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突破放緩?這些青年不答應丨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即將啟幕

deeptech深科技 發佈 2024-03-12T03:36:23.384186+00:00

論文標題為「Papers and patents are becoming less disruptive over time」,並於今年一月發表於 Nature 期刊。

我們生活在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刷著手機,跟 ChatGPT 聊著天,在 VR 里看場演唱會,再聽聽馬斯克講他想讓每個人帶著一台特斯拉 Optimus 機器人殖民火星的宏偉計劃。回望二三十年前,iPhone 還不存在,人們還帶著現金出門,網際網路仍拖著大屁股計算機,處在小眾極客的田園時代。毋庸置疑,科技的飛速發展改變了世界,並在不斷重塑我們的生活。這時突然有人跳出來宣稱,科學進步正在放緩,且已經減速了很長時間了,你會信嗎?




不過,這個說法並不是空穴來風、無病呻吟。從最直觀的來說,你關注過近些年的諾貝爾獎嗎?它們幾乎大部分都被授予了在多年前取得突破的科學家,可以說,從發現提出到獲獎之間的年份間隔正不斷加大。有人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並用科學的方法進行了論證,還發了篇頂刊論文。


萬有引力定律統一了地面物體和宇宙天體的運動規律;麥克斯韋方程組以一種近乎完美的方式統一了電和磁,並預言光就是一種電磁波;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提出,奠定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這些科學與技術上的突破有個共同點,就是顛覆現有知識體系、引導科學技術朝著新的方向發展。




然而,最近的研究顯示,近 60 年內的顛覆性科學與技術已經愈發匱乏,科學進步正在「降速」。論文標題為"Papers and patents are becoming less disruptive over time",並於今年一月發表於 Nature 期刊。




據悉,來自明尼蘇達大學和亞利桑那大學的科學家們設計了一個新的定量指標 CD index,可以用來描述論文和專利如何改變科學和技術的引用網絡,隨後他們使用這一指標分析了 60 年內的 2500 萬篇論文和 390 萬個專利,得出了上述結論。他們發現,近年來發表的論文和專利越來越少顛覆過去的發現,反而更有可能鞏固和進一步發展以前的工作成果,而且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於各個領域。單就論文而言,1945-2010 年期間社會科學的顛覆性得分下降了 91.9%,而物理科學則驚人地下降了 100%;




原因可能有多個。其中一種理論是,顛覆性創新的所有「唾手可得的果實」都已經出現,提高生產率的創新基本都已經實現了。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牛頓所說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表示此前積累的知識可以服務於未來可能的進步,但同時也意味著,海量的知識從客觀上來講需要占用科技從業者更多的時間去學習、理解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在此基礎上創新的成本。而這也引出了另一點,也即高度細分的各學科領域帶來了跨學科了解和學習的極高壁壘和巨大成本,而正如論文第一作者 Michael Park 所說,「很多創新都來自於嘗試新事物,或者從不同領域汲取想法,然後看看會發生什麼」。這樣的情況再加上如今學術圈「不發表就滅亡」的普遍壓力和焦慮,使得科研人員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產出」上,長期依賴一套較為狹窄的現有知識體系,而無法深入、廣泛地閱讀,或是去思考一些可能帶來顛覆性突破的大問題。




這項研究固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過整體趨勢確實不容樂觀。而另一方面,經濟增長需求、氣候變化、人類健康與福祉等使得我們前所未有地需要更具顛覆性的創新。如今,它們或許更少了,但同時也更加清晰地定義了未來的模樣,越是放緩,這些加速的力量就越顯珍貴。


為了更好地看見未來,同時通過鼓勵、賦能青年創新者來創造未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自 1999 年起即每年都在全球範圍內尋找 35 歲以下可能對未來科技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科技創新領軍人物,誕生的「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簡稱 TR35)包括曾入選的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發明者張鋒、生物成像技術先鋒莊小威、特斯拉聯合創始人斯特勞貝爾(JB Straubel)、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權威吳恩達(Andrew Ng)等如今各自領域的先驅人物。


他們是大趨勢的逆行者,也因此成為了時代的塑造者。現如今,人工智慧帶來的範式轉移開啟了新的科技時代,在新的機遇與挑戰之下,自主創新前所未有得重要,而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科技創新的強勁參與者、競爭者,我們從"Copy to China"走向"Copy from China",從仿製藥轉向"License-out"。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青年人才開始在國際舞台嶄露頭角,他們對「大問題」的思考以及顛覆性的探索驚艷非常。自 2017 年正式落地中國開始區域性評選的 TR35,在過去的 5 年中見證了 175 位青年科學家的成長,其中有將人類 DNA 破譯時間向前推進 30 萬年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有推動導航與通信交叉學科深度融合的「北斗女神」、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導航技術研究室副主任徐穎,有徹底改變遊戲規則、有望通過光子讓「中國芯」反客為主的曦智科技聯合創始人兼 CEO 沈亦晨,還有將量子反作用和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帶到宏觀世界的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博士後學者研究員於皓存等等……我們或許不會和他們走同一條路,卻可以與他們仰望同一片星空。




六年成長,六屆發布。2022 年「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將於 3 月 30~31 日「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上重磅發布。峰會由中關村科學城管理委員會作為指導單位,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聯合主辦,北京演繹科技有限公司(DeepTech)、北京水木絡繹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辦,屆時,除了新一屆的 TR35 中國入選者之外,我們還將同步邀請來自全球的頂級科學家、科技商業領袖、政府高層官員以及往屆全球範圍內的 TR35 入選者一同參與,圍繞科技創新的終極目標以及中國式自主創新的意義和指導等「大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不僅要在實踐創造中找尋答案,更要在思想碰撞中提對問題,在為中國科技發展提振信心、指明方向的同時,共同投身於下一輪的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爆發。


在此,我們誠摯地向所有人發出邀請,與青年科學家一道,觸碰未來。


掃描下方海報二維碼報名參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