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鄉處處是歌堂

文旅中國頭條號 發佈 2024-03-14T08:53:24.357019+00:00

村民唱起侗族大歌,迎接遠方客人。 龔普康 攝「歌聲起,茶花開,歡迎你到燕茶來……」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燕茶村的茶園裡,村民們伴著侗族大歌採茶忙。曾經是三江侗族自治縣深度貧困村的燕茶村,地處深山,交通不便。

「歌聲起,茶花開,歡迎你到燕茶來……」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燕茶村的茶園裡,村民們伴著侗族大歌採茶忙。

曾經是三江侗族自治縣深度貧困村的燕茶村,地處深山,交通不便。2019年,三江侗族自治縣文化館的吳純娟來到燕茶村推動扶貧工作。雖然燕茶村是個侗族村寨,但吳純娟卻發現在都柳江畔流傳了上千年的侗族大歌,村里幾乎無人會唱。「何不利用業務時間教村民唱侗族大歌,以此為抓手推動扶貧工作呢?」懷揣著這樣的想法,吳純娟開始了在燕茶村傳歌授歌的日子。

日復一日,侗族大歌在燕茶村漸漸響起,村部會議室、村裡的戲台、山上的千畝茶園……唱大歌的身影越來越多,村里還成立了專門的大歌文藝隊——「燕之聲」。

如今,「燕之聲」文藝隊已經是三江小有名氣的歌隊,各種演出邀約不斷,連續登上了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心連心」、廣西「壯族三月三」的舞台。而這樣的故事,在三江縣的土地上時時上演著。

在侗鄉,人們常說:「侗人文化三樣寶——鼓樓、大歌和花橋。」侗族人視歌為寶,有著「飯養身、歌養心」之說。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是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民間合唱形式,被譽為「天籟之音」,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開放式辦學,定製化服務

自2016年8月起,由柳州市群眾藝術館主辦、三江侗族自治縣文化館承辦的侗族大歌免費培訓班在三江侗族地區逐漸推廣。通過「市館—縣館」整合資源,持續6年不間斷地對縣鄉村開展全覆蓋的侗族大歌全民藝術普及,讓侗族群眾得學、能唱侗族大歌,讓普通市民能了解、欣賞侗族文化,也讓侗族大歌實現從「高門檻」到「零門檻」,從無人能唱到遍地開花。如今,廣場上、鼓樓中、月光下,侗鄉處處皆是歌堂。

「我們的培訓班面向所有群眾,參訓的學員有村寨居民,也有在校師生、機關企事業單位職工和離退休人員。」三江侗族自治縣文化館館長石妮妮說,經過多年的培育,侗族大歌免費培訓成為當地特色鮮明的全民藝術普及和品牌,也是當地推進民族團結融合的有力抓手。截至目前,侗族大歌免費培訓班共開設了線下線上培訓課程100餘期,直接或間接惠及群眾40多萬人次。

為拓展培訓的廣度,培訓班打破傳統課堂的「圍欄」,採用接地氣的「訂單式」培訓。從上課地點到課程內容皆由群眾「點單」,實現最大化的「開放式」辦學和「定製化」服務。既有以文化館、傳習所為陣地的社會公開報名學習,又有面向文藝隊、社區、校園、機關和鄉村團體的預約上門服務;既設置了面向普通群眾的結合普及與展示的基礎性培訓,又設置了有針對性的提高教學。同時根據不同群體的學習條件和需求開設不同教學時長、不同教學內容和不同教學方式的培訓課程,真正把侗族大歌免費培訓辦成群眾想學、愛學、要學的培訓班。

線上「雲」課堂,線下傳幫帶

2020年5月,因疫情防控,侗族大歌免費培訓班主動延伸至線上,開啟了首期線上培訓直播。報名通道開啟的第一天,50個名額一搶而空。「『雲』課堂不受時空限制,既為侗族大歌愛好者提供便利的學習與交流平台,也是我們文化服務效能的一次提檔升級。」柳州市群眾藝術館館長林園告訴記者,目前,侗族大歌免費線上直播課程已經開辦12期,並錄製了侗族大歌傳統曲目線上慕課10期,學員數量快速增長。

吳春月是「侗族大歌」的自治區級傳承人,也是侗族大歌免費培訓班的明星老師。和她一樣,一批年輕有活力、有思想、有能力的新生代傳承人以傳歌為使命,陸續投入到免費培訓中,為侗族大歌普及奠定了師資基礎。在他們的帶動下,部分學員在掌握了侗族大歌的基本唱法和表達方式後,積極回到單位、村屯傳唱,組建大歌隊,成為侗族大歌傳承保護的骨幹力量。通過這種傳幫帶的方式,在三江縣形成了年長者教歌、年輕者唱歌、年幼者學歌的薪火相傳良好氛圍。目前,三江共有縣級以上侗族大歌非遺傳承人19人(其中國家級2人),擁有侗族大歌文藝隊100多個,傳承區域輻射全縣10個鄉鎮,共培養傳承隊伍5000多人,每年展示侗族大歌2500餘場,成為三江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侗族大歌不僅豐富著侗鄉群眾的文化生活,更為三江文化旅遊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在培訓中組建成長起來的多支侗族大歌隊,紛紛走進景區、特色旅遊村寨進行民族文化展示、展演,唱歌漸漸從一門愛好發展成致富的技能。每年舉辦的侗族大歌節和侗族大歌比賽吸引了周邊群眾前來觀摩、感受,以侗族文化為內容的大型演出《坐妹》《侗聽三江》《侗戀程陽》等成為吸引遊客的文旅品牌。在歌聲中,侗鄉人民收穫著喜悅、自信和滿足,實現了好日子天天在歌里過的夢想。

作者:郭凱倩

責編:李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