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仕宦生活錄》丨一部大唐官員的全景紀錄片

團結出版社 發佈 2024-03-07T07:43:14.572147+00:00

大唐是一個令國人心馳神往的朝代,幅員萬里,萬國來朝,經濟繁榮,文化昌盛。不過,我們對於大唐的印象似乎還主要停留在華麗的服飾、盛行的詩歌以及美食美酒當中,對於大唐仕宦這個群體的關注並不多。

大唐是一個令國人心馳神往的朝代,幅員萬里,萬國來朝,經濟繁榮,文化昌盛。不過,我們對於大唐的印象似乎還主要停留在華麗的服飾、盛行的詩歌以及美食美酒當中,對於大唐仕宦這個群體的關注並不多。但其實在唐朝,懷揣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夢想的精英們都會不約而同地選擇入仕為官,即便是如李白這樣放浪形骸之人、孟浩然這樣生性恬淡之人,也都對官場有著深深的嚮往,正如唐太宗李世民希望的那樣,天下英雄盡入彀中。

在盛世里,他們是繁華的締造者,在亂世中,他們是中興的逐夢人,用風骨挺起了大唐不屈的脊樑!那麼,他們是如何當上官的呢?依靠門第還是寒窗苦讀?在緊張的工作之餘,他們會怎樣釋放壓力?……

為了解開這些疑問,小團為大家帶來一本團結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由文史學者李旭東創作的《大唐仕宦生活錄》。這本視角獨特、輕鬆有趣、史料豐富的圖書,讓讀者對大唐官員的入仕途徑、職業規劃、薪酬待遇、衣食住行、交際應酬、退休程序等都能有深入的了解,如同走進了一千多年前那些大唐官員們的工作生活之中,身臨其境地感受大唐氣象。

讓我們跟隨這本《大唐仕宦生活錄》,一起開啟這部大唐官員的全景紀錄片,重溫大唐的盛世氣息與市井文化。

進京趕考其實沒那麼容易

唐朝前期,長安和洛陽都會舉辦貢舉考試。安史之亂後,皇帝幾乎不會再長期住在洛陽,洛陽的政洽地位自然是一落千丈,因此天下考生便競相前往長安參加尚書省組織的省試。

唐朝科舉考試有著嚴格的程序,考生並非隨隨便便就能進京趕考,必須要學有所成。若想金榜題名最好能有在中央官學學習的經歷,有了這段學習經歷,及第的概率將會極大地提高。

主管教育的國子監總共管理著六所官學,分別是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這6所中央官學招生名額都很有限,各類中央官學在校學生共計只有2887人,相比於大唐全盛時期近5000萬的人口而言實在是少得可憐,而且這2887人是指在校生規模而並非每年的招生名額。

官學招生有著明確的年齡要求,但是官學學生在校學習時間並沒有明確限制,通常只有參加科考及第後才會離開,此時才會有空餘學位來招收新生。

中央官學是名副其實的貴族學校,普通百姓子弟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國子監的長官為祭酒(注意擔任此職與酒量無關),負責定期組織選拔考試,只有順利通過考試的官學學生才有資格參加尚書省組織的省試。

對於寒門子弟來說,若是能夠有機會在地方官學學習也算是不錯的選擇了。對於無法進入官學學習的考生也可以選擇去個人開辦的私塾去學習,抑或在家或者隱居在山林之中自學,唐朝科舉並不要求應考者必須取得相應的學歷,更注重對應舉者實際才能的考察。

對於自學成才之人,需要向所在縣提出書面申請,稱之為「投牒」,然後參加由縣尉主持的縣試,再參加由州功曹或司功參軍事組織的州試,若是均能順利通過,便會發給你解狀,由州里送至尚書省禮部參加省試這些考生往往會跟隨各州進貢朝廷的物品一同前往長安,因此被稱為「鄉貢」。

來自全國各地的考生必須要在十月二十五日前到京,並於十一月一日參加朝見。每到朝見之日,含元殿前,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很多考生是第一次來長安,第一次見到恢宏的大明宮,第一次見到巍峨的含元殿,心情自然是格外激動。

當值的四方館舍人會高聲喊道:「卿等學富雄詞,遠隨鄉薦,跋涉山川,當甚勞止。有司至公,必無遺逸,仰各取有司處分。」

緊接著,那些進京趕考的考生們在開考前還有一套煩瑣的手續要去辦,只有審核通過才有資格參加省試。

官員可不是鐵飯碗

你要是在唐朝為官,必須要逾越正六品上階這道門檻,否則任期屆滿後必須要重新參加銓選,還會受《循資格》的影響而停選一段時間,只有擔任五品以上的官職,你才算真的擁有了鐵飯碗,但對於絕大多數官員而言終其一生都邁不過那道門檻。

對於六品以下官員而言,任期屆滿後,無論是原地踏步,還是晉升官階,都需要重新參加銓選。由於參加銓選的人越來越多,獲得官職的概率也就變得越來越小。玄宗朝宰相裴光庭便奏請皇帝李隆基同意後出台了《循資格》,核心思想就是論資排輩,循序遷轉,雖然很不合理,卻在某種意義上實現了相對公平。

《循資格》最核心的制度安排就是所有參加銓選的人,無論是貢舉及第的舉人,還是通過門蔭入仕的高官子弟,還是獲得入流資格的流外官,抑或任期屆滿的官員,全都需要按照規定守選。所需等待的年數被稱為「選數」,根據你的品級資歷來確定你重新參加銓選所需的選數。品級越高、資歷越老,需要等待的時間便越短;品級越低、資歷越淺,需要等待的時間便越長。最短的只需要等1年,最長的卻需要等上12年。

《循資格》在誕生之初便飽受爭議,時行時廢,不過朝廷卻始終找不到到更為有效的辦法,於是便一直斷斷續續地將其沿用到了唐朝滅亡。

德宗朝歐陽詹曾給宰相鄭慶余上書訴說自己艱難的仕途生涯。他參加了5次科舉考試才進士及第,隨後又參加了4次銓選才獲任四門助教(從八品上階),任期為4年,任期屆滿後需要守選5年,也就是說歷經10年才能獲得升遷,一般會升任太學助教(從七品上階),任期同樣是4年,任期屆滿後依舊需要守選5年,歷經20年才能升遷到國子助教(從六品上階),若是從參加科考算起,他歷經30年卻依舊只是個助教。

歐陽詹雖向宰相大吐苦水,但比起那些在偏遠州縣任職的官員來說他還算是幸運的。絕大多數在基層任職的官員即便30歲時通過貢舉或者通過門蔭取得出身,往往40歲時才能獲得一官半職,到60歲時仍舊只是個小縣尉的大有人在。

六品以下的中下級官員常常是既盼著任期屆滿,因為任期不滿便不能升遷;又擔心任期屆滿,因為一旦屆滿還得守選,要麼歸隱故里,要麼四處遊歷,要麼賣文求生,生活窘迫的待選官員比比皆是,甚至有人受不了這份清苦,只得另謀職業,此生都不再為官。

跟著皇帝去遊玩

如果你能成為高官,或者皇帝身邊的近臣,便可以跟著皇帝去四處遊覽。有時是帶有政治目的的政治巡遊,有時就是純玩兒的娛樂休閒遊。

規模最為宏大的政治巡遊是泰山封禪活動,泰山為五嶽之尊,向來被認為是群神棲息的「神山」,只有國家昌盛、政通人和、天下太平時,皇帝才有資格去泰山封禪,因此能夠去泰山封禪也成為很多皇帝孜孜以求的目標。

在唐朝之前,只有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北魏太武帝、隋文帝八位皇帝曾前往泰山進行封禪,除了秦二世外,其他幾位基本上都是曾立下赫赫功勳的帝王。

唐朝高宗皇帝李治本是個很窩囊的皇帝,一直生活在武則天的陰影之下,可人家卻心態好,自認為是位很了不起的好皇帝,也想著要搞封禪大典,非要去登泰山告慰神仙。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十一月,高宗皇帝離開東都洛陽前往泰山封禪,皇帝的儀仗隊多達1838人,分為20隊,共有214行。大典那一日,皇帝帶著後官佳麗、皇親國戚、文武百官,甚至還有外國使臣浩浩蕩蕩地向著泰山頂峰進發,整支隊伍看上去氣勢恢宏,蔚為壯觀。次年正月初四,高宗皇帝才圓滿完成封禪大典,不計算返程時間便長達兩個月之久。

封禪大典這樣的大活動,很多官員一輩子都未必能趕上一次,因為並非每個皇帝都有魄力、有實力去封禪泰山,但即使不去泰山,皇帝們也並不會一直都憋在宮中。太宗皇帝李世民是位敬畏歷史的皇帝,喜歡帶著臣子們時不時便去參觀一下名勝古蹟。他曾帶著臣子們前往洛陽宮殿,泛舟在波光粼粼的積翠池上,感慨隋煬帝大興土木修建了如此富麗堂皇的官殿,最終卻落得個人死國滅的下場。他還曾帶著臣子們去漢文帝的霸陵,感念他開創的「文景之治」的不朽功業。

其實皇帝也會有很多面,在朝堂上時常板著面孔,但在生活中也需要通過娛樂休閒活動來放鬆一下。太宗皇帝李世民長期征戰沙場,酷愛打獵,就經常帶著朝臣們去長安郊外的密林之中縱橫馳騁。

很多人會覺得跟著皇帝走南闖北,哪兒好去哪兒,哪兒舒服去哪兒豈不是很舒適,其實那些朝臣們也有著難以言說的苦衷,尤其是那些年事已高的官員。

玄宗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擔任宰相長達18年之久的李林甫強撐著病體跟隨玄宗皇帝前往驪山,但剛到驪山就一病不起,很快便一命嗚呼了。

對於許多朝臣來講,其實跟著皇帝去旅遊是個苦差事!

拓展閱讀

李旭東作品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歷史通俗讀物,以現代人的視角,全景式生動地展現了唐朝官員職場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官員是朝代興衰的見證者,大唐官員既是唐朝繁華的締造者又是中興的逐夢人,作者通過對唐代官員出仕途徑、入仕後的職業規劃、種種艱辛和各種福利待遇,以及工作之餘消遣生活等歷史細節的精彩還原,讓讀者真正感受到唐朝官員的生存狀態,以此重溫大唐的盛世氣息與市井文化。

全書語言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輕鬆明快,又不失歷史的嚴謹性,結合了大量的史料事例,解析透徹,內容有趣、有料、嚴謹、好讀。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了唐朝由盛轉衰的全過程,是對八年安史之亂的歷史全紀錄。作者以安祿山為切入點,書寫了安史之亂過程中大唐各方勢力的興衰起落,揭開了唐帝國由盛轉衰的秘密,細緻解讀了安祿山發跡、李隆基的宮闈紛爭、李林甫的擢升、楊妃馬嵬坡之死、太子寶座之爭、郭子儀力挽狂瀾等讀者頗為關注的問題。

作者簡介

李旭東,文史學者、編劇、作家,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小說學會會員、中國音樂文學學會會員、中國地理學會會員。已出版:小說《大周驚天局》系列、《換屆》;歷史作品《盛唐的拐點》《刀鋒上的唐帝國》《楊貴妃傳》《唐亂》;經管作品《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與風險防控》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