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遼市近代沿革和文物遺址及旅遊名勝

記錄一座城 發佈 2024-03-08T10:49:23.207521+00:00

雙遼市處於吉林省、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三地的交界處,不僅地理位置獨特,而且歷史文化底蘊豐厚,隨著日月變遷、星移斗轉,歷史磨滅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和經歷。

雙遼市處於吉林省、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三地的交界處,不僅地理位置獨特,而且歷史文化底蘊豐厚,隨著日月變遷、星移斗轉,歷史磨滅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和經歷。據近代史相關文獻和《雙遼市地方志》載:雙遼在遼金時期,處於遼置烏州愛民縣,治今雙遼境內西部,後廢。

清初系內蒙古哲里木盟科爾沁部左翼中旗、後旗達爾汗王及勒葛合親王的遊牧處所。

同治元年,溫都爾(郡)王先後將荒地放墾,戶口、村落日漸增多。

同治五年屬昌圖廳,光緒三年屬昌圖府。

光緒六年設鄭家屯分防主簿,屬昌圖府康平縣。

光緒二十八年析康平縣、奉化縣(今梨樹縣)部分地區置遼源州,治所鄭家屯,屬昌圖府。

宣統元年遼源州屬洮昌道;設雙山安墾局。

1913年,遼源州改為遼源縣,同年,置雙山縣(治所雙山鎮)。1940年雙山、遼源兩縣合併,各取其縣名首字,稱雙遼縣,隸屬於奉天省。

1941年,劃歸四平省。

1945年9月下旬,中共中央東北局籌建遼北省,11月3日,遼北省正式成立。雙遼縣民主政府成立。駐鄭家屯鎮。雙遼隸屬於遼北省遼源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署駐鄭家屯。

1946年6月,劃歸遼吉區第二專區。

1947年5月,雙遼獲得解放;10月,劃歸遼北省二專區。

1948年10月,劃歸為遼北省直轄縣。

1949年1月,雙遼縣人民政府成立;5月遼北、遼西合併,雙遼縣歸遼西省管轄。

1954年7月,東北行政委員會〔1954〕東辦字1336號《關於貫徹中央人民政府〈關於撤銷大區一級行政機構和合併若干省市建制的決定〉的實施方案》確定,從原遼西省將雙遼縣劃歸吉林省直轄。

1955年2月,雙遼縣人民政府更名為雙遼縣人民委員會。

1956年7月3日,雙遼縣由吉林省直轄縣劃歸白城專區管轄。

1958年10月23日,劃歸新設立的四平專區(1971年改為四平地區)管轄。

1968年,撤銷雙遼縣人民委員會,成立雙遼縣革命委員會。

1980年撤銷雙遼縣革命委員會,成立雙遼縣人民政府。

1983年,撤銷四平地區,設立四平市(地級)以後,雙遼歸四平市管轄。

1996年5月20日,民政部(民行批〔1996〕32號文件)批覆,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雙遼縣,設立雙遼市(縣級)。以原雙遼縣的行政區域為雙遼市的行政區域。同年6月7日,吉林省政府(吉政函〔1996〕63號)文件通知雙遼市設立後由四平市代管。

另外,雙遼市還坐擁許多歷史遺蹟。例如吉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吳大帥府(1999年2月經吉林省政府批准公布)和興隆古墓群(1999年2月經吉林省政府批准公布)。四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更多,例如1988年,經四平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就有5個古遺址、古墓葬、近代重要建築和革命遺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市於1992年10月12日,雙遼縣人民政府第28次常務會議決定公布(見雙政發〔1992〕69號文件)的雙遼境內革命遺址有三處,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有三處,古代文化遺址有五處,古代墓葬有四處。均被列為第一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坨子遺址

西坨子遺址位於鄭家屯西郊的坨子上,坨子表層為半固定狀風積沙,遺址主要分布在坨子背部和西部。遺址地處半流沙地區,地表散布有大量的石器、陶片、蚌片及細小的鳥、獸、魚類的碎骨,還發現用瑪瑙和玉製作的刮削器、石核、石片以及黑褐色的粗砂陶等。細石器大致有石葉、石鏃、刮削器、尖狀器和石核5類,均由石英石或色燧石磨製而成。此遺址文化內涵複雜,伴有遼金時代遺址,總的來說,它屬於新石器時代遺址。

向陽屯遺址

向陽屯遺址位於向陽鄉向陽村向陽屯東北1公里處的沙坨子上,坨子系風積沙形成,其範圍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40米,古代遺物多暴露的溝壑中。地表遺物有陶片、石器。陶片分夾沙陶和泥質陶兩類。夾沙陶有紅陶、紅褐陶、黃褐陶;泥質陶有紅陶、灰陶。器形有筒形罐、長頸鼓勝利瓶、瓮等。石器分兩類,細石器有鏃、刮削器等,中間有一透穿圓孔。遺址以「之」字紋褐陶為主,屬新石器時代遺址。

興隆連豐古墓群

興隆連豐古墓群位於興隆鎮連豐村後連珠屯西北1.5公里處沙崗的南坡,共有古墓80餘座。1984年,曾對其中兩座被破壞的墓葬進行過清理。墓群為磚室瓮棺火葬墓,墓室平面呈正方形,邊0.78米,室壁為6層青磚砌成,疊澀頂。瓮棺系黑釉缸胎陶罐。墓群為遼代古墓群。

合親里遺址

合親里遺址位於雙山鎮合親里屯西漫崗上,當地人稱「石頭地」。遺址南北長700米,東西寬300米,地表磚瓦石片較多,陶器殘片為泥質灰陶,腹下飾篦點紋。此處遺址曾出土銅碗、銅像、銅鏃、六耳鐵鍋和北宋銅錢,並有古代墓葬。遺址東約100米民宅之下為遼代古墓群。遺址為一較大的遼金古遺址。

西滿分局舊址

西滿分局舊址位於今市醫院內。西滿分局是東北解放戰爭期間,中共中央東北局下設的一個重要機關,於1945年遷至鄭家屯。西滿分局舊址的磚瓦房已大部拆毀,原房僅存一棟,為醫院占用。西滿分局進駐鄭家屯後,鄭家屯即成為西滿地區的革命中心,也是解放戰爭時期東北的一處重要後勤基地和兵力集結地。1946年5月,根據東北局指示,西滿分局實行戰略上的撤退,轉移到科左中旗保康、長嶺縣和太平川一帶。

《勝利報》社舊址

勝利報社舊址在鄭家屯有兩處。《勝利報》是中共遼西省委機關報。1946年3月1日由遼寧法庫遷入鄭家屯,住東德泰順西廂房(今市生產資料公司綜合商店院內),5月13日《勝利報》社遷往洮南,11月再遷往白城。1948年8月17日,《勝利報》社又從白城遷回鄭家屯,住秋月胡同(今電影發行放映公司院內)。同年12月20日,《勝利報》社遷往四平,12月27日,更名為《遼北新報》。《勝利報》在雙遼前後出版135期,對雙遼的政治、軍事、生產諸多方面影響極大。雙遼縣人民政府確定的予以保護的《勝利報》社舊址為市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後院。

雙遼市烈士紀念碑

雙遼市烈士紀念碑位於雙遼市西北烈士陵園內。1947年,為紀念在解放雙遼戰鬥中犧牲的革命烈士,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西線指揮部修建了一座木製烈士紀念碑,碑高11米,方塔式,1969年重建。重建後的烈士紀念碑為方塔式、磚石結構建築物,高25米,正方形碑座,邊長5米,座的四周由12根高1.1米、直徑0.5米的水泥圓柱護衛。碑身上窄下寬,四楞台形,水泥碑面,正面刻有仿毛澤東手書體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大字。碑頂綴一紅色五角星,碑的背面下部刻有字款。與此碑平行樹立的還有一座鄭家屯鐵路分局修築的「鐵路員工烈士紀念碑」。

遼吉二地委前委舊址

遼吉二地委前委舊址位於鄭家屯陳公館院內(今畜牧局獸藥部),有瓦房5間,為硬山式建築,磨磚對縫。1947年5月24日至1948年11月7日,遼吉二地委前委在此工作。

吳大帥府舊址

吳大帥府位於鄭家屯遼河路中段道北,系奉系軍閥吳俊升的私宅,始建於1921年,原為複式四合院,仿清代民宅建築,整體建築於1925年完成,占地3800平方米,房舍140餘間,前有轅門,東、西廂帶跨院,四周有數百丈圍牆,四角設炮樓箭樓,朱紅大門旁雄踞石獅,並有拴馬樁、上馬石。門內、外有影壁,前後三進宅院,高牆廣廈,斗拱飛檐,雕樑畫棟,曲徑迴廊,集方城府第為一身,融官廳民宅於一體,東、西有跨院相連,布局獨特,氣勢恢宏,蔚為壯觀。轅門毀於20世紀60年代。

1976年,大帥府大門和一進院落被拆毀,以後,西跨院和三層院落又拆毀。1993年,「大帥府」重新修復,保留房舍32間,占地2120平方米,正面為硬山出廊式門庭及耳房,正門東、西各有垂花門一座;正門內的一進四合院,月形拱門與東廂跨院相連,其鏤雕彩繪,古色古香,雖不及昔日盛況,仍不失為古鎮鄭家屯一處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

「吳大帥府」於1994年9月28日,被闢為「鄭家屯博物館」。鄭家屯博物館是吉林省第一家縣級博物館,館內現開闢展室兩個:一為「昨日雙遼展」,內有「文明曙光」「遼金掠影」「蒙漢足跡」「近代沿革」;一為「吳俊升舊居展」。從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全面展示了古代各族居民的生活風貌、近代風雲人物的歷史遺蹟,以及我黨著名革命家李富春、閻寶航、黃克誠、呂正操、陶鑄、鄧華、陳郁等同志在本地的革命經歷。展品珍貴豐富,內容生動翔實。目前,鄭家屯博物館是本地旅遊、觀瞻、民俗溯源、歷史回顧、學術交流和休閒娛樂的重要場所,也是一部愛國主義的「教科書」。

農閣遺址

農閣遺址位於柳條鄉農閣村西約500米的坨子上,坨子名為西山灣子。該坨子的西北坡上暴露著大量古代遺物,分布在長100米、寬50米的東西走向大溝中。遺物以陶片為主,可辨器形多為缽、筒形罐等。為泥質夾細砂,手制,器表稍加抹平,火候較高,質地較硬,陶色呈黑、黃、紅不等,陶胎有黑色夾心。石器較少,僅見一片指甲表刮削器,系灰色頁岩製作。該遺址屬新石器早期遺址。

仕家遺址

仕家遺址位於王奔鎮仕家村東1.5公里的坨子上。此處遺址溝崗交錯,溝底暴露出大量遺物,主要有陶片、骨器和石器等。石器有打制、磨製和細石器3種。打制石器以砍砸器為主,磨製石器為石斧一類,細石器主要是刮削器。陶器以褐陶為主,間有少量磨光紅陶,均為手制,有的胎骨中有黑色夾心。此處屬青銅時期文化遺址。

勃山遺址

勃山遺址位於遼東街勃山屯北500米處。此遺址為崗子地,地表起伏,南北寬300米,東西長700米,暴露出大量陶、瓷器殘片及磚瓦等遺物。陶器殘片均為泥質灰褐陶,輪制,火候較高,質地堅硬,可辨器形有盆、罐、壺、壇等。瓷器多白瓷,內外施釉,白中泛黃,有開片,釉不到底,形制多唇、侈口、斜直壁、矮圈足,建築結構件有花緣板瓦、筒瓦、青磚等殘塊。此處屬遼金時期遺址。

關帝廟

雙遼關帝廟位於市食品廠東牆外約100米外。關帝廟始建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主體建築有前、正、後三層大殿,正殿供奉關帝,後殿供奉岳飛,東有鐘樓,西有鼓樓,跨東、西廂房。四周為廟垣,中開正門,兩旁開側門,前殿面闊3間,台階下有兩個石獅,石獅兩側為旗杆。三層大殿是硬山式建築,脊兩端均有雕龍鴟吻,脊背上飾神獸,釧、鼓樓為歇山式建築,無脊,兩端飾龍吻,戧背上飾有神獸7個。關帝廟僅殘存三層大殿,均做民宅,其餘建築已毀。

清真寺

雙遼清真寺位於雙遼市遼北街西環鐵路口東60米處,遼河路北側。該寺始建於咸豐六年(1856),初建有大殿3間,土牆瓦頂,東殿草房講堂5間。1923年,翻建大殿3間,1931年將原5間講堂重新翻蓋,建後占地300平方米。1966年,清真寺建築遭受嚴重破壞。1980年重新修復,填充內閘保存牌匾3塊。1988年,縣政府兩次撥款改建修繕。翻修擴建後,清真寺占地300平方米,原建築為磚瓦結構,台基出廊式,卷棚頂,正脊兩端有龍吻,龍背插有寶劍。主體建築有大殿、東殿、沐浴室、辦公室等。大殿建築均為磚瓦結構,酷似東方廟宇樣式,條石為基,磨磚對縫,飛檐翹脊,瑤廊前出。

大殿坐西朝東,前有4根圓柱,兩明兩暗,柱與柱之間雕有燕尾和二龍戲珠圖案,正中為對開門,上有匾額書「勤求教瘼」4個大字,兩側有木雕隔扇和花窗。殿內壁塗白灰,地鋪毛毯,可容200人園經。東殿坐北朝南,屬台基出廊式建築,殿門上掛「道高教正」牌匾一塊(為1931年翻修講堂時所立)。殿內有走廊、屏風,屏風軟木上刻有撫琴、下棋、讀書、作畫等人物圖案,與東殿相連,西側有沐浴室2間。東邊坐東朝西2間是溫水房子。清真寺的主體建築基本形成了四合院框架寺宇。在1995年改造遼河路時,市政府再次撥款,重新修建了清真寺門樓,新門樓屬於中國古代建築式門樓。清真寺建寺時間久遠,經多次改建修繕,已經成為雙遼市伊斯蘭民眾宗教活動的中心。

太陽神廟

雙遼太陽神廟始建於清末。位於雙遼市遼北街西化社區(原鄭家屯鎮長通市場西端)。廟址不大,坐東朝西,廟內供奉太陽、太陰。太陽神廟在當時鄭家屯鎮內還是十分奇特的,因為太陽神廟奉太陽是萬物之主,故在正殿塑有太陽神。太陽神身著紅袍,頭戴紅盔帽,雙手平放在兩膝上,整個面部似有幾分笑意。同太陽神並列的是太陰像,太陰身穿黃袍,肩頭有幾縷髮絲飄然垂下。每年的陰曆十一月十九日,是太陽廟會,廟會當天方圓百里的鄉民紛紛前來趕廟會,拜奉太陽、太陰二神。「文革」後,雙遼市落實民族宗教政策,在所有現存宗教場所恢復了宗教活動。至2004年,雙遼太陽神廟經批准恢復重建,信仰範疇歸屬道教。正值雙遼市道教崇聖宮異地重建,且因太陽神廟信教群眾數量及原有建築面積小等方面原因,省、市宗教局的批覆是,雙遼市崇聖宮與太陽神廟合在一處重建。

崇聖宮

雙遼崇聖宮又稱祖師廟,位於原雙遼縣防疫站西牆外,西接白市路。廟宇占地面積4500平方米,建於1912年,歷史上祖師廟有大殿一座,坐北朝南,是硬山出廊式大瓦房和2間耳房,里廟的前臉為磚石壘砌,房頂大瓦起脊,前出狼牙後出稍,「萬字形」木格窗欞,廟門上額橫書黑地金字「崇聖宮祖師廟」。廟內供有皮行祖師孫臏的牌位,牆上畫孫子神像,像兩側各侍一個持刀童子,東西兩側各供奉魯班等諸聖神像,廟東側有5間磚平房。

「文化大革命」時期,大廟被拆除,僅存5間磚平房。2004年5月,崇聖宮在雙遼市遼西街吉興村異地重建(崇聖宮與太陽神廟統稱崇聖宮,太陽神廟的神像均供奉在文昌殿內),占地20000平方米,現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建成山門、鐘鼓樓、觀音殿、財神殿、延壽殿、文昌殿、丹方、居士林,在建工程三清大殿1000餘平方米。此外,還有涼亭、白塔、放生池、老子像及四個殿堂(建築面積500平方米)等後續工程預計近年內完工。

華藏禪寺

雙遼華藏禪寺(原為雙遼市電廠水上公園博物館)位於雙遼發電廠風景區內,南與雙遼市念佛堂隔水相望,北與道教崇聖宮一道相隔。始建於2005年,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寺院建築面積共3000平方米,均為明清宮殿式建築風格。整個殿堂建築集中地體現了我國傳統建築風格和特點。華藏禪寺因其所處地理位置南北伸展空間比較小而東西開闊狹長,所以其建築股有其獨特的特點——自東向西,依次為:山門,山門兩側為鍾、鼓樓,山門的正面為天王殿,天王殿後面是大雄寶殿、法堂和藏經樓。配殿有觀音殿、地藏殿、藥師殿等。寺院的南側為僧人生活區,包括僧房、廚房、齋堂、客堂、職事堂(庫房)等。大雄寶殿,重頂飛檐,巍峨寬大,殿內佛像高大,木雕彩繪,肅穆堂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