《高山下的花環》和《最後的貴族》的副導演。武珍年長得黑黑瘦瘦,工作起來卻雷厲風行、乾淨利落,很有點男子氣。武珍年說,這都是向謝導學來的,跟在他的後面,不喜歡電影的人也會被他的激情感染,不得不熱愛這份事業。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武珍年的婚姻出現了問題。當時,婚姻問題可不是小事,誰在這個事上出了問題,往往被認為品行不端,作風不正。武珍年被宣布不得被重用,今後不能當導演。萬念俱灰的她,想到謝晉,他是個正直、仗義的人,但她又不敢直接找他,找到在資料室工作的謝晉愛人徐大雯。徐大雯當晚和謝晉說了武珍年的情況,第二天,謝晉一到廠里就宣布:「下一部影片《高山下的花環》,由小武來當副導演。」立刻,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對。謝晉力排眾議,還是起用武珍年。回憶當年,武珍年強壓心底的悲痛,說:「在我困難的時候,謝導向我伸出了手。從此,改變了我的命運。沒有謝導,就沒有我的今天。」


謝晉在芙蓉鎮(原名王村,因拍攝電影《芙蓉鎮》而易名)拍戲的日子,是芙蓉鎮人難忘的歲月。1986年,謝晉在王村呆了半年,不拍戲時,他愛在王村到處串門,和村民聊天,一點架子都沒有。當時,老百姓還不知道電影是怎麼拍成的,不少人專門從縣城跑到王村看謝晉拍戲,當時整個王村才幾千人,差不多所有村民都被謝晉請去當群眾演員。謝導在王村同村民像家人一樣親切,他態度和氣、待人誠懇,只要是群眾演員,總是按勞計酬,從不扣他們的報酬。謝導在王村有事無事特別愛和村民談心交朋友,因為王村是土家族人的聚集地,他特別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從不訓斥少數民族群眾演員;有的演員說不好普通話,他總是耐心地教他們,反覆講解和拍攝。四個月的外景地拍下來,謝導和王村群眾建立了魚水一樣的親情關係。



芙蓉鎮是謝老魂牽夢繞的地方,2002年5月2日,謝晉和姜文、徐松子、鄭在石等《芙蓉鎮》主創人員再次相聚芙蓉鎮,受到了當地群眾英雄般的款待,古老的芙蓉鎮陷入沸騰之中。謝晉緩步走下船,頻頻向人們揮手致意。近80歲高齡的謝晉導演講話時,心情激動異常,嘴唇不住地抖動,在講出「沒有芙蓉鎮人民就沒有《芙蓉鎮》這部電影」時,他禁不住熱淚盈眶,聲音哽澀,幾度失語。臨走時,謝晉說:「我非常感謝王村人民的盛情,雖然《芙蓉鎮》得了這個金杯那個銀杯,但我認為都不如王村老百姓的土杯。再過十年,我如果還健在,一定再回王村,相信那時候王村的變化會更大。」


  謝晉導演猝然去世的消息傳到芙蓉鎮,土家吊腳樓在秋風中低吟,悠悠石板街在孤獨地哀傷,清清酉水河在輾轉徘徊中嗚咽……它們和芙蓉鎮人一起深深悼念謝晉大師。八旬老人來了,六歲孩童來了,中年男人來了,懷抱孩子的婦女也來了……他們聚集在謝老曾經拍《芙蓉鎮》的荷花池廣場,胸戴白花,默默地在謝老遺像前哀思,幾位老人跪哭在地,幾位中年人也哽咽著向謝老遺像道別。73歲的老人張耀忠說:「我們要感謝謝導,因為是他老人家的厚愛,王村才有今天,是他的關心,芙蓉鎮才能成為旅遊勝地,我們今天能有這麼好的富裕生活是托他老人家的福。如今他老人家走了,我們要永遠地記住他。」
  


謝晉導演曾說過:「經歷了那麼多風雨後,我不在乎獲獎。我在乎片子是否能留存下去。因為,最後的審片者是歷史、時間、人民。」「很多人問我要拍什麼樣的電影,我說多拍能留下來的電影。什麼叫能留下來的電影?就是已經看了很長時間還是可以放,放了幾十年了仍然在放的電影。」人雖逝,語留香,謝晉導演的大品格如同他拍攝的經典電影一樣,將永遠留在人民的記憶中。

紀念一代名導謝晉誕辰100周年:一個真實的謝晉——各界人士眼中的一代名導(145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