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的財經媒體,逢「李嘉誠」必黑?

拉闊香江 發佈 2024-03-10T01:59:26.819186+00:00

同樣一件事情,通過不同口徑、不同角度甚至選擇性地報導,就能讓這件事情面目全非。近日,李嘉誠家族的上市公司「長和系」公布去年業績,旗下兩間公司分別錄得216.83億元、366.8億元的稅後純利潤,真金白銀地派發股息2.28元/股、2.926元/股,同比上一年增加分別增加3.6%和10%;



同樣一件事情,通過不同口徑、不同角度甚至選擇性地報導,就能讓這件事情面目全非。

近日,李嘉誠家族的上市公司「長和系」公布去年業績,旗下兩間公司分別錄得216.83億元、366.8億元的稅後純利潤,真金白銀地派發股息2.28元/股、2.926元/股,同比上一年增加分別增加3.6%和10%;更難得的是,兩間公司的淨債務率分別是0和16.7%,低得羨煞旁人。



高盛、小摩等國際投行都隨即‬發布‬報告‬稱‬其‬業績符合預期。


然而,就是這樣一件事情,到了內地的財經媒體口中,就變了味。


標題黨們靠斷章取義、選擇性‬報導‬,有意無意地丟了西瓜報導芝麻,把黑的說成白的、白的說成黑的,我們且來看看內地的一些財經媒體是怎麼報導長和系業績‬‬的:


標題一:內地收入下滑五成,長實去年靠「賣賣賣」仍盈利217億


標題二:香港首富也逃不過市場周期,長實集團去年地產收入降三成


不得不佩服,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逢「李嘉誠」必黑麼?


首先,我們讓事實說話。


財報上寫得‬明明白白‬,地產業務只占了長和系收入中很小的一部分!去年全年,長和系(長江實業+長江和記)的收入總額為5367.8億港幣,而其中房地產業務(物業銷售)的收入為257.56億港幣,占比不到4.8%


更重要的是,即使在這區區257.56億的房地產業務收入中,香港房地產業務達到145.11億,來自中國內地的房地產業務收入僅99.16億,也就是說李嘉誠的房地產生意規模很小,而且主要聚焦於香港。




看看吧,內地的財經媒體報導長和系業績,把那微不足道的內地房地產生意擺上標題,而忽略長和系遍布全球五十多個國家的龐大港口、基建、零售、能源業務,這是典型的選擇性報導,放大芝麻、無視西瓜,硬生生地讓一件事情走了樣,誤導‬網民‬,讓‬網民‬以為‬李嘉誠‬的‬公司‬就‬是‬干‬「房地產‬」。


內地的財經媒體不應再自嗨,要知道,近12年來,李嘉誠旗下公司沒有在中國大陸拿過一塊地!李嘉誠在房地產行業里不過是個「小老闆」,生意連「碧萬恆」的九牛一毛都不到


據財報顯示,長和系在全球五十多個國家及地區開展跨國生意,主要業務遍及港口、零售、基建、電訊、石油、地產、酒吧、醫藥等十餘個行業,雇員人數逾35萬人。3月16日的業績記者會現場,李嘉誠長子李澤鉅把公司的全球多元化業務細細答了一個多個小時,內地財經媒體視若無睹‬,故意挑最刁鑽的角度去寫標題和內容,把一家全球性的多元化企業硬生生報導成了那收入占比不到4.8%的房地產公司。



再者,數十年來,商界路人皆知李嘉誠擅長做各種「刁(deal)」,也就是」交易「,長和系每年都在做各種各樣的買賣交易,有買有賣才叫生意,內地的財經媒體這標題真夠用心,什麼叫「靠賣賣賣仍盈利」?

怎麼同樣的一份財報、同樣的一場業績記者會,從某些內地的某些財經媒體口中講出來,就變味了呢?


什麼叫報導?看看港媒《明報》、《信報》、《南華早報》對長和系業績的報導,全面且客觀,那才叫「報導」;如果說是選擇性的報導,那就成了「灌輸」。




這讓人‬聯想‬起‬前些年,那批‬為博眼球的‬財經媒體‬憑空大肆造謠說「李嘉誠在歐洲虧慘了」、「李嘉誠資產被英國沒收了」、「李嘉誠‬從‬英國‬敗退‬」、「李嘉誠把公攤面積發揚光大」,這等‬不值一駁‬的‬笑話‬虧‬他們‬寫得‬‬出來,荒唐‬到‬令人‬噴飯‬。


‬事實上‬,許多財經媒體並非‬是連個會讀財報的人都沒有,而是他們故意這樣寫,反正橫豎都要講「李嘉誠栽了」,這樣能迎合某些網民的心理,聊以自慰,以謀求流量最大化。


坦白來講,扭曲事實去黑「李嘉誠」當真意義不大。因為,李嘉誠又不是民營企業家,他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在殖民地發達的國際華商,早在1960年就是香港第一大塑膠製品出口商,70年代末李嘉誠便走出殖民地,在全球各國投資,像「收購加拿大赫斯基」、「在英國千億賣橙」等事件都可以自行科普。

說句誇張點的話,李嘉誠跟現代的內地人幾乎是兩個「時空」的人,年輕人去黑「李嘉誠」,除了自欺欺人,當真無意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