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清朝盟旗制度的影響,蒙古各族部落,服飾產生的變化

今史獨唱 發佈 2024-03-09T22:26:52.890155+00:00

人類生存發展最基本的四大要素是衣食住行,「衣」在原始社會中是用來驅寒、遮羞的一種物質形式,後來逐漸成為人類文化的載體之一。

人類生存發展最基本的四大要素是衣食住行,「衣」在原始社會中是用來驅寒、遮羞的一種物質形式,後來逐漸成為人類文化的載體之一。服飾文化在歷史文化中 處於重要地位,服飾是一個民族的代表符號。

蒙古族部落服飾現狀

蒙古族地域遼闊,擁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在長期發展中由於自然環境、經濟狀況和生活習慣的不同,造成了各具特色的28個蒙古族部落及豐富多彩的蒙古族各部落服飾。各部落服飾和居住地氣候以及民族文化之間也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

目前,蒙古族28個部落服飾文化是蒙古族傳統社會在經歷了長達數百年之久的發展過程之後,隨著蒙古族各部落經濟模式的改變,直接導致了蒙古族的生活和服飾習俗的改變。

在蒙古族服飾的演變中,生存模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各部落由於地理位置的不同,既受周邊民族服飾的影響,又為適應農業生產的需要,導致了服飾與人、服飾與環境內在關聯的形成和審美趨向、審美尺度的形成。

各部落逐漸形成獨特的部落服飾文化。蒙古族最終確立為28個部落,且這28個部落的服飾傳承至今。

烏珠穆沁部落

烏珠穆沁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部落,後金時期,烏珠穆沁部落首領多爾濟與察哈爾部林丹汗不合,帶著部落遷徙並依附漠北喀爾喀車臣汗。

後因漠北蒙古族部落內部矛盾接連不斷,又被迫遷徙到漠南地區。崇德元年,滿清收服了察哈爾後,烏珠穆沁也一併歸順了清朝。

順治三年,清朝推行盟旗制度,將烏珠穆沁部編為左、右兩紮薩克旗,隸屬錫林郭勒盟統轄。今天的土著烏珠穆沁人,就是 清代烏珠穆沁兩紮薩克旗蒙古人的後代。

如今的烏珠穆沁位於內蒙古中部地區,地處錫林郭勒高原的丘陵山地,是典型的蒙古草原地區。此地域緯度較高,夏季炎熱,秋季乾旱,冬季漫長,氣溫極低。

這樣的地理環境讓烏珠穆沁人依據季節,穿著單袍、夾袍、棉袍、吊麵皮袍和熏皮袍等;夏季烏珠穆沁人多穿白色為主的綢緞單衫,白色單衫透氣涼爽,在夏季的草原上,牧民們都會穿著白色單衫。

白色單袍的款式與其他袍服的款式造型基本一致,當地人稱為「察木查」。而且「察木查」也成為了烏珠穆沁部落服飾的一種標誌性特點。 蒙古族烏珠穆沁部落承襲了元朝尚白的風俗,認為白色是神聖的象徵,寓意聖潔、高尚;白色也代表羊群,是財富的源泉。

而且,在夏季穿著白色顯得清涼舒適,蒙古族常喜歡用白色搭配鮮艷的色彩,來對比襯托色彩的關係。

彩虹刺繡則是最初源於生活在葡萄山的地域環境使烏珠穆沁部落形成對彩虹色的特殊喜愛,還有在多 次遷徙中烏珠穆沁人對故土的思念,把這種情感反映到服飾中來,逐漸發展出更具特色層次感的漸變色。

烏珠穆沁人認為彩虹的出現不僅帶來了生活的富足,也是大自然中明快豐富的色彩視覺感受,打破了枯燥、單調的感覺,與立體感強的刺繡技法結合,讓烏珠穆沁人的心情與審美特徵融入到服飾藝術當中,形成烏珠穆沁部落獨特的服飾藝術風格。

和碩特部落

阿拉善和碩特部是元太祖成吉思汗胞弟哈薩爾的後裔,是厄魯特的一支。

北元時期,四衛拉特分別為:和碩特、準噶爾、杜爾伯特和土爾扈特,和碩特部是蒙古四衛拉特之一。明朝末年,由於漠西厄魯特蒙古人口和畜牧的增長,和碩特部首領顧實汗由天山以北遷徙至青海,後由其孫和羅理、鄂齊爾圖車臣汗等人率部落聚集於西套地區。

清初順治四年,為了躲避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的入侵,鄂齊爾圖有意向清朝示好,歸附清朝,是想要依靠清朝的力量來對抗準噶爾。後來,噶爾丹進攻西套蒙古時,鄂齊爾圖被打敗,和羅理又帶領眾人東移到西套地區駐牧。

康熙三十六年,和羅理多次請求清朝後,授予其貝勒爵位和扎薩克印章,管轄其部落,正式建立為阿拉善和碩特旗,由理藩院管理,按照內扎薩克編旗,請朝廷仍允許駐牧於阿拉善。

乾隆三十年,和羅理之孫與清朝聯姻,授多羅額駙,晉封為和碩親王,扎薩克駐今巴彥浩特。在西部蒙古中,和碩特部落是唯一與清朝有聯姻關係的部落。

阿拉善和碩特部落現今主要分布在我國西部地區,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 阿拉善盟及外蒙古和俄羅斯等地。內蒙古阿拉善盟中分為阿拉善左、右二旗,東與烏海、巴彥淖爾和鄂爾多斯相連,東與寧夏毗鄰,西與甘肅接壤,北與外蒙古交界,為中溫帶大陸性氣候。

夏季炎熱濕潤,冬季寒冷乾燥,溫差較大,和碩特部落由於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環境,使和碩特人一直秉承著文化傳統,服飾也保持著古老的樣式,並延襲至今。

清朝盟旗制度讓和碩特部落歸附清朝後,和碩特部落就一直駐牧於我國西部地區戈壁的阿拉善左旗地區,後又與清朝建立了聯姻關係,在西部蒙古部落中,和碩特是唯一與清朝和親的部落。

所以,在雙重的關係下使和碩特部落開始吸收滿族文化,造成和碩特部落服飾發生了改變,但和碩特部落服飾中又具有其它蒙古族部落服飾中所沒有的素雅端莊。

土爾扈特部落

土爾扈特蒙古是蒙古部族中古老的成員之一,自古生活在我國北部和西部的森林和草原。土爾扈特部落也是清代四大衛拉特蒙古之一。

17世紀初期,因準噶爾部的日益壯大,土爾扈特部落首領和鄂爾勒克的率領部眾,聯合和碩特部和杜爾伯特部,離開原牧地,西遷至伏爾加河流域下游駐地生存。

土爾扈特部在伏爾加河又受到沙俄的侵襲和奴役,強迫土爾扈特部加入俄籍並改變信仰的宗教,又讓土爾扈特部人都入伍作戰充當炮灰,土爾扈特部落當時面臨著滅亡。

隨後,渥巴錫汗召集部眾,計劃起義,投奔滿清。乾隆三十六年,渥巴錫汗領導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被清政府一部分安置在新疆地區,另一部分則在內蒙古阿拉善地區。

阿拉善土爾扈特部落現今主要分布在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內。

由於歷史、 地理氣候等因素,區別於同在阿拉善盟地區的和碩特部落的服飾,尤其是土爾扈特部女子服飾更是不同於其他蒙古族部落服飾。

土爾扈特部落女子長袍的款式為立領,右衽的直角大襟,小對襟長至劍突上部,右拐成直角延至腋下右裉處,袖子為馬蹄袖,無腰帶,下擺寬,無開衩。

領口、大襟、腋下和腰節部綴有9道扣袢兒,均為11~12厘米,釘有銀、銅或庫錦扣子。土爾扈特部落女子服飾多用紅色、粉色、藍色和綠色的綢、緞、棉布和動物毛皮為面料製作。

土爾扈特部落服飾的古典風格,是從清代盟旗制度時期所形成的,當時土爾扈特部落被清代固定在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內,在遙遠的西部地區受到了其他邊境國家的影響,產生了就近同化的變遷原則,吸收了其它民族的服裝樣式但仍保留著蒙古族文化的服飾特點。

使得土爾扈特部落服飾在同樣受到清代盟旗制度影響下的其它蒙古族部落服飾中也產生了相對明顯的區別。由此可見,清代盟旗制度使蒙古族各部落服飾變得各種各樣。

烏拉特部落

烏拉特部落蒙古地區緊靠黃河,有著廣袤無垠的河套平原,烏拉特部落蒙古族人也過著水草豐腴的富饒生活。

又因陰山南北冬夏季溫差較大,為適應自然環境,烏拉特部落的蒙古族服飾整體上雖然與其他蒙古族部落相似,都是穿長袍、坎肩和靴子,但細微之處仍有很大差別。烏拉特部落男女,單袍和夾袍主要為夏季穿,棉 袍為春秋季穿,吊麵皮袍逢年過節作為禮儀服飾穿著,白茬皮袍和熏皮袍為冬季穿。

男女長袍分為開裾長袍和不開裾長袍,緊身和寬擺之分。清代晚期的烏拉特部落服飾色調單一,莊重大方,現代的烏拉特部落服飾色彩艷麗。

造成其服裝差異性的主要原因是從清朝實行盟旗制度開始的,清朝為了使蒙古族各部落互不聯繫,把各部落固定在各自的盟旗範圍內,烏拉特部落就被清政府要求在河套以北的陰山地區駐牧,季節溫差較大,所以服飾長度較長,以便防寒和防風;

長袍兩側開裾是由於服飾整體較窄瘦,如果不開衩,烏拉特部落蒙古人騎馬捕獵和日常生活很不方便;生活在水草豐富的地區,也讓烏拉特部落的生活富足了起來,女子服飾面料大都用大花綢緞、織錦緞和花綾為面料。

清代烏拉特部落的婦女頭飾玲瓏剔透,都用金、銀或銀鎏金製成,上面還鑲嵌紅珊瑚和寶石等,分量極重。都體現了烏拉特部落服飾在清朝盟旗制度下為了適應環境變化所產生的多種裝飾功能。

科爾沁部落

科爾沁部落由於盟旗制度被清朝基本固定在了東臨吉林,西界昭烏達盟、錫林郭勒盟,南靠奉天府,北界黑龍江,是水草豐茂的地帶。

由於地理位置 的特殊性,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春季風較大,四季有別,又臨近滿族,科爾沁部落很快地吸收了外族文化,生活起居也都向滿人靠攏,形成了半農耕半遊牧的生活方式。

這些環境因素直接反映到了科爾沁部落蒙古族服飾上,導致了科爾沁部落服飾與其他蒙古族部落的不同服飾風格。

科爾沁部落服飾分類為單袍、夾袍、棉袍和吊麵皮袍,女子服飾稍有不同,多了一種寬花袖禮袍,單袍與寬花袖禮袍在夏季穿著,夾袍和棉袍在春秋穿,吊麵皮袍則主要為冬季穿。

結語:

清朝盟旗制度的產生改變了蒙古族各部落原有服飾的形制,但沒有 改變中華傳統服飾深衣大袍的觀念,是中華民族一統多元中的一員。在清朝時期蒙古族各部落服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服裝樣式風格是文化演進變遷的統一規律,在變化中發展融合,通過發展與傳承也就形成了現在的蒙古族服飾現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