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分兵後,黃火青本想脫離紅四方面軍尋找中央,卻險些因此喪命

故里夢長安 發佈 2024-03-08T18:27:32.459703+00:00

在紅軍長征時期,發生過一件影響極其深遠的事件——草地分兵,紅四方面軍領導張氏仗著兵強馬壯,強行率部南下,險些導致出現自己人打自己人的局面,毛主席多年後回憶起,還稱這是自己人生的至暗時刻。

在紅軍長征時期,發生過一件影響極其深遠的事件——草地分兵,紅四方面軍領導張氏仗著兵強馬壯,強行率部南下,險些導致出現自己人打自己人的局面,毛主席多年後回憶起,還稱這是自己人生的至暗時刻。

當年紅一、紅四懋功會師後,紅一方面軍有兩個軍團混編過去了,處境更加危險,在這樣的關鍵時刻,高級幹部所做的選擇可以說決定了後來職務的上限。

其中原紅九軍團政治部主任黃火青就堅決與錯誤思想做鬥爭,雖然當時險些喪命,但後來一直很得中央信任,建國後還擔任了最高檢察長!

1934年初,黃火青從紅軍學校調任為紅九軍團政治部主任,此時正是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堅決之時,黃火青率部在福建方向與敵作戰,也立有不小的功勞。

只是從全局來看,堡壘對堡壘的方式紅軍根本消耗不起,所以主力為了生存下去被迫進行長征。紅九軍團在這條艱辛之路上貢獻極大,經常要執行牽制、後衛的任務。

國民黨那些軍閥對於紅軍的態度多是「不攔頭,不斬腰,只擊尾」,所以後衛打的仗是最多最苦的。湘江戰役後,紅九軍團由出發時的11500多人銳減至3000多人,遵義會議後,紅九軍團又奉命偽裝成主力吸引敵人。

他們孤軍作戰兩個多月,多次面臨絕境,幸好領導層指揮有方,每次都能逢凶化吉,最終很好地完成了任務,只是呢紅九軍團自身損失特別大,部隊只剩下了2000多人,其中約一半還是路上招募的新兵。

1935年6月,紅一方面軍到達懋功與紅四方面軍會師,此時的紅一所有人都滿身疲憊、衣衫襤褸,人數也只剩下一萬多。

而紅四方面軍才出征不久,又接連拿下了幾個勝利,上下八萬多人都志得意滿,與紅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紅四領導人張氏通過旁敲側擊了解到,紅一目前的實情與所見一致,他的心裡開始產生了舊軍閥那一套想法,妄圖以實力來獲取更大的權力。

出於團結同志的想法,中央同意了張氏很多請求,在看到紅四沒有軍團級建制後,紅一方面軍下轄的幾個軍團也改稱為軍,紅一、紅三、紅五軍團成了紅一、紅三、紅五軍,紅九軍團成了紅32軍。

但是張氏的胃口越來越大,要求也越來越過分,甚至涉及到了原則性問題。自此,中央不再退讓,予以了堅決的抵制,張氏眼看自己暫時不占優,便假裝同意北上。

隨即兩部混編,紅5軍、紅32軍被編入了以紅四為首的左路軍中。沒想到的是,部隊開拔沒多久,張氏又強令部隊南下,企圖用武力挾裹,達到自己的目的。

位於右路軍的中央機關很無奈,只能是率紅1軍、紅3軍單獨北上。由於事發突然,沒辦法跟紅5軍、紅32軍打招呼,致使這兩個軍的處境很尷尬。

南下川康的途中,張氏一直努力拉攏這兩個軍的幹部,有部分人被迷惑,做了錯誤的選擇。

但黃火青是堅決反對,他跟軍部保衛部長卜盛光去找了紅32軍政委何長工,直接表明要北上去尋找中央,何長工此時不置可否。

但很快,紅四方面軍政治部主任周純全來到32軍召開連以上幹部會議,說北上是不正確的路線,並詆毀了一些中央領導人。這次會議,黃火青沒有被允許參加。

結束之後32軍下三個團的幹部都來找黃火青,講述了會上的一些事。黃火青這才知道軍長羅炳輝、政委何長工都已經倒向了那一邊,難怪自己不被允許參會,肯定是先前去找何長工之事被告發了。

好在三個團的幹部都明事理,沒有在會上附和,其中8團團長楊梅生在黃火青面前最激動:我書讀得不多,別的我不懂,但要說毛主席的不是,我不相信,也不可能贊同。

楊梅生是毛主席第一任警衛員,感情深厚。有他帶頭,另外的幹部紛紛讓黃火青帶著大家走。黃火青其實也考慮過這種做法,如果要走就跟紅5軍一起走。

紅5軍除了政委黃超是張氏委派的,軍長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曾日三都反對南下,兩軍共同行動的話,能帶出去大部分人,屆時向西穿過藏區,脫離紅四方面軍後,再北上尋找中央,這是一個辦法。

但是仔細構思了幾種方案後,最終還是放棄了,其中一個原因是沒有電台。紅32軍電台被調走了,紅5軍的電台在黃超手裡,藏區沿途多是荒無人煙的區域,沒有電台就沒辦法跟中央聯絡,到時很可能會面臨山窮水盡的局面。

另外,黃火青也考慮到如果兩軍私自走了,朱老總的處境會更糟糕。

朱老總曾經來32軍看望過一次,大家這才知道朱老總也被孤立了,很多時候連飯菜都不給供應。黃火青很心酸,當即讓人殺了一頭牛烤成牛肉乾送過去。如果紅5軍、32軍真的走了,朱老總、劉伯承這些在總部的領導日子會特別難過。

先不說朱老總他們能不能走,就算有機會朱老總也不會走,因為朱老總是紅軍總司令,紅四方面軍也是他的部下,如果他也走了,那就等於是徹底撕破臉。

所以朱老總從大局出發,肯定也會繼續跟隨紅四方面軍行動,爭取早日將他們拉回正軌。

基於這些因素,黃火青他們最終沒有走,沒想到的是,張氏很快就做出了更過分的舉動。大部隊抵達卓木碉後,張氏召開了會議,把一切都擺在了明面上來,公然宣布「另立」,此事引起了軒然大波。

張氏為了能掌控這兩支原紅一方面軍的部隊,不斷往其中「摻沙子」,黃火青也被調離了紅九軍團,說是去總政等待重新分配,但一直沒有給安排新工作,實質上也就是將他撤職了。

往後的日子黃火青過得非常困難,還有一次瀕死的經歷。

當時黃火青患了傷寒,整日高燒不退,僅僅幾天就瘦得不成人形,渾身多出長了虱子。張氏對他這番際遇沒有半分同情,反而連房子都不讓他住,導致他只能睡在走廊上。或許他病逝了,才是張氏最願意看到的結局。

幸好,有兩個幫助了他,一個是紅軍「神醫」傅連暲,當黃火青病重的消息傳開後,傅連暲急忙跑過去看了一次。

只是黃火青情況已經很不好了,傅連暲心裡也沒底,他開了一方藥給黃火青喝,然後說了句「睡一覺,看明天吧」。這句話的潛台詞就是能不能活下去就看今晚了,可想而知當時已經有多嚴重。

多虧了這方藥,也多虧黃火青身體素質比較好,幸運地扛了過去。

當然,挺過了一晚只相當於大病初癒,黃火青還是比較虛弱,需要有人能細心呵護,這個時候馬夫老孫伸出了援手。老孫每天抱著黃火青上馬,背他過河,想盡辦法為他弄吃的,這才讓他撿回了一條命。

等三大主力會師後,紅四方面軍總部率5軍、9軍、30軍等部共兩萬多人進行西征,本來黃火青是可以不用去的,與他關係很好的陳賡也勸他別去。

但黃火青為了團結同志,還是走上了這條路,最終的結果我們都知道,西路軍失敗了,無數同志埋骨河西走廊。黃火青是與李先念等人翻越了祁連山、進入新疆,才躲過一劫。

俗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黃火青後來一直被重用,只是漸漸離開了軍旅、偏向了地方。1955年時,黃火青在主導天津的工作,離開了軍隊系統,因此沒有參與授銜。

他對中央的忠誠經得起考驗,1979年後還主導了對「兩案」的審理,為很多老同志恢復名譽,真不愧為傑出的老革命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