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評:被入侵20年,伊拉克仍在戰爭陰影里

臺海網 發佈 2024-03-07T08:42:37.173403+00:00

來源:海外網資料圖:伊拉克費盧傑市一所公共墓地。經歷20年戰亂,在伊拉克很難找到沒有失去親人的人。(圖片來源:《紐約時報》)20年前的3月20日凌晨,美國不顧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悍然對伊拉克發動侵略戰爭。

來源:海外網

資料圖:伊拉克費盧傑市一所公共墓地。經歷20年戰亂,在伊拉克很難找到沒有失去親人的人。(圖片來源:《紐約時報》)

20年前的3月20日凌晨,美國不顧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悍然對伊拉克發動侵略戰爭。20年後,伊拉克仍在戰爭留下的泥潭和陰影中掙扎,曾經許諾的和平與繁榮從未到來。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刊文說,美國入侵伊拉克是一個是「嚴重且代價高昂的錯誤」。

20年來,戰爭給伊拉克造成了深重的災難。伊拉克戰爭是一場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美英單方面發動的侵略戰爭。美國布朗大學沃森國際研究所「戰爭成本」項目指出,20年間,有18.5萬至20.8萬名伊拉克平民在戰爭中喪生,受到戰爭殃及的伊拉克家庭、民眾更是不計其數。聯合國難民署的數據顯示,超過900萬伊拉克人因戰爭淪為國內無家可歸者或是國際難民。《紐約時報》18日引述世界銀行和國際勞工組織的數據稱,目前,伊拉克年輕人失業率高達1/3以上,1/4的伊拉克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除了人道主義災難,伊拉克的政治和安全局勢也難以恢復平靜。在薩達姆政權被推翻後,美國以西方民主制度為模板,試圖將伊拉克打造成所謂「中東民主樣本」,卻將伊拉克拖入了教派衝突、族群對立、派系矛盾難以調和的政治亂局中。特別是2021年10月舉行國民議會選舉後,伊拉克國內政治鬥爭迅速激化,導致新總統遲遲難產,組閣事宜長期擱置。去年8月底,持續的政治僵局和抗議活動最終發展為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的流血衝突。埃及《金字塔報》專欄作家、政治分析人士卡邁勒·賈巴拉曾指出,伊拉克亂象紛呈的根本原因是舊有的政治和社會生態被打碎和重組,「美國在伊拉克強推西式民主是極大錯誤,是伊拉克局勢動盪的真正根源」。

20年來,西亞和北非地區因這場戰爭持續陷入戰亂和動盪中。伊拉克戰爭不但顛覆了伊拉克的國內秩序,也在地區造成了嚴重的外溢效應。卡達半島電視台援引俄羅斯國際事務中心主任科爾圖諾夫的話稱,戰爭破壞了什葉派和遜尼派之間在該國的平衡,並助長了恐怖主義在該地區的擴散,產生了諸多不良後果,加劇了中東和北非地區許多國家內的危機,最終導致了席捲該地區許多國家的「阿拉伯之春」革命。

此外,由於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內亂,自2013年起,極端組織「伊斯蘭國」趁勢而起並在兩國肆虐,造成巨大破壞和人道主義災難。時至今日,該組織仍在包括敘利亞、伊拉克、阿富汗等地區國家不斷製造恐怖襲擊,並在奈及利亞、菲律賓等國有分支組織存在。同時,這場戰爭還加劇了域外大國和地區強國在西亞和北非地區的地緣政治博弈,令葉門、利比亞、敘利亞等國陷入長期內亂,並波及沙特、阿聯等國。科爾圖諾夫稱,戰爭「摧毀了在21世紀建立公正和民主的世界秩序的希望」。

20年來,美國自身也成為這場戰爭的犧牲品。美國以所謂「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動戰爭,但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至今未見蹤影,時任美國國務卿鮑威爾拿著裝有不明白色物質的試管在安理會講話的畫面,也成為國際政治史上著名的「撒謊」片段。根據美國非營利組織「公共廉正中心」的數據,在「9·11」事件後的兩年裡,布希和他的高級官員們公開說了至少935個關於薩達姆對美國構成威脅的謊言。在紐約城市大學布魯克林學院教授穆斯塔法·巴尤米看來,在美國入侵伊拉克之後,「謊言機器在美國政府中變得制度化,並得到了美國媒體的慫恿」。巴尤米認為,正是伊拉克戰爭開啟了美國的「後真相時代」。

美國政府這種不斷撒謊的行徑最終令美國自食其果。美國中央情報局伊拉克行動組負責人路易斯·魯埃達告訴英國廣播公司(BBC),對美國來說,相比於推翻薩達姆政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問題是次要的,「哪怕薩達姆·海珊有一根橡皮筋和一個回形針,我們都會入侵伊拉克」。這種為實現政治目的不擇手段、欺騙公眾的做法,最終損害了民眾對美國政府的信任。英國《衛報》評論稱,伊拉克戰爭「首先向年輕人表明政府不可信」,並加劇了美國的黨派之爭,助長了美國國內的極端主義思潮,最終將美國政治引向了2016年川普當選和2021年1月6日的「國會山騷亂」事件。在入侵伊拉克20年後,這場拙劣的戰爭繼續削弱美國的政治生活,「這可能是一個難以面對的現實,卻是不爭的事實」。

令人遺憾的是,對這場造成巨大破壞的戰爭,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政客不但沒有反思,還試圖用言辭掩蓋乃至扭曲事實。20年前,美國以謊言發動戰爭,最終摧毀了伊拉克人的生活;20年後,美國在歐洲尋求所謂「絕對安全」的霸權行徑,將烏克蘭送進了戰爭的漩渦。美國若仍沉溺於帝國的傲慢與對霸權的無盡追求之中,未來只會製造更多的「伊拉克戰爭」,並最終將美國自身拖入災難的深淵。(聶舒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