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軍事戰爭史-299》蘇軍入侵阿富汗

麟劍的人類史 發佈 2024-03-09T09:36:54.686852+00:00

阿富汗位於亞洲中西部,是一個內陸國家。70年代初以來,蘇聯加緊對阿富汗內部事務的干涉,多次進行顛覆活動。

蘇軍入侵阿富汗


阿富汗位於亞洲中西部,是一個內陸國家。70年代初以來,蘇聯加緊對阿富汗內部事務的干涉,多次進行顛覆活動。從1973年到1978年,蘇聯支持烏達德政變,推翻了查希爾王朝;後又推翻了烏達德,培植了塔拉基政權。

1978年阿富汗總理阿明處決塔拉基,在政權內部清洗親蘇分子;表示要與美國實現關係正常化,要求美國恢復對阿富汗的援助;並對蘇聯方面的一系列要求予以拒絕。在這種情況下,蘇聯決心通過武裝入侵推翻阿明,以保持對阿富汗的控制。

蘇聯入侵阿富汗的便利條件有二:其一,蘇聯通過多年的"經援"和"軍援",在阿富汗修建了大量軍事設施,加強了對阿軍的控制。這些軍事設施在入侵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蘇聯在阿軍中大量派入各種軍事人員,到1978年時已增至3000人,直接控制阿軍要害部門,並滲透到營一級和部分戰鬥連隊。其二,蘇聯充分利用了當時相對有利的國際形勢,即美國和伊朗因人質問題關係惡化,無暇顧及阿富汗,而且美國及西方國家歷來在阿富汗影響很小。此外,蘇聯在入侵前還使用多種手段表示支持和信任阿明,以掩蓋入侵準備工作。

1979年12月27日晚7時30分,蘇軍第105空降師的部隊在駐阿蘇軍人員和特工人員的協同下迅速開進喀布爾市區,包圍和占領了電報大樓、總統府、廣播電台,切斷了通往機場的公路。蘇軍與阿明的衛隊和首都部分阿軍激戰4小時,阿明在亂槍中被打死,阿政府要員均被逮捕,喀布爾阿軍被解除武器。28日凌晨,秘密設在蘇中亞地區的電台轉用喀布爾電台的頻率,播發了宣告成立以卡爾邁勒為首的新政權的消息和阿明被處決的聲明。之後,蘇軍東西兩個突擊群與先期駐阿蘇軍呼應,開始越過邊境,沿東西兩條戰略公路向阿富汗縱深高速推進。東突擊群第306摩步師從帕爾梅茲越境,於30日抵達喀布爾,與蘇軍第105師會合,然後向坎大哈推進;後續部隊第16、201摩步師跟進至喀布爾及其以北,控制了戰略公路,並以一部前插至賈拉拉巴德及開伯爾山口。西突擊群第375摩步師經赫拉特於30日到達興丹,在南進中與空降兵部隊和第360摩步師一部配合,於1980年1月2日攻占坎大哈,3日封鎖了通往巴基斯坦的山口;第66摩步師從阿里巴特地區越境,經卡臘巴格、赫拉特南下進興丹。

在地面部隊推進的同時,空降部隊以機降的方式先期占領了赫拉特、興丹和坎大哈等地的機場。此外,蘇軍還出動了4個前線航空兵團為地面部隊提供空中支持。一周之內,蘇地面部隊即占領了阿富汗全境,實現了對阿全國主要城市和交通幹線的控制。

在這次蘇軍入侵中,阿富汗政府軍沒有能夠組織起任何有效的抵抗。阿富汗穆斯林各派反政府組織進行的一些小規模抵抗也無力阻止蘇軍的深入。但是這些組織日後成為抗蘇游擊戰的骨幹力量。

蘇軍入侵阿富汗,在戰略指導思想上實行的是"有限介入戰略",在戰役指揮上,採取了突然襲擊、速戰速決的作戰方針。充分發揮空降兵的作用,進行突然襲擊。阿富汗境內多山,不利於機械化部隊大規模展開。因此以具有快速打擊能力的空降兵承擔直接空襲任務,收效非常明顯。另外,空降部隊先期占領空降地點,打亂和控制對方首腦機構及電訊系統,陷對方於全面癱瘓狀態,為地面大部隊的進攻創造了便利條件,起到了配合協同作用。從地面作戰來看,中心開花,兩路分進合擊是這次入侵的主要特點,尤其是蘇軍的動員和展開與其慣常作法不同,未通過軍事演習等活動來調整部署,而是採取就地擴編、臨戰推進的方式行動,增加了打擊的突然性。這反映了蘇軍在戰役戰術理論上的一個新觀點,即每戰集中優勢兵力並不是必不可少的,而應對行動的質量提出更高要求。當時的蘇聯陸軍總司令帕夫洛夫斯基指出:"指揮員應學會不單單是用幾倍的優勢取得勝利,而是以優勢的行動取得勝利"。蘇軍在這次入侵行動中兵力並不占優勢(8個師對阿軍14個師),但卻是一次攻擊質量和突襲質量較高的典型戰例。

阿明政權被推翻以後,原來阿富汗的各派反政府組織及其游擊隊武裝成為抗擊蘇軍入侵的主要力量。他們以廣大農村地區為基地,同蘇聯占領軍展開了多種形式的游擊戰。1982年3月,部分抵抗組織成立了統一的政治領導機構和軍事指揮機構,即"阿富汗聖戰者伊斯蘭聯盟"。到1986年,阿游擊隊已發展到20多萬人,游擊隊組織達90多個。阿富汗游擊隊的戰術是根據具體情況的不同而相機變化的。首先,他們一般是以小股分散行動為主,在全國範圍內廣泛實施破襲戰,諸如埋設地雷、設置路障、破壞橋樑和公路等交通系統,給蘇軍後勤補給造成困難,同時也隨機炸毀蘇軍設施。其次,打伏擊是游擊戰術的主要方式。在一定條件下,集中必要兵力,利用山區有利地形,誘蘇軍深入,同其展開"推磨戰"。阿游擊隊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適時集中或分散,戰術靈活多變。由於阿游擊隊派系較多,雖然成立了統一領導中心,但統一指揮仍很困難。一個地區可能會有幾派游擊隊同時活動,他們之間獨立行動多,相互聯繫少,在作戰指揮上基本上是獨立自主,各自為戰。

任何對他國實行的軍事占領都將必然會遇到對方民間武裝長期襲擾的挑戰。蘇軍在阿富汗也不例外。面對阿游擊隊的多點襲擊,蘇軍以師為單位,將阿劃分為7個區,分別負責所在地區的反游擊戰任務。這樣就從組織上建立了在統一作戰下實施分割指揮的反游擊戰體制。在作戰方式上先後提出了固點、守線、淨化邊境和重點掃蕩等多種樣式。蘇軍在加強城市守備的同時,把重心放到城市外圍,摧毀距市區20公里內的村莊,毀壞路旁叢林,並大搞清鄉。在交通線上,為了對付游擊隊的破壞,採取控制公路重要路段和橋樑,在行軍縱隊或運輸車隊經過時,派出地面部隊和空中警戒分隊護送。另外,蘇軍還使用機動部隊對阿游擊區和根據地實行圍剿。這種圍剿一般實施地面和空中聯合進攻,對關鍵地區反覆掃蕩。

為了實現長期占領的目的,蘇軍還封鎖邊境,重點控制能夠通往國外的各個山口和要道,以期切斷阿游擊隊的外援和國外訓練基地。除了軍事打擊之外,蘇聯還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政治宣傳,設法消除社會上對抵抗組織的支持。

蘇軍的反游擊戰措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蘇軍已陷入了阿富汗"泥潭"中不能自拔,由此產生的許多派生問題單靠軍事占領是無濟於事的。國際社會的反響日益強烈,聯大和一些國際會議均通過了一系列要求蘇聯撤軍的決議。蘇聯面對速勝無望、消耗太大、士氣低落和國際社會的同聲反對,終於在1988年4月15日簽署了關於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的日內瓦協議,於同年5月15日開始從阿富汗撤軍。至1989年2月15日,蘇軍全部撤出了阿富汗。

持續9年的蘇阿戰爭終告結束。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