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族的「血液殺手」!老人出現這四個症狀快到血液科

南方都市報 發佈 2024-03-14T08:10:35.877070+00:00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進展,常見於老年人的腫瘤疾病發病率正逐年攀升,多發性骨髓瘤便是其中之一。它是血液系統第二大常見的惡性腫瘤,多發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堪稱銀髮族的「血液殺手」。每年三月是國際多發性骨髓瘤關愛月。患者如何做到疾病的早期診斷?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進展,常見於老年人的腫瘤疾病發病率正逐年攀升,多發性骨髓瘤便是其中之一。它是血液系統第二大常見的惡性腫瘤,多發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堪稱銀髮族的「血液殺手」。

每年三月是國際多發性骨髓瘤關愛月。患者如何做到疾病的早期診斷?目前有何創新性治療方案,可以做到個性化精準治療?為此南都記者採訪了廣州多位血液科醫生。

臨床表現複雜漏診率高

多學科會診幫助早期診斷

多發性骨髓瘤,這是一種由漿細胞增殖「失控」所導致的惡性疾病。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環境因素的改變及檢測能力的增強,讓多發性骨髓瘤在我國越發常見。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血液腫瘤科夏忠軍教授介紹,在臨床上,醫生習慣將它的核心症狀稱為「CRAB(螃蟹)」四大表現。C代表高鈣血症、R代表腎功能損傷、A是貧血、B是骨病。

需要警惕的是,多發性骨髓瘤臨床表現複雜,且早期症狀容易與一些老年常見病混淆,因此患者很難想到這是血液系統疾病引起,而輾轉在骨科、風濕免疫科或腎內科求診,導致大部分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初診時誤診、漏診率偏高。

這樣一來,患者如何做到疾病的早期診斷?

廣東省人民醫院血液內科鍾立業教授,在2015年回國後,借鑑美國導師的經驗,在醫院組織了一個包括骨科、腎科、心臟等13個學科在內的小範圍MDT(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多學科會診)。

「MDT是診斷、治療多發性骨髓瘤最合理的模式。」鍾立業發現,通過這一模式,可以在複雜疾病患者首診的時候,把患者轉接至對應科室。這對於改善多發性骨髓初診的誤診、漏診情況及併發症的治療具有非常大的推動性作用。

治療方案越早介入,效果越好

很多患者認為「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創新治療方案應該後期再使用。這種說法是否合理?對此,夏忠軍教授希望患者能儘早使用適合自己的藥物。

「初診及首次復發是治療中最重要的兩個黃金階段。只有早期治療緩解程度越深,之後的生存及平台期才會更長,後續復發的間隔時間也會更長,也能為後續的二三線治療爭取更多機會。」

患者年齡也與治療效果高度相關,年齡越大,患者的耐受性越差,愈後也相對不良。

「由於年齡和併發症等種種因素,很多老年患者無法耐受足夠劑量的化療,而對於這類不適合自體幹細胞移植的新診斷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尤其是老年虛弱患者來說,達雷妥尤單抗是一種相對友善、獲益性高的創新藥物,能有效幫助患者實現深層和持久緩解。」夏忠軍教授說。

讓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血液科魏永強教授感到欣慰的是,隨著國家醫保覆蓋範圍的持續擴大、藥物可及性不斷提升,可供患者選擇的創新治療方案也越來越豐富。

「現在在治療多發性骨髓瘤方面,有了達雷妥尤單抗這類免疫創新藥,能夠有效緩解病情、控制疾病復發,尤其是在進入醫保之後,患者的支付率大概只占10~20%左右,已經能夠給大部分患者帶去長期的生存希望。」魏永強教授說。

據了解,達雷妥尤單抗已獲批用於單藥治療復發和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成年患者。2021年12月,該藥作為抗癌新藥正式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並於2022年1月正式落地執行。

隨著免疫治療的普及

平均生存期延長兩年

儘管它是一個容易被誤診,且發生率比較高的常見腫瘤,對於多發性骨髓瘤診療的未來,上述專家均持樂觀態度。

「達雷妥尤單抗的出現開啟了多發性骨髓瘤免疫治療的新時代,免疫治療在多發性骨髓瘤治療領域起到非常重要,甚至是決定性作用。」夏忠軍教授表示。

隨著免疫治療的普及,我國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方案日益完善,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得以有效延長。魏永強教授提到,生存期從過去平均3-5年,到現在平均5-7年,甚至有的患者能達到10年以上。相信未來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患者能夠達到這個療效,並逐步邁向「臨床治癒」的治療目標。

「要想推動多發性骨髓瘤這一惡性腫瘤向『慢病化管理』邁進,有賴於醫患雙方的共同努力。」鍾立業教授呼籲社會公眾提升對於疾病的科學認知,當發現自己出現了「螃蟹」症狀時,一定要及早就醫。只要規範合理就診、堅持用藥、定期複查和評估,執行類似慢病的長期管理,相信一定能夠實現疾病的深度緩解,獲得更有生活質量的長期生存。

采寫:南都記者 楊麗雲 曾文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