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臣教授為武術學院碩博研究生親授專題課

孟雲飛—書劍慰平生 發佈 2024-03-14T13:06:51.572095+00:00

3月4日—5日,河南大學武術學院中國少林文化研究院院長張國臣教授為武術學院碩博研究生作「體育科學研究導論2023系列課程」,講授「學術論文寫作及《少林八段錦哲學理念淵源特點》」等內容。



大學即大學問家之學,治學要拜名師掌握方法。3月4日—5日,河南大學武術學院中國少林文化研究院院長張國臣教授為武術學院碩博研究生作「體育科學研究導論2023系列課程」,講授「學術論文寫作及《少林八段錦哲學理念淵源特點》」等內容。他以親身經歷和感受,與中外40多名博士生、碩士生互動交流,並邀請前來聽課的嵩山《少林八段錦》第十代傳人焦宏敏拳師現場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受到師生的熱烈歡迎。


4日上午,張國臣教授作《學術論文的選題語言及「五步寫作訣竅」》主題課,吸引了文學院及其他學院的同學前來旁聽。他引經據典,語言形象生動,積極和學生互動,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贏得陣陣掌聲。

實踐是成長的階梯,經歷是人生的財富。張國臣,1956年3月生,登封市宣化鎮人。現任河南大學武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少林文化研究院院長。多年來,張教授開拓創新,筆耕不輟,曾先後任《河南大學學報》編輯部主任、鄭州晚報社社長、鄭州市委辦公廳主任、河南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省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省檢察院常務副檢察長、省檢察官文聯主席,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委員、內務司法委員會主任等職。出版《嵩山的流泉》叢書等20多部,撰寫10集《嵩山》文學腳本,央視拍攝連播;開創「中國少林文化學「,作品獲首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學術著作優秀獎」;出版《中國檢察文化發展暨管理模式研究》等法學著作四部,連獲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11年亞洲財富論壇第四屆(中國)年會授予其「亞洲影響力人物」殊榮。


張國臣教授首先強調科學理論來源於實踐,他在實踐中學習寫作、教授寫作課、研究寫作理論,將幾十年的寫作經驗和心得體會無私地教給同學們:

第一,什麼是學術論文?他從學術論文的概念、種類和特點出發,對什麼是學術論文進行了全面的介紹。

第二,為什麼要撰寫學術論文?他指出,學術論文具有促進人類文明發展需要的社會意義、加快人類文明發展需要的歷史意義,以及推進理論研究和科學文化發展需要的現實意義。

第三,學術論文如何選擇課題?他認為,選題關係著論文寫作的成敗。他結合自己碩士博士論文的選題,提出論文選題的三個要求:聯繫學習工作生活實際、實事求是量力而行、客觀上要有科學價值。他列舉自己在省委機關多年的文秘實踐事例,證明了選題的可行性和創新性的重要性。


第四,學術論文寫作的語言特點是什麼?他強調,論文的語言需要以內容的科學性、概念的準確性、判斷的嚴密性、推理的邏輯性以及用詞的規範性為主要特徵。

第五,學術論文寫作的「五步法秘訣」有哪些?他將創建大樓的過程巧妙地融入到起草文稿的「五步法秘訣」中:一是廣泛調研學習,收集「磚瓦材料」;二是認真研究提煉材料,創新「大樓亮點」;三是列出論文三級提綱,勾畫「四梁八柱」;四是靜心撰寫初稿,務求「窗明几淨」;五是集體朗誦修改,實現「樓高堅美」。


理論創新指導實踐創新,做學問由淺入深方見真諦。當日下午,張國臣教授講授《由技入道:當代中國武術傳承與發展的新思路》學術專題課,進一步和師生分享治學經驗,滿懷激情、具體生動地講述了科學治學、創新發展等四個方面的新思路。

張教授認為,幸福和奮鬥成正比,碩果和血汗成正比。行百里者半九十,科學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新時代治學必須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第一,學識是治學之基。學識即學問和知識,是學術上的知識和修養。學識影響眼界,眼界決定格局,而格局影響人的一生。

第二,膽識是治學之力。膽識,即膽量和見識,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影響因素,是增加自信心,戰勝膽怯退縮心理的重要法寶,是經歷苦難、戰勝困難後才能培養出來的高貴品質。

第三,見識是治學之門。見識即見解、知識,指明智地、正確地作出判斷及決定的能力。見識產生於人的才智,也產生於他的天性與心地,是廣泛地接觸事物,擴大見聞和知識的結果。見識可以決定一個人的高度。見過世面的人往往讓人感到很「優秀」,彬彬有禮,從容淡定。

第四,認識是治學之法。認識是人腦反映客觀事物的特性與聯繫,並揭露事物對人的意義與作用的思維活動。同時,他強調,治學需要腳踏實地,只有不斷地積累才能厚積薄發。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高人指路。「雙一流」大學為學術創新發展提供優美的治學環境。環境可以教育人,可以改造人,可以成就人。與鳳凰齊飛,必是俊鳥;與虎狼為伴,定為惡獸。看一個人能走多遠,看他經常與誰在一起就知道了。3月5日上午,張國臣教授結合自己四十多年的文化研究成果,進一步就少林文化學科武術文化深入探討,講授《少林八段錦》的哲學理念、淵源及特點。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八段錦代表性傳承人、少林八段錦第十代傳人焦宏敏,和鄭州、登封等地的知名學者走進武術學院,與40多名中外博士生、碩士生一起旁聽,將課程推向高潮。



張國臣教授認為,中國嵩山少林武術文化緣起嵩山少林寺,是嵩山地區包括寺僧在內的廣大勞動人民創造的。



第一,《少林八段錦》之名,源於養生功法《少林達摩易筋洗髓經》。「錦」字是由「金」「帛」組成的, 以表示其精美華貴, 如絲錦那樣絢麗精美;在功法中,則形容導引術氣息如絲錦那樣連綿不斷。因它是精選《少林達摩易筋洗髓經》「十二勢」中的八段經典精華動作,如錦絲柔綿,疏通人體經絡臟腑,發功快,見效速,非常珍貴,故稱為「錦」,總稱《少林八段錦》。

第二,嵩山是和諧之聖山,體現佛、道、儒"和諧"精神。嵩山少林禪宗的哲學理論是善愛和諧,不但教育影響人們的社會生活,而且指導產生出獨特的武術形態,指導創立了奇妙的養生功夫《少林八段錦》。

第三,嵩山是中國功夫之源,善愛和諧理念指導少林武術文化的創新發展。《少林八段錦》是禪、武、醫科學融合的結晶。禪學善愛理念,指導功法形式柔和;武學拳勢鬆緊,形成八段精華動作;中醫學療法,引導意念氣息通達通過「調身」「調息」和「調心」,在生理上疏通人體經絡,保證人體氣血暢通,具有保精、養氣、存神的作用;在心理上還可改善人們的不良心理狀態;八段錦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功法口訣首句即為「閉目冥心坐,握固靜思神」,實際上就是通過入靜,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堅持理論聯繫實踐」。為了讓師生聽眾更深入地了解和感悟少林八段錦教學內容,張國臣教授當場邀請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八段錦代表性傳承人焦宏敏拳師,回答了非洲博士研究生劉汴京和國內多名研究生的提問,講述少林養生功法——八段錦的功法技術特點,禪學理念和動作柔和緩慢、圓活連貫、鬆緊結合、動靜相間的練法等,並帶領師生到室外進行實踐,使中華武術千年魁寶「少林八段錦」真正走進大學校園。


創新是中華傳統優秀民族文化不斷進步的靈魂。張國臣教授強調,「少林八段錦」源於少林達摩易筋洗髓經,其動作樸實有效,易學易練,動作獨特,開發大腦潛能,內外兼修,三年易筋,九年洗髓,天人合一,是中華傳統養生文化中的瑰寶。


張國臣教授深入淺出的講解使在場學生受益匪淺。同學們一致認為,本次「體育科學研究導論2023系列課程」,內容豐富,哲理深刻,創新教學,具體實用,十分精彩,對於文化研究、學術論文寫作和武術文化傳播都極具指導和借鑑意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