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百史第五期:從重金打造,到快餐選秀,內娛20年造星真精彩

雲納君 發佈 2024-03-13T04:37:34.796127+00:00

接上期《中國娛樂100年·血淚史|第四期:港台與大陸的10年娛樂戰,真痛》內容——港台資本和大陸資本打了10年娛樂戰爭後,最終大陸資本壓倒性的優勢,結束戰爭。從1998年-2007年,港台資本坐了10年的內地霸主後,江山易主,逐漸退去了二線。大陸資本,成了娛樂的霸主地位。

接上期《中國娛樂100年·血淚史|第四期:港台與大陸的10年娛樂戰,真痛》內容——

港台資本和大陸資本打了10年娛樂戰爭後,最終大陸資本壓倒性的優勢,結束戰爭。

從1998年-2007年,港台資本坐了10年的內地霸主後,江山易主,逐漸退去了二線。

大陸資本,成了娛樂的霸主地位。

可是該怎麼賺錢呢?

大陸資本也拿不定主意。



在大陸資本接手內娛江山後,

整個內娛延續的還是港資留下的那套體系:拼命的拍電影電視劇,堆出一個明星來。

可,要用作品堆出一個明星演員要多久呢?

周潤發是4年,

張曼玉是6年,

張國榮是7年,

劉德華是8年,

在星光璀璨的香港黃金年代,都需要這麼多的時間,更何況在一個平庸的年代呢?

為了造星,內娛資本家砸下不少錢,也不見迴響。 幾千萬砸下去,毛也沒有賺到。



好不容易在《大漢天子》後,

中國內娛誕生了第一位初代巨星「黃曉明」,

從默默無名到大紅大紫,黃曉明用了7年。

7年,才出了一個黃曉明。

內娛的資本巨頭等不起。



更讓資本巨頭頭疼的是, 就跟過去的劉曉慶和李連杰,要離開的是體制對他們的束縛一樣,明星們紅了以後,都是想多撈錢多賺點的,不止要片酬,還想要分紅。


幾乎初代明星都在走紅後,

選擇了自立門戶,開起了個人工作室。


黃曉明也對「華誼一哥」沒興趣,2010年跟華誼合約到期後,成立了個人工作室。

明星出走獨立,是那個時代的潮流。

砸下重金和資源,去培養一個演員的路子,

在走過30多年後,已經是走到頭了。



大陸的娛樂巨頭們,焦躁如焚。

跟港台資本為了內地市場控制權,打了近十年的仗, 結果到頭來什麼都賺到,

用的還是香港的那套。


然而就在電影圈忙的焦頭爛額時,


湖南台憑藉著一檔節目,在內娛闖出了名堂了,一炮打響了中國內娛的「造星時代」。


這檔節目,就是《超級女聲》。



湖南台的《超級女聲》是劃時代的。

這裡插一個八卦內容,內容僅作參考。


當年做《超級女聲》的時候,

湖南台內部的壓力很大,反對聲音也不小,

老一輩的領導們崇尚的還是要「新聞出省」。


但直到,2002年,湖南經視台一檔叫《經濟環線》的經濟宏論的節目,在某期節目的「宏觀導向」上出了大問題,捅了大簍子。



魏文彬在他的《電視湘軍》寫道:

湖南廣電的領導層們集體遞交了檢討書,但領導還是想著要撤掉湖南台的上星地位。

2002年,魏文彬抱著「引咎辭職,也要保下湖南台的上星地位」的態度去了北京,


魏文彬帶著好的結果從北京回來時,恰逢湖南廣電的大樓的完工遷入,在遷入的典禮上,老魏沉定思痛,寫下題字「導向金不換」,從此成為了電視湘軍的心頭金科玉律。



但因「環線事件」的餘震還在湖南台發生,「環線事件」之後,湖南台好幾個主流的新聞欄目都被下線或進行停播整改。

原本就不好看的財報,在「環線」後,雪上加霜, 最難的時候,台里發不出工資。


最後是台里領導,拉下臉去建行一次性貸了3.2億借款,才讓電視台繼續運作下去。

但,3.2億又能支撐多久呢?沒有人知道。



湖南台終究只是一個省級平台,


一方面,湖南台做的再好,論資源,它比不上央視,湖南台手裡的牌一直都有限。


一方面,太過脆弱,一敲打就受影響。

那段時間,湖南台的領導們夜夜難眠,最後是老台長,電視湘軍的功勳魏文彬,在看到年輕一代的崛起後,拍板湖南台退出「新聞立台」的競爭,把新的賽道放到娛樂。


「新聞出省」,變成了「快樂中國」。


湖南台開始在娛樂至死的路上不斷狂奔,


十年間,湖南台廣告利潤從2億漲到了36億.. 電視湘軍終於贏來了巔峰,而這一切正是得益於他們早在「新聞」時期就打下的根基。



當年湖南台在搞「新聞出省」的時,旗下的7大頻道,為了給頻道掙下做新聞的資本,


7大頻道爭先紅後的搞娛樂節目,


從《星姐》到《絕男》再到《明星學院》,當別的地方台還在忙著做嚴肅的新聞節目時,湖南已經在「選秀節目」上累積了太多的經驗。


終於在2005年,母台坐收漁利,一舉推出了《超級女聲》,開啟了內地選秀的元年。 當年的《超級女聲》到底火到什麼程度?



火到那年8月,決賽前夕,百度貼吧,新浪微博,新浪博客,全部都因「訪問量」過大,軟體伺服器陷入暫時的負荷過度停機的狀態。


那是3G時代,很多人連網也都打不開。


即便有幸打開,內容全部都是粉絲們自發的追星,拉票的帖子,各家粉絲你來我往,評論區時不時上演一場血雨腥風的撕逼大戰。


那會是手機簡訊投票, 為了給喜愛的選手投票,狂熱的粉絲甚至跑到大街上去借陌生人的手機給選手們投票。



那年《超級女聲》一共投了900萬票。

李宇春以350萬的票數奪冠。

你別覺得這350萬票很少, 那是一個學生大多沒有手機的年代, 這350萬票數,

直接把李宇春從一個普通的女生,抬進了中國內娛頂流,一躍登上了《時代》周刊的封面,初代的紅利一吃就是20年。




李宇春成了那個時代的分水嶺, 成了華語音樂市場交替時,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


在李宇春之前,中國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民選偶像,並且無論歌手還是演員,都以作品為核心,幾乎沒有脫離作品的明星。


在李宇春之後,各大衛視紛紛跟上,到了第二年全國已經有了300多檔選秀節目,


中國遍地都是「民選」偶像,偶像的核心從此變成了「人設」。 但核心變成了「人設」以後,無論歌手還是演員,都脫離了作品。


像劉德華那樣從作品中,一步步打磨而來的「偶像」,到了2005年已經被迫消失了。



那天起,全國遍地開花的是「偶像」。


從2005年-2013年,全國各大電視台和地方辦,創辦了近800檔選秀節目,有的節目一年一會,有的節目一年兩會。


過度的擴張,直接挖空了市場。


等到2013年,某衛視搞選秀的時候,諾大的省份,連64個人都湊不齊。


選出的偶像,也一度紛紛遭遇到事業危機和口碑危機。

後來的《超級女聲》8強里,有人去了街頭賣唱,有人去了獄警,有人退出娛樂圈...



電視選秀是成功了,


年輕人們僅僅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收穫了張國榮7年,劉德華8年才擁有的人氣,


但他們沒有一個能達到張國榮和劉德華的高度,


那些一個個選秀節目裡的「李宇春」都在被捧上冠軍後,就都「死」了或者「消失」了。


當然,死掉也不怪他們自己。 彼時中國娛樂圈沒有建設後續的產業接盤,連專業的經紀公司都沒有,他們一個個都火了奪冠了,可是他們不知道未來在哪裡。



無論是電影,電視劇,還是做演員,都沒有人跟他們對接,更別說有人給他們做職業規劃了,節目拍完冠即意味著面臨失業。 娛樂圈陷入困境,影視圈也在看笑話。


那些民選出來的偶像,就不要來沾影視圈的邊了,唱唱歌還行,演戲是真的走不通。 最終,大陸資本好不容易搶下來的市場控制權,就這樣悄然無息的被韓流給搶走了。


韓國的流行文化,

幾乎不費一兵一卒,就攻破了內地市場。


大陸的娛樂資本迫切需要一種新的方法來破局,剛好這個時候四子要回國發展了。


2014年,牙籤哥,鹿晗,黃子韜,張藝興,他們四個人陸續從韓國頂級偶像組合「EXO」脫離回國,回到大陸市場繼續發展。 韓國EXO對於中國娛樂影響是巨深的。



它幾乎引領了一個時代,對於許多90後而言,EXO火得一塌糊塗,你隨便找家文具店之類的都是EXO的盜版周邊和盜版雜誌。


EXO里的4人回國發展後, 借著韓流的那股風潮, 四人迅速躋身里一線小生陣營,在音樂,電影,電視,綜藝等多個領域快速撈金



當然他們能在回國後被各大資本所接受, 很大程度上,那年郭敬明用《小時代》證明用「大IP+流量明星」的模式是能賺大錢的。


2016年,鹿晗和井柏然主演的《盜墓筆記》拿下了10億票房,又佐證了「郭敬明的流量巨作模式」。後來這套「大IP+流量明星+大製作」甚至被歸結為一套成功學方法論。


即便時至今日,這套模式,仍然在積極的運作,只是跟以前的不同的是,以前的運作模式是公開的,而現在則變成了一種「共創」。



即流量明星,不再持續性的擴大韭菜範圍,而是抓住一批韭菜,反覆促長,反覆薅。


雖然大家很不願意承認,


但事實上,到今天為止,我們並沒有徹底的改變中國流量明星的劇作模式,反而今天是在經過畸形發展後,流量步入了一個正軌。



什麼是流量的正軌呢?

所謂的正軌,就是明確出了「界限」。


以前是電影和娛樂不分家,但現在開始分家了。


對於娛樂資本而言,批量產出偶像相比於培育演員、歌手,是一門成本更低的生意;


在練習生制度下,公司能夠在偶像合約上獲得更高的分成比例,而那些頂流的藝人更像是公司的招牌,公司在頂流上賺不了多少錢。


相反,為了維持著頂流,資本還要砸錢進去,因此對於資本化的運作而言,真正能給公司帶來收入的不是頂流,而是公司簽下的那些二線三線的流量藝人。


這些二三線流量,大多沒有選擇權。



現在我們所面臨的流量時代,


他們依舊穩固甚至堅不可摧,當然,他們的商業價值相比過去已經下跌了不少,但是對於許多娛樂公司和經紀公司而言,他們並未如此,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機會,


只是對於現在的資本巨頭來說,培育一個流量的成本增加了,渠道也變得越來越少了,但高額的成本,換來的粉絲是越來越忠誠。


以前的流量模式,是把網撒大越廣廣好,要抓取的就是路人魚,而現在當「流量」的標籤成了貶義詞後,資本的選擇就是「抓住一批魚」把丟進自家池塘,邊養邊吃。



某種程度上,偶像和演員之間的界限劃分,確實是內娛走向規範正軌的必經之路。


但僅僅踏上這第一步就用了快20年。



而這一套方法,其實早在1988年的日本「傑尼斯事務所」就提出來了,日本的偶像產業厲害的不是選秀,而是選秀後的培養,是給藝人,提供足夠穩健的發展資源。


傑尼斯事務所,確實有這個能力。這麼多年的發展,傑尼斯事務所已經擴張到了旗下有30多家子公司,入股的公司更是數不勝數。它幾乎一手包攬了日本的電影,電視劇,音樂,周邊,公關,媒體等一切的資源。


且在偶像的組建,打造,引導,長紅的經驗上,傑尼斯更是花了幾十年抹出了一套成熟的造星模式,這也為何它能夠壟斷日本娛樂圈半個世紀的原因所在。



在內娛,流量藝人用幾年就過去了,

而在日本,好多流量藝人都40歲了,都還在發光發熱,還在拍電視劇和電影。


這是因為日本確實有著一套成熟的偶像工業生產鏈,它甚至可以基於藝人的年紀去調整不同的發展方向和事業重心。


所以在日本,年過30歲的年紀的偶像到處都是,40多歲還長紅的藝人更是不少。



傑尼斯所擁有的「高度工業化的造星系統」強到,即便全球娛樂都在持續性萎縮,而日本卻還能夠守著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外界攻不破,還能持續性穩定向外輸出。


咱們在這一點上幾乎為0,過去湖南台的選秀節目,改變了出道時的人氣,但後續的產業鏈沒有跟上,出道即意味著失業。


現在的綜藝節目選秀,雖然數據好看了,但改變的也僅僅是在出道時人氣的膨脹,


後續的運營依舊沒有跟上。

所謂的國產IP和國產泛娛樂帝國,至今為止還沒有一個是真正意義上成功的。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流量明星,出道時通稿遍地飛,一兩年後就「消失」的原因所在。


因為後續的運營資源跟不上。頭部流量所占有的資源,又極大的壓縮了新人的空間。

這是很畸形的,


不過要說到壓縮,韓國是更狠的。


韓國的偶像體系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它建立在大量的失敗之上的,每年幾千個團成立,但能留下的不到10個,就這剩下來的10個,還要跟前輩和後輩們去競爭,


最後5年50個團,活下來的不到5個。


這就是殘酷的現實。



韓國的市場很小,他們根本吞不下龐大的流量群體,迫使他們向外發展,向外輸出。

而往外推的就那幾個名額,畢竟偶像行業所要依靠的資源是超乎人們的想像的,


今天韓國的偶像發達,是建立在每年幾萬練習生,用青春做炮灰的基礎之上的。



中國為什麼沒有呢?


因為中國這麼大的一個市場,想要打造一個文娛帝國,需要拿出相匹配的錢搞建設。


這裡面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且這不是幾個億就能解決的事情,動不動幾千個億就下去了,往大里說甚至幾萬億就這樣進去了。


以前我們沒錢,所以沒有能力去搭建一個這樣龐大的市場,所以電視選秀出來的明星的大多數人的失敗,是時代所註定的。



現在我們雖然有了網際網路,

有著龐大的資金建設與投入,但是這些錢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要認清的是以發達國家文娛占GDP20%以上來看,中國的市場是千億級別乃至萬億級別的市場。


這種級別的市場,需要的不僅是民間的努力,更需要的是官方的大力支持與努力。



回顧韓國娛樂的成功,是因為他們的國家,在從全斗煥時代開始,就開始支持文娛產業的發展,剛開始的初衷是為了通過娛樂來轉移民間長期擠壓的社會矛盾,


但是到了1990年民主化之後,


官方把文娛創業視為出口創匯的新途徑,官方刻意放開來文娛領域的管制,某站程度上,韓流的成功跟政府沒斷離過關係。



在港片盛行的黃金年代,

韓國對電影和電視劇音樂,給予了大量的資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幫助他們發展起來。


且在港片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

韓國政府出面把民間拍攝的《冬季戀歌》《藍色生死戀》的播放權免費送給埃及國營電視台,並且自發添加阿拉伯語字幕。


不僅是埃及,在中東的許多地區,像伊朗,伊拉克,沙特,也包括不少東亞地區的國家和地區,都是那些年韓國的外交官挨個免費送版權和資源,這才逐漸打出了名氣。


政府推動文娛的發展,西方媒體還取了個專業的名詞「文化冷戰」,當然,韓國人從來就不相信所謂的「自由市場」競爭。


從戰後經濟騰飛開始,韓國在各大領域的成功幾乎都不是靠自由成功的,在他們成功的背後都有著韓國和美國的影子在這裡。



所以當我們審視這一段歷史與過去,你不得不佩服,這雖然讓人感覺的無恥和無賴,但是這套確實是有用的且很高效。


更何況過去日本還是亞洲版圖的文化中心時,它的幕後就不有不少的美國的背影,


如若美國背後的助推與渠道,戰敗後的日本,又怎能靠著自己輕而易舉復興。


所以韓流的成功也好,日流的成功也好,從來就不是什麼運氣好,又或者有著誰的扶持,有錢就行。他們能成功,是因為那些天時地利的因素,他們全都占據了。



現在我們走出去,首先就要徹底的穩住國內的基本盤,但是就從現狀來看,我們根本穩不住國內的基本盤,電影也依舊被韓國電影所影響著,我們連第一步都沒做好。


偶像和流量行業,也有著許多事情要去做,還有很多地方要去完善,這不是有錢和淨化就能完工的建設,但好在我們已經走上了正軌,那一天的璀璨,也終於到來。

部分參考文獻:

1,《在內娛,把一個普通人捧成時代偶像總共分幾步?》宅總有理

2,《一個超級偶像的誕生》,三聯

3,《中國偶像選秀十五年》,界面新聞

4,《香港天王消亡史》,蹦迪班長

5,《中國娛樂產業四十年》,針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