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幽州必守古北口?看地圖就一目了然

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 發佈 2024-03-14T15:21:07.995572+00:00

萬里長城有很多著名關隘,大家對長城東段的關隘可能更熟悉一些,比如山海關、居庸關、古北口等。不要覺得古北口的名字不帶「關」字就不重要,在山區地區,「口」在軍事地理上的意義不遜於「關」。

萬里長城有很多著名關隘,大家對長城東段的關隘可能更熟悉一些,比如山海關、居庸關、古北口等。不要覺得古北口的名字不帶「關」字就不重要,在山區地區,「口」在軍事地理上的意義不遜於「關」。比如著名的走西口,走的是山西與內蒙古交界的殺虎口,就位於兩山之間的「口子」,戰略地位特別重要。

古北口也一樣,位於燕山山脈的環山之間,具體位置在北京市密雲區正北端的古北口鎮附近。古北口介於首都與河北省之間,潮河北由往南流淌,經古北口南下進入著名的密雲水庫。

古北口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稱為兵家必爭之地,其中一個極重要的原因,往古北口南下不遠,就是現在的首都,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幽州。我國有一條非常明顯的地理分界線,從東北部的大興安嶺開始,往南有七老圖山、燕山山脈、太行山脈、伏牛山、武當山、大巴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五嶺,將我國大致分為西部的山區和東部的平原地區(相對而言)。
東北地區的一望無際的東北平原,但東北平原呈倒置的喇叭狀,喇叭口就在山海關,山海關以(西)南就是同樣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以及長江中下游平原。首都北京(為行文方便,以下皆稱幽州)正好卡在東北與華北的銜接部,這就意味著控制幽州,於東北可控制東北平原,於正北可控制蒙古大漠,於南可控制包括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在內的傳統意義的中原。

圖-山海關古城

從歷史角度看,幽州是中原農耕文明與漠北遊牧文明、東北漁獵文明的交匯點。無論是漠北遊牧文明或是東北漁獵文明,他們要入主中原,不控制幽州,一切都是空談。這也是為什麼契丹人建立的遼朝控制幽州後,北宋在戰略上極為被動的原因,幽州是中原的北大門,丟了還怎麼拒人於千里之外?同理,古北口是幽州的北大門,控制住古北口才可以考慮守住幽州。

幽州的建都史不是始於遼朝的南京,興於金之中都,光大於元之大都,極盛於明清之京師,而是始於春秋時的燕國。燕國的國都薊就在幽州,很自然,古北口之於薊都的意義怎麼形容都不為過。當時,薊都就是中原農耕文明與其他文明的交匯點,再加上極特殊的地理存在,其他文明要進入中原,必先爭奪古北口,取得打開幽州的鑰匙,從春秋戰國,經秦漢魏晉莫不如此。

歷史的車輪駛進了南北朝波瀾壯闊的畫卷,北齊承東魏之後,北周承西魏之後,雙雄爭雄於中原,而雙雄的北部皆與強大的突厥接壤。尤其是北齊,北齊的北部就是幽州等農耕文明發達的地區,而北周的農耕文明發達區域遠在關中附近,距離突厥較遠。為了防禦突厥南下,北齊文宣帝高洋下令在北端邊界地帶修建長城,時間是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對北齊來說,他們是萬難承受起丟掉幽州的代價,否則中原地區就將不保。

圖-俯瞰密雲水庫

不過北齊的重心始終在中心,遼東都不在他們的控制之下。到了唐朝,情勢大為不同。唐朝雖然定都長安(陝西西安),但唐朝要征服東北地區的高句麗,幽州是極重要的戰略中轉站。同時,幽州還是保衛中原農耕文明的前哨陣地,是萬不能有失的。唐朝在北齊長城的基礎上修建,而古北口在唐朝就成了保衛幽州的重鎮,唐朝在古北口設守捉使。古北口有多險?根據明末清初大地理學家顧祖禹的記載,古北口也稱虎北口,位於兩處懸崖峭壁之間,中間的道路只能容納一車前行。而口邊就是深不可測的河澗,為絕險之道。史料記載古北口由於地勢險峻,只能通行人馬,不能通車。

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割據。不說南方諸侯,北方有朱溫控制中原(河南、山東、蘇北、皖北、鄂北、陝東、晉南、冀南),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控制山西大部(晉國,後唐前身),王鎔控制今河北石家莊附近的趙國,王處直控制的義武軍,以及劉守光控制的燕國(京津、冀東、遼西等地)。劉守光的國都就在幽州,所以古北口的意義對於劉守光來說意義非凡。

晉王李存勖在志統一天下,在滅梁之前必須除掉劉守光,奪取幽州戰略要地。公元913年初,晉國大將劉光濬出兵打下了作為幽州門戶的古北口,極大震撼了劉守光,這為之後一年晉滅燕打下了基礎。晉國拿下古北口還有一層意義——有效隔斷了燕國與契丹的勾結。契丹是晉國統一天下的大敵,而劉守光為自保必然聯合契丹,古北口介於燕國與契丹之間,晉國控制古北口,於北可阻止契丹南下救燕,於燕可滅燕,一舉而得二利。

等到金朝定都幽州時,古北口之於金朝防禦蒙古的意義更加突顯。金宣宗貞祐二年(1214年),蒙古兵為了援救金朝的叛軍札達部,兵出古北口,將金中都附近的景州、檀州、順州等地打了個遍。金宣宗決定遷都於開封(金稱南京),雖然是在蒙古兵占據古北口之前,但這並不意味著金朝要放棄中都,古北口依然是保衛中都的戰略門戶。只是古北口丟掉之後,中都已無法保全,最終被蒙古占領,進一步壓縮了金朝的戰略生存空間。二十年後,金朝亡於蒙古,丟掉古北口進而丟掉中都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圖-紫禁城俯瞰

金朝之後,元明清三朝皆定都於幽州,古北口始終是幽州的戰略門戶,很多大大小小的戰役都發生在古北口,對國都也造成了大大小小的影響。尤其是對明朝來說,很簡單,明朝定都於京師,而京師出了古北口就是北元(蒙古各部)地界。

到了明朝末年,努爾哈赤在東北崛起,建立了後金,成為明朝的心腹大患。努爾哈赤傳位於皇太極,更讓明朝的邊防形勢雪上加霜。明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清崇德三年),皇太極派多爾袞、豪格等人率軍入關攻明。其中右路軍就從古北口、黑裕關等地進入中原地區,與左路軍會合於通州,然後再分兵四處進攻,甚至南下攻到了濟南。明朝大將盧象升率兵勤王,結果全軍覆沒。

更要命的還有一件事,被一些學者稱為明朝續命之將的孫承宗罷官閒居於河北高陽老家,高陽也被清兵攻破,孫承宗被殺。而清軍撤兵後還帶走了搶掠的四千多兩黃金、近百萬兩白銀,以及五十萬人口。如果明朝能守住古北口,也許就不會發生這些事情,可歷史是沒有如果的。

文:姜狼 圖:衛大將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