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焚書坑儒」到漢「獨尊儒術」,儒家地位為何發生急劇變化?

欽點歷史 發佈 2024-03-14T16:05:22.284264+00:00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一統大權,滅六國扶秦政,建立起了第一個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採納丞相李斯之建議,史書唯保留秦國的,其餘的諸子百家學說一應燒毀,知識分子自是不滿,秦始皇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強制冠以「妖言惑眾」之罪名,活活埋了460多人。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一統大權,滅六國扶秦政,建立起了第一個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

飽嘗戰爭苦果的各國民眾以為盼來了盛世,可對於讀書人而言,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等到的竟然會是一場對知識的大屠殺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採納丞相李斯之建議,史書唯保留秦國的,其餘的諸子百家學說一應燒毀,知識分子自是不滿,秦始皇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強制冠以「妖言惑眾」之罪名,活活埋了460多人。

蠻橫讓法家思想一統秦朝天下,可等到了漢朝,儒家思想又死灰復燃,重新蓬勃了起來。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秦之法家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國家多,事情也多,迸發的思想火花也達到了頂峰。

孔子、老子、墨子的思想很快形成了自己的體系,至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繁榮已經在文學界頗具規模。

只不過,這並不是秦國想要的。

對於胃口極大的嬴政而言,他需要的不是國家的統一,可是上至士兵下至思想全部的整合,所謂的百家爭鳴根本無法襯托其專制統治霸主的威風。

由此可看,思想整頓是迫不及待。

更何況,秦始皇的背後還有一個心機頗深的「諸葛」,他便是丞相李斯

李斯相當了解秦始皇對權利的那股嚮往勁,在一次的辯論中,直接嚴厲指出「儒生不師今而學古,如不加以禁止,未來必定會影響政局的穩定,有損皇帝的權威」。

這般強言直接將儒學推向不義之地,不過秦始皇卻聽了進去,腦子裡已然開始琢磨在爭鳴的百家思想中應該定下哪一個作為自己統治全國的核心思想。

很快,秦始皇將思想鎖定了法家之上。

「官不私親,法不遺愛,富國強兵…」條條框框的追求一擺出來,秦始皇就覺得自己的靈魂產生了碰撞,因為他就是靠貫徹法家思想才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因為秦國在七雄之中,本就是後起的諸侯國。

前期它一直是默默無聞,直到周平王東遷,秦國當時的主君才因為忠心護主有功被封為諸侯,後來爭氣的秦繆公曆經三十年的征戰開拓,才讓秦國從墊後趕超為佼佼者,成為了強國之一。

秦孝公上任之後,法家代表人衛鞅又成為其幕僚,在秦國大試變法之策,通過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論功行賞一系列的舉措,直接讓秦國實現了道不拾遺、山無盜賊的自給自足。

越來越富裕的秦國成了秦始皇一統天下的底氣,因此一開始他的心中對法家思想就是偏愛的。

厭儒推法是秦始皇的必行之路,只是其的做法太過可憎。

當其公開宣布將法家思想作為正統思想的時候,儒家學派的代表自然是不同意的,若是一個明智的君王,自當是順民意之後三思而後行,可是秦始皇和李斯一對眼,極端的惡劣做法卻在瞬間成了板上釘釘。

嘗試黃老思想

因為焚書坑儒開始了。

人至少要先活著才能說思想,秦始皇這麼一折騰,殘酷鎮壓下的儒家思想開始消減了生息。

法家思想一統天下之後的秦始皇不可謂說是不得意,可其殊不知,這只是秦滅亡的開始。

其奉行「緊法嚴刑天下振」,認為只有這樣才會「始皇帝傳之無窮」,為了這一夢想,秦朝官吏們根據法家思想制定了一系列細密又嚴苛的法律,並在全國範圍內要求一切按法律辦事。

所有人都忽視了鬆弛有度這四個字。

因為太過嚴苛,秦朝出現了空前嚴峻的社會矛盾,費盡心思好不容易成為了領導者,可強大的秦王朝僅僅是風光了十四年就走向了滅亡。

在這場潦草的落幕之中,法家思想絕對是難辭其咎。

後起的漢朝決定以此為鑑,思想上自然不會再定用法家,而儒家因為被打壓的太嚴重,一時之間完全恢復也不可能,幾番糾結之後,漢初還是選擇了黃老道思想。

事實證明,這樣的選擇是正確的。

戰火將熄的漢初,擺在統治階級面前最為迫切的任務就是發展生產,穩定統治,輕徭賦是必行,而與其最為溫和的思想便是崇尚「無力」的黃老家思想。

就這樣,「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竇太后又好黃老之術」,「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其術」成為了漢初時期的時代主流,不過黃老道註定是思想的過度,而絕無可能成為漢朝真正的主治思想。

因為黃老道思想只適合修養生息,可到了漢景帝時期,漢朝的社會經濟已然恢復繁榮,儼然一副盛世模樣。

這是好的層面,與其共存的還有社會政治和人文思想上的諸多矛盾

就說漢景帝時期,土地兼併的情況可謂是相當之嚴重,「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便是對這一段時期最好的形容。

除此之外,還有蓬勃發展的王國勢力,其中最為典型的便是吳楚七國叛亂。

國家亂成這樣,漢朝的統治者自然不會無動於衷,已經被董仲舒改造過的儒家思想很快進入漢武帝的視野。

一句「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讓董仲舒在君王的面前留下了好名聲,而言語間的鏗鏘有力直接強調了儒家學說對統一思想及強化專制統治方面無可比擬的優勢。

於是,漢武帝開始了便開始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但值得一提的是,漢武帝的罷黜百家並非是像嬴政般的一棍子打死,而是以儒家官學取代漢初放任私學的文教政策,讓儒學成為仕途晉升的主要途徑

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儒家學說統一人們的思想,避免私學害政情況的發生,以和平的方式維護中央集權和大一統局面。

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的時間可達兩千多年,可這樣真的好麼?

其實也不盡然。

無論是焚書坑儒還是獨尊儒術,站在專制統治者的立場來看,他們的存在就是為了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它們二者都是不利於思想文化發展的。

唯一的區別可能就是秦始皇將勞動群眾的注意力放在了調控農業生產方面,以期保證社會生產的順利進行,而漢朝的中心則是把知識分子的注意力調控到了讀經訓詁方面。

可不管怎麼時候,無論是儒家還是法家,無論是強調德治還是法治,統治階級都是站在封建統治的角度來談「德」與「法」。

漢武帝不過是做了儒學界的好人,但他此般所為的本質就是利用儒家學說鞏固自己的統治,這與秦始皇推崇法家的目的是一樣的。

除了這些,二者的歷史觀也是相同的,全部都是上智下愚

並且在人學立場這一方面,漢武帝與嬴政也是一致的站在封建統治階級的立場,開啟上帝視角,而忽視了最應受到重視的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

雖然漢朝口口聲聲說要施行所謂的「仁政」,但縱觀其真實的所為,官民之間還是存在難以橫亘的貧富差距,而所有統治者的心裡也認同這正是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所在。

至於二者的區別,其實也是相當之好說。

「焚書坑儒」的法家思想主張依法治國,其不認同儒學,卻也不否定德行的作用,與法家相比,儒家最大的閃光點其實就是推崇德治。

還有略顯恐怖的一點,從焚書坑儒到獨尊儒術,很多學者認為這是思想的一大進步,可在推動科學技術發展這一層面而言,其反而是從崇尚到了扼殺,一定程度上阻撓了對自然科學發展的推動作用。

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明清時期的一些學者才會對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思想予以批判,等到了近代新文化運動時期,徹底動搖其統治地位,這才讓這一霸道的思想退出中國的主流思想舞台。

從焚書坑儒到獨尊儒術,這些都只是中國古代統治思想的變化,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每一次的改變都在烘托著時代在不斷進步的事實

沒有任何一種思想是完全沒有問題存在的,或許百花各自盛開,也是一個很好的結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