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之心》體驗:硬核的反烏托邦,劇情和幀率竟如此流暢

愛極物 發佈 2024-03-10T16:45:44.788424+00:00

在醞釀5年之後,《原子之心》終於從GeForce RTX 30系列初嘗試的Demo,變成了依靠冰箱魅魔吸引大量玩家的完全體。


在醞釀5年之後,《原子之心》終於從GeForce RTX 30系列初嘗試的Demo,變成了依靠冰箱魅魔吸引大量玩家的完全體。事實上製作組Mundfish僅用130人和5年時間,完成了自己的處女座,並直接開大將其上升到3A級別。其中就包括1.5個小時以上的電影過場動畫,20小時以上的主線劇情和15小時以上的解謎挑戰,首發支持支持9種語音和13種字幕,並且完美適配了Steam Deck。

是的,雙子舞伶和魅魔冰箱都僅僅是遊戲的前菜,作為第一人稱扮演遊戲,反烏托邦故事和糙話不斷的男主興許才是整個故事的精髓,憑藉著世界無縫加載和流暢的射擊體驗,再加上一開場便巨細無遺的宏大場景,難免讓人深陷其中。當主流開放世界遊戲深陷「罐頭」無法自拔的當下,能遇到這樣一款打磨精細的作品,實屬不容易。

那麼《原子之心》究竟屬於小眾科幻愛好者的摯愛,還是每一個玩家都能從中找到樂趣?

從魅魔冰箱看反烏托邦

《原子之心》的故事發生在被架空世界的1955年,在那個平行宇宙中,蘇聯僅憑一己之力消滅了納粹,又僅憑一位科學家點滿了科技樹,在3826號設施內造出了機器人和聚合物,並野心勃勃推進「大集體2.0」神經網絡,讓人類可以共享意識和知識,也可以用意念控制機器人,解放生產力,最終奔向浩瀚宇宙。

但作為一個反烏托邦故事,美好的開端往往是噩夢的開始。如同科幻小說一般,故事序章剛剛結束,便是第一張高潮的開始,機器人時空,人類喪屍,真理之門頃刻間成為毒藥,高科技的背後被嗅到了無數陰謀,並在男主角P-3的罵罵咧咧中被不斷揭開。

確切的說,這是一個標準的原子朋克視覺小說,哪怕中文配音略帶廣播腔,滿屏的親切問候依然讓人覺得遊戲誠意滿滿。對於本土化工作者而言,在遊戲上市之前可以做到完成度較高的本土化工作,足以看到製作組Mundfish對中文市場的誠意。順帶一提,負責魅魔冰箱配音的張琦,還同樣是《賽博朋克2077》中女性V,《英雄聯盟》中伊芙琳的配音,也不時讓人浮想聯翩。

而這場盛大的反烏托邦故事與現實中的蘇聯其實沒有太多關係,機器人從頭至尾的教條主義變成了遊戲中最大的幽默,再加上飛空艇與老式汽車的荒誕組合,關鍵時刻肯定掉鏈子的高科技,遊戲總能從設定上,讓你在不經意間獲得意外收穫。

全地圖無縫加載

《原子之心》之所以讓人感到濃厚的製作誠意,很大程度取決於幾乎無縫的敘事流程。無論是章節銜接,還是地圖切換,遊戲都做了巧妙的過場動畫或者讀圖設計。即使中間一時興起的支線收集任務,也可以在等待電梯下降的過程中化解,也恰好體現了地下設施真的有深埋地底。

雖然遊戲地圖屬於半開放設計,在遊戲後期才會開放大地圖,但地圖的規模仍然不容小視,在必要的情況下需要駕駛汽車才能更快的到達目的地。同時大地圖中每一片區域都準備了足夠多的內容用來解密和探索,滿足了收集玩家的喜好,這也是遊戲讓人容易上癮的原因之一。

相比起20多個小時的主線劇情,無縫銜接的15小時解密和收集幾乎承載了遊戲的另一半的內容,大量的配音、文字、對話資料隱藏在地下設施中。因此主角的智能手套不僅要承擔起收集吸塵器的作用,也負責於解密資料對話,找到主線之外的隱藏劇情。

無論主線還是直線,《原子之心》的遊戲體感讓人頗有好感,到位的氣氛渲染,豐富的收集要素,以及對射擊新手友好的設計體驗,以及能夠帶來成就感的技能升級和武器搭配,都給人留下了足夠的好感。

DLSS 3:將畫質與絲滑進行到底

雖然在PC版發布前一刻,Mundfish給光線追蹤特效踩下了剎車,但《原子之心》在光陰體驗上明顯折扣,例如大堂打過蠟的地面、窗戶下的光斑處理均比較自然。重點是,遊戲提供了對DLSS 3技術的完整支持。

DLSS 3是由NVIDIA在發布GeForce RTX 40系列GPU時同步推出讓遊戲體驗大幅提升的技術。相對我們所熟知的DLSS 2.X,DLSS 3主要在遊戲的流暢性、響應速度、圖像質量上的顯著改進,並最終成為GeForce RTX 40系列的殺手鐧。

更確切的說,DLSS 3不再簡單依賴於GPU中的Tensor Core,而是一套完整的AI幀率提升方案,不僅整合了GPU中的AI性能、光流加速器,競技玩家最愛的NVIDIA Reflex技術也默認整合到了DLSS 3中。目前為止,已經有超過270款遊戲提供了對DLSS技術的支持,在GeForce RTX 40系列發布之後,宣布支持DLSS 3技術的遊戲現在也已經超過了28款。

由於DLSS 3提供了更好的AI畫質優化,在對比中筆者使用了FSR與DLSS 3進行了對比,最明顯的差別是樹葉的粗糙程度立竿見影,DLSS 3可以提供更為細膩的場景細節。

左為FSR,右為DLSS 3

同樣遠處建築物內飾的稜角也能很明顯區分出DLSS 3與FSR的差距,DLSS 3顯得更自然銳利。

左為FSR,右為DLSS 3

重點這還不是DLSS 3的全部。在遊戲中,DLSS 3調用光流加速器實現了脫離渲染過程,重建高解析度遊戲畫面的方法,這使得《原子之心》實際上要渲染的部分大幅減小。以遊戲中的兩幀為例,DLSS 3會承擔起第一幀的3/4的工作和第二幀的所有工作,實際上GPU只需要完成其中的1/8的渲染即可,從而節省了大量的計算資源。

接下來就到了喜聞樂見的幀率對比環節。為了驗證《原子之心》的實際性能表現,我們分別引入了GeForce RTX 4090 FE、iGame GeForce RTX 4080 16GB Vulcan OC、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 Advanced OC進行對比。



同時測試平台還包括七彩虹的CVN Z790D5 GAMING FROZEN V20主板和Intel Core i9-13900K處理器,以及七彩虹CVN DDR5-6000 16GB x2內存。

其中iGame GeForce RTX 4080 16GB Vulcan OC使用了3槽位設計,由一套鏤空背板、金屬中框、9x8mm熱管、導流型鰭片、金屬外骨骼以及聚風鐮環扇葉組成,並利用9根8mm熱管搭配回流焊工藝,讓熱管與散熱鰭片嚴絲合縫,以獲得更好的散熱效果。再加上iGame標誌性的一鍵超頻功能,分體式智屏系統,以及全新設計的硬朗風格,著實讓人眼前一亮。

另一款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 Advanced OC則使用了頗具文藝氣息的銀灰色金屬外裝甲、雕刻散熱金屬背板搭配引力之環的設計,並使用了一套雙環形100mm+96+100mm扇葉、6根8mm的熱管,以及全鋁中框作為固定,提升了整張顯卡的格調感。

讓我們回到遊戲。在實際測試過程中,我們在同一場景下分別測試4K、2K和1080p的最高畫質表現進行對比,可以看到無論在任何解析度下,DLSS 3搭配DLSS幀生成,可以將幀率再度提升60%到70%。特別是在4K解析度最高畫質下,三款GeForce RTX 40系GPU均能達到100FPS以上,RTX 4090甚至可以達到160 FPS以上,全程高清絲滑,是遊戲主機無法比擬的。

可以看到,開啟DLSS 3可以進一步減輕CPU負擔,減少了CPU對實際幀率的調用需求,但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鍵鼠操作到屏幕的系統響應延遲,因此DLSS 3也直接引入了NVIDIA Reflex技術,即平衡CPU與GPU的之間的速度,讓每一次操作的關鍵幀會被優先放入隊列,跳過不必要的幀,直達關鍵幀,讓玩家的操作儘可能減少滯後性。



簡單的說,如果DLSS 3中的AI幀生成相當於給汽車加裝了渦輪增壓,那麼Reflex更像是汽車ECU對渦輪增壓滯後補償,讓車輛獲在同等條件下,獲得大馬力的同時,也能保持靈敏的操控。

在遊戲中,你不需要專門開啟Reflex,只要開啟DLSS 3,相關技術就會自動打開。同時在《原子之心》遊戲設置-畫面質量-DLSS超解析度下,可以看到NVIDIA Reflex的獨立選項,只不過為灰色必選。

在4K最高畫質開啟DLSS 3質量模式下,能夠明顯看到GeForce RTX 4090、RTX 4080和RTX 4070 Ti都給予了更快的系統響應速度,提升幅度分別可達67%、56%和40%。你會發現更高性能的GPU在給予高解析度高幀率的同時,響應速度也提升更多,甚至可以和2K、1080p持平,在遇敵的時候操控也同樣遊刃有餘。

在流暢中升華主題

作為製作組Mundfish首款產品,《原子之心》在劇情、畫面、性能優化上都打磨得相當到位。遊戲不僅將原子朋克世界流暢展現給每一位玩家,情節與設定讓人眼前一亮,甚至讓人深陷其中,跳出了讓人厭煩的罐頭開放世界,是近期難得的佳作。

《原子之心》點到即止的設定不會消耗你寶貴的遊戲時間,GeForce RTX 40系列GPU搭配DLSS 3的優化讓人感受到了4K最高畫質100FPS幀率是一種什麼樣的快樂,能同時在腳本和技術把控上都做到沒有明顯短板,是相當不容易的。

更重要的是,海量的DLSS遊戲已經上市,支持DLSS 3的遊戲也開始逐漸增多,選擇像iGame GeForce RTX 40系列這樣的GPU,搭配上主流CPU和內存,足以成為未來幾年的快樂源泉。所以在新一輪PC升級中,完全可以考慮在GPU選擇上加大力度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