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航海日 |《山海經》和「海上絲路」

長江文藝出版社 發佈 2024-03-11T13:18:50.546600+00:00

每年3月17日是國際航海日,也稱為世界海事日。海洋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中國作為世界航海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有著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海上絲綢之路。根據《漢書·地理志》的記載,當時中國便與南海諸國有了海上貿易往來,而出土文物表明,中外海上交流可能還要更早於漢代。

每年3月17日是國際航海日,也稱為世界海事日。海洋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中國作為世界航海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有著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海上絲綢之路。根據《漢書·地理志》的記載,當時中國便與南海諸國有了海上貿易往來,而出土文物表明,中外海上交流可能還要更早於漢代。

超會講科普故事的劉興詩爺爺在他的《大航海時代:劉興詩講地理大發現》中,便對中國古代的航海探索和海上絲綢之路進行了生動有趣的介紹,原來中國古代的航海事業是如此的歷史悠久,恢弘壯闊。

//

《山海經》和「海上絲路」(節選)

劉興詩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國便流傳了許多關於遠方異國的傳說。

只以南方來說吧,《山海經·海外南經》和《山海經·大荒南經》裡就曾經提到,南方海外的讙頭國,人們長著鳥嘴殼,有翅膀,像鳥兒一樣,張開翅膀在海上捕魚;長臂國的人也是海上捕魚的能手;羽民國以東有一個地方,那裡的人面孔瘦小,總是光著背脊;厭火國的人,皮膚黝黑,個子矮小,動作像獼猴一樣敏捷,似乎還不會用火;裸國的人全身赤裸,一年四季不穿衣服;臷國的人皮膚焦黃,會使用弓箭射獵大蟒蛇;不死國也是黑人,那裡終年生長著常青樹,到處泉水潺潺,人們吃的是一種帶甜味的樹木,壽命都很長;還有一種小人,個子很小,叫作菌人;南海一個沙島上有一個神靈,耳朵上穿著兩條青蛇,腳踩著兩條赤蛇,神秘兮兮的。

那時候,方向的概念十分混亂,西方可能是正西,也可能是西南。鄭和出南海,不就說是下西洋嗎?《山海經·海外西經》裡記述西方有一個一臂國,那兒的人只有一隻手臂、一個眼睛和一個鼻孔,有一種黃馬,身上布滿一條條黑色的花紋。奇肱國的人,長著一隻手、三隻眼睛,常常騎一種花斑馬。他們非常聰明,會捕捉各種飛鳥。長股國的人腿很長,能站在很深的海水裡捕魚。女子國的婦女是主要的勞動力,喜歡把房屋修築在水中央。

這些有趣的傳說,初看起來仿佛都是充滿了幻想色彩的荒誕神話,但是仔細加以分析,便會覺得其中的一些國度和印度洋上的許多地方多麼相似。

想像往往以現實為基礎,傳說也許有一部分是真實的。其中有一些就很可能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海上的見聞實錄,也不排除是在航行中從其他民族那裡聽來的情況。總之,它們是無數海上先驅者的知識結晶。

事實上,當阿拉伯人、印度人和波斯人在西印度洋上航行的時候,中國人便已沿著南海向東印度洋進軍了。大約在公元前10世紀的西周初年,已和越南有了聯繫。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末年,南方航線已延展到馬來半島一帶,抵達了印度洋的大門。

公元前138年,漢代的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時候,在大夏國看見中國蜀郡出產的布和筇竹杖,感到很奇怪。經過打聽才知道是從印度轉運來的。從蜀郡到印度有一條陸路,還有一條經過番禺(現在的廣州)從海上航行的水路,這條海上商路已不知建立有多少歲月了。

經海上到西方各國比走陸路更為方便。不久漢武帝就派出使者,攜帶絲綢和黃金去西域各國做友好訪問。根據《漢書·地理志》的記載,中國商船從北部灣的合浦、徐聞、日商、障塞等港口出發,航行5個月,到達了南方海外的都元國(現在的蘇門答臘島的北部);再沿馬來半島西海岸北上,航行4個月,到達邑盧沒國;又航行20多天,到達諶離國;步行10多天,到達夫甘都盧國,後面的三個國家都在現在的緬甸境內。從那裡沿著海岸往南航行兩個多月,最終到達印度東南部,今天的馬德拉斯附近的黃支國和斯里蘭卡的已程不國,從那裡再把交換來的珍珠和寶石帶回來。

從那以後,海上的航運越來越繁忙。人們在南海和東印度洋上也學會了利用季風航行。冬季和春季盛行東北風的時候,便從中國出海航行到印度和南洋各地;夏、秋兩季再乘著西南風回來。隨著造船和航海技術的發展,人們逐漸繞過印度半島,進入通往非洲和阿拉伯的西印度洋。

中國的海船船體較大,適於遠洋航行。漢代有多層樓船。東晉末年,我國著名的旅行家法顯從印度回國時,所乘坐的中國商船可以載運200多人。到了唐代,大的海船長20丈,已能乘六七百人。由於船身較大,抗風浪的能力強,所以能夠在多風暴的熱帶大海上通行無阻。這時,中國的商船隊已經可以直接航行到波斯灣口的西拉甫港,帶來的貨物在這兒換船經過紅海轉運到埃及,或者用小船沿幼發拉底河運到巴格達城。

進入宋代,據當時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說,中國海船已經可以裝載一千多人了,這在世界上是無與倫比的。那時,可以指示24個方位的指南針也應用在航行中,同時還有記錄了沿途的港口、里程和暗礁等的航行圖,這些都大大便利了海上航行,因此從中國到阿拉伯的順風航行只需3個月左右的時間。到了元代,往來於東印度洋上的海船,就幾乎都是中國船了。

由於海上貿易一天比一天發達,宋代開始設立專門管理通商的機構「市舶司」,建立供外國商人居住的「藩坊」。當時的廣州、杭州、明州(浙江寧波)、泉州、密州(山東膠縣)和沿海的許多地方經常有外國商船往來。許多著名的中外旅行家,例如13世紀的馬可·波羅和汪大淵等都曾互訪過,並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記錄。

//

《大航海時代:劉興詩講地理大發現》 | 劉興詩

| 內容簡

壯闊的海洋訴說著人類探索與勇氣的偉大故事。這裡有無畏的冒險家,為了真理敢於隻身涉險;也有貪婪的野心家,不惜為了財富而野蠻廝殺……本書講述了世界航海史上的驚心動魄的偉大故事,以美洲航線、環非洲航線、印度洋航線、太平洋航線和古代日本航線為線索,揭開了人類與海搏鬥、與海共生的壯闊歷史。

| 作者介紹

劉興詩,男,地質學教授,史前考古學研究員,果樹古生態環境學研究員,知名科普作家、科幻作家。其童話《偷夢的妖精》獲1989年海峽兩岸第一屆中華兒童文學創作獎;《講給孩子的中國大自然》系列獲得了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列入「北大人物」的「北大文壇」中。

長江文藝出版社微信矩陣

圖文編輯 胡冰倩

責任編輯 吳蒙蒙

審 核 陽繼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