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烈祠」成「日本神社」:台灣社會中的「媚日情結」從何而來?

臺海網 發佈 2024-03-11T03:29:03.626949+00:00

來源:海峽之聲最近,台灣桃園忠烈祠暨所謂「神社文化園」區內供奉日本神祇「天照大神」的新聞引起兩岸熱議。這一極端扭曲的行為,源自民進黨籍前市長鄭文燦的一系列理念與舉措。不少島內民眾質疑這一行徑違背忠烈祠設立的初衷,因此,現任市長張善政近日宣布,將相關神祇送回日本。

來源:海峽之聲

最近,台灣桃園忠烈祠暨所謂「神社文化園」區內供奉日本神祇「天照大神」的新聞引起兩岸熱議。這一極端扭曲的行為,源自民進黨籍前市長鄭文燦的一系列理念與舉措。不少島內民眾質疑這一行徑違背忠烈祠設立的初衷,因此,現任市長張善政近日宣布,將相關神祇送回日本。然而,這一舉措卻遭到台灣綠營上下的荒唐批評,鼓譟所謂「破壞古蹟」「操弄仇日」。

放在台灣的歷史語境中,這一新聞其實沒什麼新意,仍舊是「台獨」思潮泛濫下,台灣社會美化日本殖民統治、媚美親日的波瀾。上世紀80年代初葉,「台獨」分子就開始勾連日本右翼勢力,鼓吹「侵略有理」「殖民有功」「日本殖民帶給台灣現代化」等論調,掀起「親日反中」思潮。這些荒謬絕倫的論調,當年就曾受到過台灣著名作家陳映真等人的批判。

無奈「台獨」思潮在多重政治勢力和輿論思潮的影響下,急劇坐大。李登輝上台之後,此類「日本殖民帶給台灣現代化」之論通過政治力量的推動,影響越來越大,扭曲和掩蓋了歷史真相,早已泛濫成災,幾至不可收拾。

日本殖民者如何對台灣?

日人強據台灣,真實的殖民統治是如何呢?據當時台灣文人洪棄生《代友答日儒問清官日官利害》一文中記載:「今者台灣新破,攻城略地,屍橫遍野。所殺皆途路平民,民為寒心。然猶攻取之日不可得而察也,今乃得地經年而兵悍逾甚,占民房,掠民財,淫民婦,戕民命,辱民望,民之含忍而不敢言者多矣。」可謂實錄。而據不完全統計,日據50年間被日人殘害的台灣民眾、義士,有近60萬之多。

至於台灣的現代化,其實奠基於晚清時期,尚在日本殖民統治之前,並不單單是日本的「功勞」。廈門大學陳孔立教授就曾在著作中證據充足地指出:「第一條鐵路、第一台電話、第一枚郵票、第一盞電燈、第一所新式學校都在這裡;許多新式事業集中於一省,成效蔚然可觀,使邊疆海島新建的行省,後來居上,成為全國洋務運動中的先進省份。」

至於日本殖民統治台灣的情況,廈門大學陳小沖教授概括了幾個基本特點。例如,復活了封建的保甲制度,體現出日本殖民地政治統治的殘暴特性;實施民族壓迫,台灣人民在政治、教育、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遭受著明顯的不平等差別待遇,在後期推行「皇民化」教育,壓抑和剷除原有的民族文化,試圖奴化台灣人民;當局發展台灣經濟,其主觀動機不是為了替台灣人民謀福祉,而是為了更有效地掠奪台灣的資源。可以說,這一時期的台灣人民深受歧視,心向祖國大陸,殆無疑義。

「台獨」「媚日親美」與「反共仇中」實為一體

然而,僅僅把根源歸結在「台獨派」的「奪權行動」上顯然是不夠的,台灣社會上存在的「媚日親日」現象,與國民黨「白色恐怖」的獨裁統治也有深刻關聯。

50年代以來,國民黨蔣氏殘餘政權退據台灣,為對抗大陸,進行嚴密、深入而持久的「反共」教育,甚至援引日本侵華軍官團體來台訓練國民黨軍官(所謂「白團」)。而蔣氏政權本身的腐敗、獨裁、落後,與其以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者、代表者自居的嘴臉形成強烈對比,導致台灣人民離心離德、厭惡唾棄,終於促成了「反國民黨就是反中」的台灣語境,或者說,「台獨」語境。

更為重要的是,在思想文化層面,國民黨從未有過對日本侵華歷史做出深入徹底的批判,甚至有意忽視、掩蓋了台灣在日據五十年期間進步、正義的抗日運動,導致台灣的真實歷史和反帝反殖精神備受壓抑,這種種舉措、跡象,都為「台獨」的「反共、反中」打下深厚「基礎」。

只是,當我們將台灣放入整個中國的近代史中考察,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台獨」極端分離主義的源頭,恰恰來自民族自信心的低落乃至喪失。中國一百多年的積貧積弱,導致對西方現代化的盲目崇拜與迷信,對中國歷史及傳統的否定厭棄乃至全面否定拋棄。

站在這一視角下,日本是西方的「好學生」,日本要比中國更加「現代化」,更加「民主」「文明」「美好」乃至「偉大」和「高貴」,此種扭曲的認知,常常在很多「媚日仇華」「親美反中」的台灣主流思潮背後洶湧,轉化成一種無所不在的政治意識形態,乃至日常的想像和情緒。

事實上,正如台灣統派學者許介鱗指出的,「英國的產業化或現代化是靠印度等殖民地的犧牲援助來達成。」日本學習西方式現代化道路,「對內以天皇制『絕對主義』方式達成資本累積,對外以『帝國主義』方式從事殖民地經營」「對日本的現代化給予『無償援助』的,就是韓國或中國等亞洲各國」,這種現代化充滿了血跡和罪惡。

明白這一點,方能體悟台灣著名統派呂正惠先生一生與「台獨」鬥爭所做的總結:「從現在開始,必須重新肯定中國文化的價值,這是『台獨』派對我的啟示。」

「中國式現代化」是兩岸統一的必由之路

在與「台獨」思潮的論戰中,中共台灣地下革命組織的參與者、左翼運動家林書揚先生曾認為,世界上有三種不同的「近代化」:「有殖民者的近代化,有殖民地人的近代化,也有民族主體的近代化。第一種近代化是罪惡的、血腥的;第二種近代化是屈辱的、模仿不全的、虛弱無生機的『擬似近代化』;而唯有第三類民族自主自力的近代化才是合乎進步法則,具有真正內在推動力的近代化。」

正是在這一視野下,便能燭照,「台獨」以及他們所尊崇的現代化,是第一種和第二種現代化的結合,喪失了自身主體性,導致了自我扭曲化、殖民地化。在這種背景下,桃園市的「忠烈祠」變成了「日本神社」,可謂「理所應當」。

當然,透過這一視野,也會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如今我們提出的——立足於中國的歷史和人民的、平等自主、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才是真正健康的現代化之路,也是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走在這條道路上,才能獲得深沉的、健康的自信心,最終實現兩岸統一,讓「台獨」變成一頁泛黃的歷史。【文/馬臻來源/海峽之聲微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