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朝歷代文化及服飾變遷——北周

歷史研學愛好者 發佈 2024-03-11T01:17:07.200704+00:00

北朝承自十六國,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北齊取代東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滅北齊。前面已經分享完了北魏、東魏、西魏,今天我們分享北朝的最後一個政權——北周的歷史。

北朝(439-581)承自十六國,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朝,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北齊取代東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滅北齊。前面已經分享完了北魏東魏、西魏,今天我們分享北朝的最後一個政權——北周的歷史。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北朝之一,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奠定國基,由宇文覺宇文護的擁立下正式建立。又稱後周五代以後鮮用,避免與郭威建立的周朝混淆)、宇文周。歷五帝,共二十四年。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實際掌握西魏政權的宇文泰死後,第三子宇文覺正式即位稱天王、周公。次年初,宇文氏廢西魏恭帝建國,國號周,建都於長安(今西安),史稱北周。577年,北周武帝滅北齊,統一北方。581年,楊堅受禪代周稱帝,改國號為,北周亡。

前面我們提到過有西周、東周,那北周和西周、東周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

北周的國號為「周」,是以宇文覺的爵號命名的。宇文覺稱帝後,便以「周」作為國號,「周」字前加方位「北」字。稱呼「北周」,是因為地處北方之故,「北周」稱呼具有專指性,以區別其他建號為「周」的政權。後周是北周的別稱,因為在北周之前已經有西周東周,所以稱北周為後周。宇文周是北周的別稱,因為北周的皇室姓宇文,所以稱呼宇文周

有人說,北周像秦朝,又不像秦朝,像秦朝,是因為秦朝開啟了漢朝盛世的先河,北周也開啟了隋唐盛世的先河;不像秦朝,是因為秦朝統一了天下,而北周只是統一了北方。北周統一的北方主要是位於現在的哪些疆域呢?

北魏分裂成東、西魏後,雙方大體沿著陝西、山西兩省邊界的黃河從北往南為界線,北周承接西魏政權,大體控制黃河以西,秦嶺以北的土地。也就是所謂的關隴地區。

北周之前的北齊,主要提倡鮮卑文化,那麼北周滅北齊後,北周的文化又是怎樣的呢?

崇尚儒學

在思想文化上,太祖皇帝(宇文泰)雅好儒術,以儒家學說作為思想武器,去除鮮卑族的一些落後習俗和摒棄當時思想領域中風靡一時的空談玄理、崇佛論道一類的腐朽風習。

在京師長安設立國子學,拜儒學大師盧誕為國子祭酒,通過學校教育,培養大批具有儒家思想觀念的人士,作為政權的支柱。

六條詔書頒行後,宇文泰令各級官吏學習背誦,規定凡不通六條及計帳之法者,都不能為官,保證了這些措施的實施,刷新了西魏一代政治。

抑制佛道

572年,周武帝誅殺宇文護,把大權收歸己有之後,於次年十二月,又召集道士、僧侶、百官再次討論佛、道、儒三教的問題。這一次,「帝升高坐,辨釋三教先後,以儒為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後」。把佛教抑為最末,事實上已是滅佛的前奏。

周武帝滅佛一事,被佛教徒視為佛教浩劫,竭力攻擊。但從當時歷史來看,周武帝的滅佛對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是利大於弊的。

周武帝滅佛,時間較長,涉及面廣,觸動深,成績很可觀,這一點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正因為北周成功的滅佛運動,才使它國力大大增強,為滅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學術文風

北朝末期,北齊,北周政權相繼建立,與南方的陳朝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北齊的統治中心在山東之地,北周位於關隴地區,因此北朝後期的北方形成了東西兩大文化區域。

北周滅北齊之後,從山東之地徵召大量有識之士,其中最主要的是以盧思道,薛道衡,李德林為代表的十八文士。十八文士入周使東西之間的文學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文學創作逐漸擺脫了政治的束縛,開始注重審美訴求與情感表達。

音樂

北周作為一個承前啟後的王朝,其在文化史上的地位是應該受到重視的。

北周時期西域地區各種文化密切交融,音樂作為其中的重要代表呈現出來源廣泛,數量繁多,成分複雜的特點。這些風格獨特而又共存共融的西域音樂與北周音樂關係極為密切,經持續與大量東傳進入北周后對北周乃至後世音樂影響甚巨。

北周樂府具有多重文化元素。北周的禮儀制度無法全部模仿周禮,其建立起來的禮儀制度實際上屬於多民族文化交流特色的樂府體系,即漢禮為主雜以胡風的禮儀制度。

音樂體制方面依託南朝雅樂融入胡聲,舊曲,建立起宮廷音樂,並仿效周制,以樂配禮,同時沿襲魏制建立了樂署樂官。

禮樂制度建設帶動了文人樂府詩創作。由於民族交流頻繁促進了各地域,各民族音樂的傳播和相互融合。北周統一北方期間,北狄樂,西域音樂,外國音樂,中原舊樂,南朝音樂,鼓吹曲,雜曲音樂等實現了初步融合,為隋代七部樂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簡單分享完北周的文化後,我們再來看看北周時期的服飾是怎樣的呢?

因年代久遠,我們也只能通過出土文物來了解曾經北周的服飾是怎樣的。

1、男裝

①:根據北周時期咸陽出土的陶俑著裝可以看出,北周時期的袍服形式為:上衣多為對襟、交領寬袖,大袖紅色袍,下身多為白裙或大口未束褲。另外,在後期出土了長衫陶俑,說明在咸陽地區,長衫在北周后期逐漸流行。

②:根據北周時期咸陽出土的陶俑著裝可以看出,北周時期的(kù)形式為:上衣多為對襟、交領或開領寬袖大袖衫、袍或衣少數為窄袖衫,下身多為束褲,少數為大口未束褲,內或著圓領衫。

③:根據北周時期咸陽出土的陶俑著裝可以看出,身份較高的人上著交領或對襟寬袖衣(包括褥、衫),下穿裙。上衣顏色多為紅色,內或著圓領衫。身份較低的人上著開領或圓領窄袖褥衣,下穿裙。

2、女裝

①:根據北周時期咸陽出土的陶俑著裝可以看出,上著交領或對襟窄袖或寬袖褥、袍或衣,下穿長裙。

②:根據北周時期咸陽出土的陶俑著裝可以看出,女舞俑的服裝形式為襦裙形式,其顏色有紅色、灰色和黑色,且多為上褥下裙,顏色多為一致。

3、戎裝

①:根據北周時期咸陽出土的陶俑著裝可以看出,明光鎧的形式大致為上衣為紅色,下穿大口縛褲或長裙,外穿明光鎧,少數沒有肩護。

②:根據北周時期咸陽出土的陶俑著裝可以看出,筒袖鎧的陶俑類別為武士俑、鎮墓傭或甲士傭,說明穿此種鎧甲的多為身份較高的武士。從鎧甲的形式來看,存在沒有筒袖的袍式身甲,有些雖然沒有筒袖,但有披膊。鎧甲顏色為紅色,也有灰白相間的顏色。在內穿的戎衣方面有紅色,上衣大體為衣或窄袖衫,下穿紅色或白色縛褲。

關於北周的文化和服飾就分享到這裡,截止現在,南北朝時期的文化和服飾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明天接著和大家分享隋朝的文化和服飾。感謝您的關注與閱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