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青少年反烏托邦電影銷聲匿跡了

電影角 發佈 2024-03-10T18:00:18.014103+00:00

前幾年,青少年未來反烏托邦題材是最受歡迎的電影類型之一。由於《哈利·波特》和《暮光之城》的成功,其他系列電影開始嘗試改編其他小說,觀眾們沉迷於被摧毀的未來世界,在那裡,人類唯一的希望是一群烏合之眾青少年和偶爾會出手相助的成年人。



前幾年,青少年未來反烏托邦題材是最受歡迎的電影類型之一。由於《哈利·波特》和《暮光之城》的成功,其他系列電影開始嘗試改編其他小說,觀眾們沉迷於被摧毀的未來世界,在那裡,人類唯一的希望是一群烏合之眾青少年和偶爾會出手相助的成年人。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類電影更像是曇花一現,而非長久的買賣。《飢餓遊戲》和《移動迷宮》的故事至少迎來了結尾,而《分歧者》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它既沒有吸引到觀眾,也沒能趁勢及早推出該系列的最後一部。

像《地球百子》這樣的電視改編本應該是探索反烏托邦世界的更好方式。電影並沒有足夠時間去呈現書中講述的所有事情。一些影片最終更多是選擇講述如何打敗壞人,以及與之相隨的三角戀,而不會去深入探討整個世界的政治局勢及其演變過程。原著的故事內容被大幅刪減,而且所有青少年反烏托邦系列看起來都大同小異,這樣不僅破壞了原著的特質,最終也導致了觀眾的離棄。

太多相似之處

《飢餓遊戲》和《分歧者》經常被拿來比較,大家普遍質疑這兩個系列過於相似。從女性主人公到階級分離,再到圍繞腐敗政府的革命,兩者之間有太多共同點。與此同時,浪漫愛情也都在故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更於事無補的是,這兩個系列接連上映,而且都從原著中刪減了非常多原本足以顯現兩者差異的關鍵元素。

關鍵,兩者確實存在固有的雷同之處,主人公都是「天選之子」。在《飢餓遊戲》中,凱特尼斯在和皮塔成為第一對活著走出遊戲的二人組後,被當作了革命的代言人。而在《分歧者》中,翠絲是分歧者,不屬於任何特定的派別,因此她成了故事的核心。

結局不外乎打敗了敵人

在未來反烏托邦題材中,最大的問題之一便是看不到答案。他們打敗了大壞蛋。然後呢?電影甚至書中很少展現革命之後社會如何重建,一切矛盾和問題似乎都在革命勝利後冰消瓦解了。有時候,時間會跳躍到未來幾年後,比如《飢餓遊戲:嘲笑鳥(下)》,展示了年長的凱特尼斯和皮塔幸福地與孩子們在一起。

這樣結束的方式也很好,至少表明他們已經從過去走出來,繼續新生活。但是,這並沒有展現革命後施惠國變成了什麼樣子,也沒有展現最後這個足以讓凱特尼斯和皮塔感到舒適和安全,甚至可以安心生孩子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要知道在書中,凱特尼斯年輕時候因為擔心自己的子女被收割,堅決反對生育。不展現新的政府狀態,以及新社會是如何重建的,就無法令人信服,為什麼從這個可怕的世界中可以誕生出一個更美好的世界。雖然電影結尾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描繪全新的政府,但完全可以花點心思,以獨特的方式來刻畫一部反烏托邦幻想電影應有的結局。

缺乏獨特的故事元素

《移動迷宮》和《安德的遊戲》因為周圍的世界不斷變化,讓人看到了一些新意,但是它們依然沒有跳出打敗反派後皆大歡喜的結局套路。基本上,青少年未來反烏托邦電影的故事情節都可以預測到,因為已經上映的這些電影都沿用了類似的故事概念,即只有一群烏合之眾才能打敗邪惡的政府。在這些系列電影中,幾乎都會有粉絲喜愛的角色死去;主角的父母失蹤或死亡,或因各種原因分開。

《第五波》雖然引入了外星人入侵和地球毀滅,但可惜,這個系列根本沒有機會繼續出第二部。這些系列的主要內容就是革命,當然也少不了無視現行制度對人們造成嚴重迫害的腐敗政府。

改編電影遺漏了太多原著細節

小說有更多的空間來發展人物和世界。不受電影時長的限制,有無限的空間,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充實世界。而另一方面,一部電影最多不超過三個小時,很多電影都在兩個小時左右。為了節省時間,電影必須刪減原著中的許多故事情節或人物。在此過程中,一些角色便脫離了小說中角色的特徵。

而描述整個政治背景故事會花費太多時間,所以電影中往往只是用幾句台詞帶過。因此,儘管這些系列電影與原著有些相似之處,但給人感覺完全獨立,自說自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