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到底有多強?一文讀懂農曆!我們真的應該好好重視它了

怪羅科普 發佈 2024-03-11T14:56:59.362765+00:00

你現在看到的是一張非常普通的2023年日曆,它包含兩套日期記載系統,一個是公曆,一個是農曆。不難發現,農曆的日期記載不太顯眼,這是因為現在中國的主曆法是公曆,而農曆只是作為一個副曆法存在。

你現在看到的是一張非常普通的2023年日曆,它包含兩套日期記載系統,一個是公曆(陽曆),一個是農曆。

不難發現,農曆的日期記載不太顯眼,這是因為現在中國的主曆法是公曆(陽曆),而農曆只是作為一個副曆法存在。

然而,整個日曆中除了那些較大的關於日期記載的阿拉伯數字之外,其它所有內容都來自農曆,包含節氣,屬於什麼年,以及每一天適合做什麼,不適合做什麼等民俗習慣。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農曆,為什麼它能夠包含這麼多的信息,這些信息又是否科學,以及它為什麼只是作為副歷呢。

很多人把農曆當作陰曆,但其實農曆並不是陰曆,它是陰陽合曆。

人類使用的曆法一般情況下只有三種,陰曆,陽曆,以及陰陽合曆。

陰曆的制歷原理就是月亮的圓缺周期,陽曆則是地球的公轉周期,陰陽合曆自然就是把兩個結合在一起。

在肉眼探索自然的年代,月相變化相對來說是比較好觀測的,所以包括中國在內的幾乎所有古文明最早推行的曆法,都是陰曆。

古時候的中國人,把完全看不到月亮的那天稱作朔日,定為初一,而月亮最大最圓的那天稱為望日,定為十五。

一個朔望周期要麼是29天,要麼是30天,但是你可能還記得,月球的公轉周期只有27.32天,怎麼圓缺周期會多出兩三天呢。

這個其實和地球的公轉有關係,因為地球公轉,地球相對太陽的位置一直在發生變化,最終導致在地球上看到月球的運行周期其實有29.5天。

雖然月球的朔望周期不是整數,但是通過一個周期多一天,另一個周期少一天,兩個周期就可以完美協調。

所以用陰曆記錄日期是完全沒問題的,不記得日期的時候抬頭看看月相就好了,但是它無法反饋四季變化,這對於需要農耕的文明來說就不夠用了。

現在我們知道四季變化是因為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活動周期造成的,但古人不知道,他們只能通過觀測大自然的周期性變化來確定,這便是最早的陽曆。

在古希臘,人們通過尼羅河的水位周期性變化,根據泛濫、退水和枯水,把陰曆分成三個部分,也就是三個季節。

古代中國人則更加高明,我們最早是通過星象變化確定了四季,這樣測量的結果精度明顯會更高。

他們主要觀察的就是北斗七星,因為地球的公轉和自轉,北斗七星在一天的不同時刻,以及一年的同一時刻所在的位置和亮度都會有所不同。古人根據初昏時,北斗七星斗柄朝向確定了四季

到了這裡,我們日期中年、月、日的概念就都已經出現了,四季變化的一個周期就是後來的年,而月亮圓缺周期就是後來的月,天黑天亮便是日。

我們前面提到過現在的農曆相當於是陽曆的副歷,其實在中國的傳統曆法中,陽曆基本都是作為陰曆的副歷在使用的,只是它不叫陽曆,而是叫節氣。

現在我們都知道一年有24個節氣,農曆的每個月都有兩個節氣,本質就是在陰曆中提示節氣,和現在我們日曆本上陽曆日期提示農曆日期基本一樣。

節氣反應的就是四季變化,其目的是指導農耕,我們前面提到過,記錄四季變化的本質就是陽曆。

雖然最早的節氣並不是直接根據地球公轉確定的,但是它所反饋出來的信息就是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不同位置。

二十四節氣肯定不是同時確定的,最初它只有兩個節氣,冬至和夏至,因為這兩個節氣是最好觀察到的,只要在地面立一個杆,看它的影子變化情況就可以了。

當一年中杆子的影子最長時,就說明是冬至了,最短就是夏至,有了冬至和夏至,春分和秋分自然而然就出現了,再對半分一下就好了。

為了更加方便指導農耕,隨著時間推移,其它節氣也相繼出現,第一次囊括二十四節氣的曆法是西漢時期的太初曆,這便是最早的農曆,它既能體現陽曆的內容,也體現了陰曆的內容,所以從農曆誕生開始,它就是陰陽合曆。

不知道你發現問題了沒有,陰曆一個周期要麼29天,要麼30天,而陽曆或者地球公轉一個周期有365.242天,兩個怎麼弄都無法整除,這樣隨著時間推移的話,肯定會出現冬夏倒置。

古代製作曆法的人,其實在長期觀察中也發現了這一點,曆法日期和觀測現象隨著時間推移就會越來越不一致,為了讓兩者保持一致,從古至今使用的都是置閏法,通俗地說就是把日期給人為的加上,或者減掉。

對於農曆來說,陰曆部分一年是12個月,大小月穿插,一年下來總共有354天,比實際陽曆差了10.242,所以每隔兩三年就要來個閏月,來把少掉的日期給加上,讓冬天還是冬天。

至於閏哪一年的哪一個月,其實現在也是有國家標準的,就是「定冬至無中氣置閏法」。

正常情況下一個農曆月有兩個節氣,月中之後的那個節氣就是中氣。

簡單地說,當兩個冬至之間有超過12個完整農曆月的時候,這一年就是閏年。

在閏年,肯定至少有一個月是沒有中氣的,因為兩個冬至之間總共就跨越了11個中氣,那麼沒中氣的這個月就不是一個完整的月,它就稱作閏月,而它的名稱是根據它前一個月來定的。

比如今年是閏二月,那麼就是2月之後的這個月沒有中氣,它是閏月,而名字沿用前一個月,就叫作閏二月

我們可以看下:本該屬於閏二月的中氣穀雨,到了3月初一去了。

有了置閏法則之後,其實即便古人不是直接觀察到地球的公轉周期,但是他們得到的一年的平均時長和地球公轉周期已經高度重合了。

從周朝開始,我們的曆法就是採用平年12個朔望月,閏年13個,大月30天,小月29天,只要當時的置閏規則合理的,那麼800的年周朝歷史裡,其曆法總天數和800個恆星年的總天數誤差不會超過0.2天。

當然,古人的觀察手段比較粗糙,置閏規則很難不離譜,但他們也可以經常調整,保證不出現冬夏倒置,這樣短時間內誤差都不會太大。

好了,到了這裡,我們應該已經了解到農曆的一些基本規則設定了,但是我們還沒有回答前面拋出的問題,農曆提示的那些信息到底有沒有依據。

這就要說到農曆中最有意思的部分了,循環。

農曆指導農耕,或者說它的強大部分,現在來看確實是沒多少意義了,因為中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氣候差異巨大,二十四節氣指導農耕最多只適用於黃河中下游地區,並不能代表全國,而且我們現在的氣象觀測比古代是更加先進了,不太需要依託農曆。

這可能是農曆現在被當做副歷的原因之一,當然更重要原因是,使用公曆更方便和國際接軌。

但無論如何,農曆絕對是世界上從古至今,最美,最講究的曆法,其中的循環對稱,陰陽協調,對周圍事物的反饋,沒有一部曆法是這麼全的。

從古至今,農曆沿用的都是古老的干支紀年法,相傳這種紀年規則可能在夏朝的時候就出現了,古人通過星象觀察,總結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至於具體怎麼得到的,以後有機會我們再專門出一期。

天干和地支各自都有一半是陰,一半是陽,在干支紀年法中,天干和地支兩兩組合,但是必須陰配陰,陽配陽使用,所以總共得到60個組合,就像這樣(下圖),這就是六十一甲子的由來。

在古人的思維中,日期就像是現在的數學中縫9進10一樣,縫30日進入月,縫12月進入年,而年的更大單位就是甲子,60年等於一甲子。

但是甲子之後就沒有更大單位了,進入循環。

所以,在農曆中其實是沒有2023年這樣的概念,無論是哪一年,它都是取自六十甲子中的一個,比如今年就是癸卯年。

另外,2023年是兔年,這樣的說法也不對,生肖是搭建在六十甲子上的,因此正確的說法是癸卯兔年,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是今年1月1日到1月22日出生的話,他不屬兔,屬虎。

其實,也正是這種周而復始的循環,賦予了農曆上「宜避」的意義,因為循環在古人眼裡意味著周遭事物的再現,此時此刻,在過去都應該曾發生過。

不過,這種添加了「宜避」信息的一般都是被稱作黃曆,它是在農曆基礎上發展來的,以前大部分人家裡掛的都是這個日曆本。

簡單總結一下,農曆的全,是它包含了周遭一切的循環規律,晝夜的變更,月相的切換,四季的變化,以及更長周期的星象變化,地球歷史上沒有一部曆法是這樣去設置的。

我們現在主要使用的陽曆,它其實只包含了地球公轉周期變化,也就是四季變化,它連月的概念其實都沒有,所以陽曆的日期和月亮圓缺沒有半毛錢關係,陽曆可以是10個月,也可以是13個月,只是因為一些歷史文化淵源,導致它正好是12個月而已。

如果要問記錄月球的運動是否有意義,那答案是肯定的,它影響地球生命的方方面面,所以它出現在曆法里,應該是比較合理的,所以我一直認為農曆應該被重視起來。

至於其它星辰的周期變化對地球影響與否,不好說,但是能把這些記錄下來,真的是太偉大了。

農曆的美不必多說,就光二十四節氣就承載了數不清的詩詞歌賦,這些詩詞歌賦早已讓節氣超出它本身的作用。

另外,循環對稱和陰陽協調,讓整部曆法就像一件最珍貴的藝術品一樣完美無瑕,中國人真的骨子裡就是追求美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