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罷工讓人想起柴契爾夫人

北青網 發佈 2024-03-09T04:34:16.310052+00:00

當地時間3月17日,巴黎市政府稱巴黎待清理的垃圾當天已達萬噸供圖/視覺中國向長河(國際問題學者)3月16日,在法國總統馬克龍的授意下,法國政府決定援引憲法第49條第3款,繞過國民議會(眾議院)強行通過養老金改革。

當地時間3月17日,巴黎市政府稱巴黎待清理的垃圾當天已達萬噸供圖/視覺中國

向長河(國際問題學者)

3月16日,在法國總統馬克龍的授意下,法國政府決定援引憲法第49條第3款,繞過國民議會(眾議院)強行通過養老金改革。這讓法國再度爆發反養老金改革的抗議,要求馬克龍下台、彈劾馬克龍的聲音不絕於耳。

今年1月,法國政府公布了新的養老金改革方案,主要內容包括將退休年齡從62歲提高到64歲。由此,法國人發動了一輪接一輪罷工。由於環衛工人罷工,巴黎街頭堆放的垃圾數以千噸計,無人清理,包括艾菲爾鐵塔、凱旋門等著名景區在內的巴黎許多地方都垃圾滿地。眼下,馬克龍強行通過養老金改革的消息傳來,大規模的示威再次爆發。法國總工會計劃在3月23日舉行新一場罷工和示威活動,預計參加人數超百萬。

動輒百萬人罷工上街遊行,一輪接一輪,對經濟、社會造成的損失難以估量。相比同在歐洲的英國,為何法國人動不動就罷工?主要原因在於,法國的政治演進中缺乏一名類似柴契爾夫人那樣強力遏制工會勢力的政治強人。

上世紀70年代,英國也曾像如今的法國一樣,罷工潮此起彼伏。統計顯示,整個1970年代,英國大大小小的罷工超過2600次。罷工潮背後是工會勢力的強大,到1970年代末柴契爾夫人上台之時,英國工會成員數量已占勞動力總人口的57%。罷工成為家常便飯,一些工會激進好鬥,甚至組建准武裝力量「糾察隊」阻止復工。1974年,英國全國礦工工會組織的持續罷工讓希思政府下台;1978年末至1979年初,英國各行業約150萬人參與罷工,醫療、物流乃至垃圾處理都陷入大面積停擺,史稱「不滿之冬」。

在此背景下上台的柴契爾夫人,大刀闊斧進行改革,開始採取軟硬兩手削弱工會勢力,限制工會的權力,加大工人罷工的難度。

軟的一手不是簡單地取消或禁止工會組織,而是打著「民主化」「透明化」等契合英國人價值觀的旗號,通過修改《工會法》《就業法》等法律,限制工會的權力,剝奪工會動輒罷工的「特權」。比如,1982年國會通過法案取消了工會享有的與其個人成員的法律權力所不同的普遍法律豁免權,規定不能強迫工人加入工會;1984年通過《工會法》規定工會的執行委員會必須由全體工會成員不記名投票選出,且至少每五年改選一次;1988年通過了《工會與僱傭法》,賦予工會個人成員一系列不受其工會約束的權力,包括有權拒絕參加未經秘密投票而舉行的罷工。柴契爾夫人打著「促進工會民主化」這一冠冕堂皇的旗號,從根本上消解了工會對其成員的強迫性,剝奪了工會領導人獨大的機會,增加了工會成員選擇罷工與否的自由。

硬的一手是,對工會組織的罷工行動採取堅決強硬的態度,想方設法促使其失敗。在罷工合法性方面,規定合法的罷工僅限於涉及有爭議的企業工資、工作條件,工會是否組織罷工必須由應參加該行動的全體會員進行秘密投票來決定,工會會員對領導人未經其投票而號召的罷工有訴諸法律的權利,對非官方罷工要追究其組織者的責任,規定罷工只能發生在自己的工作場所。

1984年1月,柴契爾政府以危害國家安全為由,宣布不再允許工會組織在國家通訊總部開展活動。柴契爾夫人強硬應對罷工最有名的例子是1984年到1985年的煤礦工人大罷工。全國礦業工會發起的這場罷工行動,無論是持續時間和規模,還是造成損失的程度,都在英國戰後工人運動史上首屈一指。面對工會的強硬對抗,柴契爾政府沒有選擇妥協和讓步,而是在做好充分準備的基礎上,採用「以牙還牙」的強硬態度加以處置,最終使工會被迫復工。

在柴契爾夫人的鐵腕打壓下,英國工會勢力走向衰落,到1980年代末,工人入會率下降到37%,工會「先發制人的時代」成為歷史,勞資談判的主動權逐漸轉移到僱主手中。工會不再動輒與資方採取對抗性行為。從此以後,法國式三天兩頭罷工的現象在英倫三島一去不復返。

再來說法國,工會的強大讓法國的各種經濟與社會改革舉步維艱。新世紀以來,與英國、德國等西歐大國相比,法國的經濟不景氣持續經年,與德國、英國之間的差距在拉大。許多法國人都深知法國必須要改革才能恢復活力,但改革必定要動一部分人的「奶酪」,工會就會出來干預,罷工與街頭示威就會上演。

拿馬克龍的養老金改革來說,《經濟學人》雜誌刊文指出,與1980年相比,法國人的壽命延長了近10年,如果不進行改革,到2030年,法國養老金系統將面臨每年140億歐元(合150億美元)的赤字。所以,養老金改革對法國整體來說是必要的,但工會不買帳。法國人一直對英國人不感冒,但面對接二連三的罷工,估計不少法國人都會想到英國的柴契爾夫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