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個人成長作家張德芬:無法真正認識自己的人一生都在製造痛苦

1號首席官 發佈 2024-03-11T14:26:26.949668+00:00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都會面臨不同的選擇,在不同的環境中成長,我們的三觀、性格、思維模式都會隨之改變,但這些並不會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一個人最終能不能取得成就,與其所處的環境、所受的教育有著密切的關係。一個人成長速度如何,主要取決於他自身因素與環境因素兩方面。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都會面臨不同的選擇,在不同的環境中成長,我們的三觀、性格、思維模式都會隨之改變,但這些並不會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一個人最終能不能取得成就,與其所處的環境、所受的教育有著密切的關係。一個人成長速度如何,主要取決於他自身因素與環境因素兩方面。知名個人成長作家張德芬老師表示:無法真正認識自己的人,一生都在製造痛苦。



很多人總是抱怨生活太痛苦,但卻從未想過痛苦的根源在於自己,在很多時候,成年人世界裡的焦慮和痛苦,往往並非都來自外界,更多的情況是因為我們無法跟自己和解以及無法接受自己普通甚至平庸的事實。接受自己的平凡,認清自己的處境,在痛苦中學會成長,在成長中變成更好的自己。張德芬老師表示:其實每個人都是平凡而普通的,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太完美。如果一個人總是拿自己與他人比較的話,很容易產生自卑感,繼而出現自我否定、自我厭惡等情緒,這些情緒最終會導致一個人走向極端。

張德芬老師說:「人活著就應該對自己有個清晰的認知,在合適的時間做出合適的選擇。不要總是在等待「最好」的時機出現,也不要總是羨慕別人能做成什麼事。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些問題甚至是你不能接受的,但是這些問題不會決定你未來的走向和人生高度。」



張德芬就曾陷入人生的「低潮」。身為一位接受過高等教育、思想獨立的女性。曾在十多年前,深深地感覺到,自己的人生定位正在日復一日的柴米油鹽中模糊,更無法看清前進的目標,直至「被逼到牆角,無處可退」,以憂鬱症收場。2002年,張德芬全家搬回北京,也是從那時起,她決定全力追求內在心靈的世界。她發現,繼續辛苦而且不快樂的工作,終其一生庸庸碌碌,茫然以終,對於人生實乃本末倒置。而自己完全可以選擇走不同的道路,由改變內在世界開始,讓外在更加美好。從此,張德芬將前行的步履從人人為之打拼的事業家庭之路變更為心靈成長小徑。張德芬曾經在採訪中表示:「四年,所有的外在光芒淡去,內心卻感覺在充電。感覺把自己拉到最低,沒有企圖心。」



2007年的時候,張德芬發表了自己的第一本作品《遇見未知的自己》,後來也一系列的出版了一些書。張德芬不算是一個高產的作家,所以十幾年來她一共發表了8本書,分別是2007年《遇見未知的自己》、2008年《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2009年《活出全新的自己》、2011年《重遇未知的自己》、2013年《愛到極致是放手》、2018年《我們終將遇見愛與孤獨》、2020年《好的愛情 要有敢要的底氣》、2021年《情緒自由 人生更輕盈》。張德芬說,這十幾年來,自己也是在一邊學習,一邊探索,一邊糾正,在自我救贖中不斷感悟集結成書。

成功學大師卡耐基在他的《人性的弱點》中寫道:「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我們必須不斷地努力學習和改進自己,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取得最後的成功。」當我們變得越來越優秀時,就會發現越來越多的機會與可能,也會收穫更多幸福與快樂。當我們擁有足夠多的資本時,也能選擇更多自己喜歡的事情。人生就像一場旅途,有人中途下車而我們又能遇見什麼事呢?不過是一場擦肩而過。

人對於如何獲得心靈內在的力量,張德芬也悟出了自己的獨家秘訣:「先要為發生在你身上的每一個事情都負起全責,負起全責的意思不是說將錯歸到自己身上,而是說這件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我用什麼方法做到最好。能夠這樣,就會一步步累積內在力量,成就所要做的事情,變成一個更開心的人。」



在個人成長的道路上,沒有誰能夠一帆風順,成長必然會伴隨著痛苦。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挑戰,每個人也都有許多不同的煩惱,但這些並不是你逃避的理由。你要明白,只有在經歷過痛苦後才能成長。直至今日,張德芬依舊繼續著她內心的堅持:走出自己身為人的機械性,走出自己的情緒模式和慣性,不再受自己思維、情緒和外境的控制,能夠真正的隨時散發出平安喜悅和愛的特質,成為一個真正獨立自主的靈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