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過35歲門檻的職場人:經歷跳槽、裁員後,再出發

界面新聞 發佈 2024-03-07T09:11:02.397356+00:00

近日,「35歲職場天花板」話題受到各界關注,「35+」群體面臨著求職難、晉升慢、再就業碰壁等多重問題。職場中的年齡不友好,成為了限制員工發展的瓶頸,部分公司設置的年齡低於35歲的招聘條件成為了職場人的痛點。

近日,「35歲職場天花板」話題受到各界關注,「35+」群體面臨著求職難、晉升慢、再就業碰壁等多重問題。職場中的年齡不友好,成為了限制員工發展的瓶頸,部分公司設置的年齡低於35歲的招聘條件成為了職場人的痛點。據前程無憂此前發布的《2022春季職場跳槽觀察》顯示,七成35歲以上職場人面臨職業晉升停滯。

今年兩會期間,職場年齡限制同樣成為熱議話題。全國政協委員姜耀東建議,企事業單位應結合實際,考慮不同種類工作的特性和年齡匹配度,對一些需要豐富經驗和閱歷的崗位,應當向35歲以上群體傾斜;全國政協委員呂國泉認為,對35歲職場門檻應增加監管處罰。

今年2月,全國公務員考試拉開序幕,統計資料顯示,已有超過10個省份放寬報考公務員的35歲年齡限制。在政府單位,打破35歲就業年齡限制正在進行當中。

企業方面,伴隨著全球範圍內的裁員潮,職場中年危機再次受到重視。如何打破年齡歧視,保住飯碗,成為了打工人關注的焦點。

年滿35歲,是否意味著職業生涯走上了下坡路?界面新聞採訪了三位35歲以上資深職場人,他們在職場發展中,看見年齡門檻,並嘗試跨越它。

35+被裁員,我看見了年齡門檻

擁有15年工作經驗的資深培訓經理楊玲玲,去年經歷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裁員,這一年她即將年滿38周歲。

由於疫情期間企業面臨營收困境,職能類崗位快速縮編,加之上層人士變動,身處管理層的楊玲玲被列入了裁員名單。在拿到一筆不錯的賠償後,她成了「待業中年」。

2022年,各大企業減員增效的浪潮席捲全球。科技、金融、旅遊、航空等多個行業遭到波及,跨國公司動輒裁員上萬人。在國外,亞馬遜、元宇宙、推特等行業巨頭宣布大規模裁員;在國內,阿里、騰訊、字節、美團等多家公司通過裁員優化組織架構。

《參考消息》資料顯示,2022年, 全球上千家大型科技公司的約15萬名員工被解僱。業內人士指出,因烏克蘭戰爭、利率上升和經濟衰退的威脅而隱現的全球經濟前景不確定等因素導致科技企業成本上升,是多數公司大規模宣布裁員的共同點。

被裁後的楊玲玲承擔著不小的生活壓力,離職三周時間裡接連面試了兩個崗位。她跟獵頭保持密切聯繫,主動投遞簡歷,只要有企業釋放出合適的就業機會就去嘗試。但在不斷地面試中,她遭遇了年齡門檻。

「有一家知名網際網路大廠的人力直言,85後是底線。」楊玲玲有些氣餒,「連面試機會都不給,你怎麼知道我不行?你怎麼確定我是個在職場躺平的中年人?」

她甚至開始思考,什麼工作越老越吃香。楊玲玲向界面新聞表示,做醫生或老師或許不用面對年齡焦慮,但不能讓所有人都忽略自己的能力與興趣,本著求穩的心理去「卷」一份體制內工作。

作為一個來自三線小城市的80後,楊玲玲曾經憑藉自己的努力在上海立足,從外企的電話客服員,轉行成為培訓師,之後晉升為中層領導。在她看來,過去努力就有收穫的職場路線,在35歲之後仿佛行不通了。

不過。楊玲玲清醒地指出,短暫告別職場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放棄自己。被裁員、被限制年齡並不能代表自己無能,自我放棄卻會帶來危機。

在職場空窗期,她用Excel給自己安排了一套時間表,每天讀書、上課、讀英語、健身,希望通過這段時間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

楊玲玲期待在政策導向下,中年職場人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目前,她在尋求工作機會的同時學習如何成為一名職場教練,通過對談的方式帶給低谷期的職場人再出發的力量。

職場危機不分年齡,那就把緊迫感提前

裁員浪潮波及全球的時候,在跨國企業工作的職場人更容易嗅到危機的氣息。

今年40歲的陳怡靜在領英中國擔任產品運營與用戶增長總監,她把職場中年危機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來分析。從主觀來看,當職場人面對裁員潮,危機很可能只是一種感受,不必過度焦慮。從客觀層面來看,危機也的確存在,職場人需要持續評估自己的工作能力是否仍然在線。

對於職場危機,就職於求職平台,陳怡靜通過關注就業市場的供求關係變化,總結出自己的答案。她告訴界面新聞,職場人不應以35歲為界限,被動地在職場中沉浮,而需更早地去做準備才能應對就業市場中的變化。

「比如以每一兩年為頻次,關注行業內招聘情況,試投簡歷,到市場中去評估自己是否仍然具備競爭力。」

從2008年碩士畢業,陳怡靜至今擁有15年的工作經驗。她從門戶網站的運營編輯開啟職場之路,之後轉換方向做起了產品崗位,也實現了多次的升職加薪。35歲的時候,她離開了工作近8年的公司,赴美短期學習。

「我沒有被動地等到危機要發生時才匆忙做出選擇,不管是離開還是繼續在一家公司工作,都是我主動、確定地做出選擇。」一次帶有風險性的主動出擊,幫助她完成了職場賽道的轉變,在門戶網站受到移動網際網路衝擊之前,她為自己拓展出了職場的新可能。

陳怡靜認為,35歲的門檻並不合理,但職場生涯也是一條拋物線,走過了上升通道,也必然會面對狀態和薪資的下滑。「一個人的巔峰狀態不可能永遠持續,我們能做的就是儘可能把它延長。」

越老越吃香的,是「人才」

出生於1985年的曹明在剛剛過完35歲生日時,完成了一次跳槽。目前他在北京的一家非營利性美術館擔任策展人,同時也是團隊中的領導,管理十名員工。

通過日常參與部門招聘工作,曹明表示,年齡並非是他的重點考慮要素。在他的團隊中,員工包括整理文獻資料的研究員,與媒體對接的公關等多個崗位,其中不乏超過30歲的資深員工。

曹明指出,對於從事藝術領域工作的人來說,年齡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優勢,比如員工擁有更加豐富的人脈資源以及文化積累,都可能幫助展覽呈現出更好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年齡並非門檻,年齡也並不等同於資歷。疫情期間,國內外多家藝術館關停,員工被迫離開原有的工作崗位,即便從事藝術工作,職場中實力的競爭依然存在。

「雖然對藝術的評判是主觀的,但長時間不去閱讀和學習,做出來的東西可能就會缺乏新意。」曹明告訴界面新聞,他仍保持著專業領域內的學習習慣,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閱讀藝術史、社會學、心理學等各個領域的書籍。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的相關著作是他近期閱讀的方向。

在他看來,站在公司角度,招聘所需的是「人才」,這意味著員工在職場中找到自己喜歡的領域,調動出能動性,才可能緩解年齡帶來的焦慮。

就當前職場環境來看,30歲、35歲、40歲等不同的年齡門檻仍然存在,其中潛在的歧視性問題已經受到了多方關注。隨著就業年齡限制的逐步打破,職場人也需要適應就業市場變化,打造自己的就業競爭力。

(應受訪者要求,曹明為化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