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戰爭威懾中國?美國軍工底氣不足

羅馬觀察員 發佈 2024-03-13T09:37:55.664932+00:00

目前美國輿論界和精英階層盛行一種說法,即中國可能會在2025-2027年之間收復台灣地區。如果這個預測不錯的話,那麼未來幾年中美爆發衝突或戰爭的可能性,將會大大增加。

目前美國輿論界和精英階層盛行一種說法,即中國可能會在2025-2027年之間收復台灣地區。

如果這個預測不錯的話,那麼未來幾年中美爆發衝突或戰爭的可能性,將會大大增加。

美國空軍機動司令部司令邁克·米尼漢上將在給下屬軍官發送的一份備忘錄中大膽預言,「我的直覺告訴我,美國將在2025年與中國開戰。」這既是他對台海局勢的一種強硬立場,同時也可以視作是對中國發出的戰爭威脅。

從動機上看,作為世界頭號軍事大國的美國,的確有通過戰爭手段阻止中國統一和復興的衝動。但從現實層面看,美國要與中國在台海作戰,卻是一件毫無勝算的事。

美軍雖然足夠強大,但美軍的戰力卻難以持久,原因是美國目前的武器製造能力,已支撐不起美軍打一場不計「火力成本」的戰爭了。

正如英國智庫RUSI的報告所說,因為軍工產業規模不斷削減,「西方國家目前可能已經不再具備打一場大規模戰爭的工業能力」。

中美都是世界頂級大國,一旦發生戰爭必然會成為持久消耗戰。而如果美國的武器製造速度趕不上消耗速度,那麼美軍還能靠什麼取勝呢?

軍工——美軍的最大短板

如果俄烏戰爭是一次實戰考核的話,那麼美國的軍工製造企業在這次考核中,可能並未達到及格線。

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美國已為烏克蘭提供了超100萬發大口徑炮彈等武器裝備。現在戰爭遠沒有結束,而美歐國家的軍火庫存卻已經消耗殆盡,似乎很有些難以支撐了。

就連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也說,美西方已「難以滿足烏克蘭對先進武器和精確制飛彈藥的需求」。

為此,美國已經下令軍工企業大幅擴充產能,將炮彈產能在兩年內提高6倍,從之前月產1.44萬枚增加到9萬枚以上。

但即使如此,美國依然面臨著兩個問題一是炮彈增產計劃能否不折不扣地落實?畢竟,PPT上的計劃和工廠里的出貨量是兩回事;二是就算美國的炮彈產量真能提升幾倍,也未必夠用。

畢竟,現在美歐以及一些亞洲國家都在支援烏克蘭,而俄羅斯一方還是獨立支撐的局面。一旦未來俄羅斯也獲得外部支援,那麼對烏克蘭的武器消耗量將會成倍增加,屆時美歐等國家的軍工產能,就不得不進一步提升了。

對付俄羅斯尚且如此,要是美國對付的是軍工產能遠超俄羅斯的中國,情況就只會更加糟糕了。

正如《華盛頓郵報》提醒的,美國必須提升武器製造能力,「這不僅是為了援助盟友,也是為了美國在與俄羅斯、中國或另一個大國爆發衝突時進行「自衛」。

對於美國來說,如果武器製造產能不提上來,將來貿然介入台海與解放軍作戰,就無異於自尋死路。

「火海戰術」對中國難奏效

眾所周知,美軍打仗主要依賴三項能力:一是依賴精確的情報系統實施精準打擊,二是依賴先進武器裝備實施降維打擊,三是依賴充足的彈藥實施飽和打擊。其中後兩項都取決於軍工製造能力。

在韓戰中,為減少人員傷亡,「聯合國軍」第8集團軍司令官范弗里不計成本的使用彈藥轟炸中朝軍隊,將「火海戰術」運用到了極致。這就是「范弗里特彈藥量」的由來。

比如在著名的上甘嶺戰役中,「聯合國軍」共發射了190多萬發炮彈、5000多枚航彈……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以美軍為首的北約部隊42天結束戰鬥,期間彈藥消耗量月平均達35.7萬噸,是朝鮮戰場彈藥消耗的20倍。

在近30年裡,美軍之所以能在戰場上所向披靡,以最小的傷亡代價取得勝利,就是得益於這種「火海戰術」,這是美軍制勝的法寶。而美軍實施此戰術的前提,則是其軍工產能要足夠強。

美國武器製造能力最強的時候,是在二戰期間,當時美國總共建造和改裝了155艘各型航母,最快一年能造出50艘。在1942年中途島戰役後至二戰結束,美國還建造了近30萬架飛機、8.6萬輛坦克等武器裝備。

美國生產的武器不僅足夠供應美軍使用,還能大量支援給盟軍抗戰,美國軍工企業的製造能力,由此可見一斑。

但數十年過去,如今美國的軍工製造能力,卻早已沒有了昔日的輝煌。美國海軍艦隊司令部司令考德爾說,美國已「無法以足夠快的速度交付飛彈和各類型武器來滿足武器庫」。

在美國獨霸全球的海軍方面,《防務新聞》提到,一般美國海軍每年會採購2艘潛艇,但現在工廠每年只能按期交付1.2艘。相比之下,中國一年交付的艦艇達數十艘,噸位數接近20萬噸,造船能力已遠超美國。

美國雖然有11艘航母、72艘核潛艇,以及數百艘大小戰艦,這些艦艇在性能上完全可以壓制對手。

但這些裝備大多都是上世紀的產物,未來一二十年裡將陸續退役。一旦美國的艦艇進入大規模退役期,再加上造艦速度跟不上,美國海軍的實力就必然會逐步走向衰落。

那麼,為什麼美國的武器製造能力,會衰落到今天這個樣子,以至於連烏克蘭的需求都難以滿足呢?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相比二戰時期,現今的軍事裝備更加複雜。當年福特公司1小時可以生產1架B-24解放者轟炸機,而現在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產的F-35隱形戰鬥機,由來自1700家供應商的30多萬個零件組成。牽涉到的公司和利益集團太多,效率自然會大大降低。

二,美國製造產業包括軍工產業的衰落。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美國製造業消失了超過1/3的工作崗位,國防部門的崗位也減少了1/3。

在海軍方面,從2000年至今美國造船業流失了超2萬名技術工人,大量的10萬噸級船塢都被迫廢棄了。目前美國僅剩下的4個軍工造船廠,只能勉強維修和保養現有艦隊,而根本無力在戰爭期間及時修復受損艦船。

另外,美國的商業船廠在全球同樣毫無存在感,其造船能力和市場占有率已經大幅萎縮,也支撐不起美國海軍的大規模造艦計劃了。

三,擴大產能,需要增加大量的軍費開支。不說航母、核潛艇動輒數十億上百億美元的造價,就是普通的一枚「標槍」反坦克飛彈或「毒刺」防空飛彈,造價也達到了數十萬美元一枚,這些武器成本加在一起也是天文數字。

而美國的8000多億軍費看起來很多,其實分攤到各個領域也是捉襟見肘的。而且,如果美國繼續提高軍費開支,就只能大量增發國債,如此還會引發更嚴重的通貨膨脹甚至經濟金融危機。

中國的制勝之道

更重要的一點,中國用美國1/4的軍費就實現了軍事力量的爆發式增長,讓美國感受到了巨大壓力。一旦中國經濟再上一個台階,軍費再提升2倍甚至更多,那麼中國軍力反超美國也是指日可待。

相比之下,美國的軍費已沒有多大的增長空間了。美國軍費總量相當於全球的40%,占該國GDP比例高達3.5%左右,而中國軍費只占GDP的不到1.5%。

所以,中國的軍費增長空間要遠大於美國,中國武器裝備的質量和規模的增長速度,也必然會超過美國。

所以美國對中國開戰,既無力對中國採用「火海戰術」,也難以與中國打消耗戰。現在美國與俄羅斯打消耗戰都有些吃力,更何況是世界工業製造中心的中國?

不過,值得警惕的是,雖然中國的軍工製造能力和相關技術已經對美國形成了一定的優勢,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的大多數武器特別是近些年服役的先進裝備,還未經過實戰的檢驗,甚至日常訓練也非常有限。這會為將來可能爆發的戰爭,帶來一定的不確定性。

在這方面,一直在發動或參與戰爭的美軍反而存在一定優勢。美軍的訓練頻次和實戰經驗都更加豐富,所以在與解放軍作戰中,美軍的優勢在於速戰,也就是在解放軍還沒完全適應戰爭或裝備的情況下,快速取得勝利。

而解放軍的優勢則在於慢戰,戰爭打得越久,解放軍的優勢才會體現出來,包括軍工製造、後勤補給等方面的優勢。

所以解放軍的制勝之道,是要將美軍拖入持久消耗戰。與俄羅斯恰恰相反,中國與美國打持久消耗戰,勝算反而會更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