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一戰時期的澳大利亞帝國軍

古木的茶 發佈 2024-03-14T20:53:50.518000+00:00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澳大利亞的國家安全形勢也隨之發生變化。在英國殖民當局的支持下,澳軍積極參與一戰,並成為第一個參戰的澳大利亞軍團。

文|木易

編輯|古木的茶

簡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澳大利亞的國家安全形勢也隨之發生變化。在英國殖民當局的支持下,澳軍積極參與一戰,並成為第一個參戰的澳大利亞軍團。在帝國軍的推動下,澳軍與其他協約國軍隊一道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正面戰場。

一戰時期澳軍所展現出的英勇無畏、英勇善戰,使其成為二戰中英軍在東南亞戰場上的重要盟友和戰略支援部隊,為戰勝德軍立下了赫赫戰功。

本文主要對澳軍在一戰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進行分析。

一、帝國軍的組建

一戰爆發後,澳大利亞政府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安全形勢,需要組建一支專門用於防禦德國入侵的軍隊。早在1910年,澳大利亞政府就制定了「一支快速反應部隊」的計劃。

1914年,帝國軍以「澳洲獨立戰爭」為基礎組建了新的軍隊。澳軍由陸軍和海軍組成,共有9500名士兵,其中陸軍約8700名、海軍約1500名,這些士兵都來自澳大利亞本土。

此外,帝國軍還擁有3個皇家炮兵連、6個皇家騎兵連以及數個炮兵營和炮兵團。在澳軍中,皇家海軍艦艇數量最多,達到了24艘。

澳軍中還存在一些非皇家海軍艦船,如美國巡洋艦「卡迪斯福爾德」號和德國「萊茵河」號等。

帝國軍的組建旨在以最快速度組建起一支最具戰鬥力的軍隊。澳軍將英國的訓練方法和戰爭經驗結合起來,以適應一戰特殊環境下的作戰需求。

同時,澳軍還接受了大量來自德國的軍事訓練。在德國軍事顧問的幫助下,澳軍迅速成長為一支訓練有素的部隊。

澳軍中有大量經驗豐富、技能精湛的軍官,他們都曾在德國接受過軍事訓練,能夠勝任各類工作,其中不少人還曾參加過一戰。

這些軍官曾在多個戰鬥單位擔任指揮官,如在德國的巴伐利亞和奧格斯堡擔任過指揮崗位的軍官、在阿爾及利亞擔任過部隊指揮官等。

此外,澳軍還擁有大量優秀的士兵。據統計,澳軍有超過一半的士兵來自澳大利亞本土,其中約70%的士兵來自塔斯馬尼亞州。

這說明他們具有較高的素質和職業素養,是一支能夠完成大規模作戰任務的優秀部隊。

二、澳洲境內的澳大利亞軍隊

自19世紀末起,澳大利亞已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據統計,1901—1910年間,澳大利亞人口增長了近一倍。

隨著澳大利亞人口的不斷增長,澳大利亞政府的壓力也在不斷增加,對其國內資源的需求也隨之增加。

由於澳軍長期在海外作戰,使其後勤補給十分困難,且澳洲的經濟水平較低。因此,澳軍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國內市場,並逐漸建立起一支專門用於海外作戰的部隊。

1914年3月15日,澳大利亞陸軍部批准了組建澳大利亞帝國軍的計劃。3月20日,澳大利亞帝國軍正式組建。當時,澳大利亞帝國軍的總司令是理察·戈登將軍(Richard Gordon)。

在戈登將軍的帶領下,澳軍首先集中力量,對其軍隊進行改革,以適應新的戰爭需求。從1914年起至1918年這段時間裡,澳軍先後進行了軍事訓練、軍官培訓、後勤保障、武器裝備以及戰鬥序列等方面的改革。

在這一時期,澳軍在實戰中所表現出的作戰素養得到了極大提升。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澳大利亞帝國軍已經發展成為一支實力強大的軍事力量。截至1914年8月30日,澳洲帝國軍共有陸軍49000人,海軍1500人、工兵3000人。

帝國軍以陸軍為主、海軍為輔,有陸軍6600人、海軍1400人、工兵、通訊兵等各類軍事人員約35000人。在澳大利亞本土建立了一支帝國軍,以應對其在海外作戰的需要。

三、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澳大利亞海軍

早在20世紀初,澳大利亞就已經建立了一支規模龐大的海軍,它的前身是皇家海軍的駐澳軍艦,由英國皇家海軍的艦船組成。

1885年,澳軍接管了英國皇家海軍在澳大利亞的駐軍,並開始著手建立自己的海軍。1889年,英國皇家海軍與澳大利亞政府簽署了為期三年的駐軍條約。

從那以後,澳軍開始擁有自己的一支軍事力量——澳軍巡洋艦隊(Australian Marine Corps)。

1917年3月1日,澳軍正式從英國海軍手中接管了其駐澳艦隊,這支艦隊從英國本土出發,跨越大西洋前往澳大利亞執行任務。

澳軍駐澳艦隊由兩個巡洋艦中隊和一個驅逐艦中隊組成。下面我們將對這支艦隊在一戰中的表現進行簡單闡述。

在1916年5月到11月的「維京群島」海戰中,澳軍的巡洋艦隊表現搶眼,在這場海戰中,澳軍以自身損失7艘軍艦的代價擊沉了英軍的5艘軍艦(包括巡洋艦2艘),自身損失僅為1艘。

澳軍巡洋艦隊不僅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使用最頻繁的一支海軍部隊,而且也是最為活躍的一支艦隊。

1918年12月,澳軍巡洋艦隊在印度洋附近完成了對英屬東印度群島的巡邏任務。在這次任務中,巡洋艦隊不僅摧毀了10艘敵船,而且自身還損失了5艘軍艦。

雖然澳軍巡洋艦隊沒有直接參戰,但他們出色的表現已經在英國民眾和殖民地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四、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澳軍與遠東政策

澳大利亞是一戰期間遠東地區唯一一個被授權派兵參戰的國家,這對於澳大利亞的戰略地位有著重要影響。

澳大利亞與遠東地區的關係非常密切,在澳軍加入協約國之前,遠東地區就是澳大利亞重要的軍事力量。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遠東地區更是成為澳軍與其他協約國軍隊爭奪的焦點。澳軍在遠東地區的作戰行動也受到了遠東局勢的影響。遠東地區的局勢變化影響著澳軍在該地區的作戰行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日本在遠東地區不斷擴張其勢力範圍,以增強其軍事實力。1914年6月,日本派出軍隊入侵中國東北,隨後又聯合德國向中東地區發動戰爭。

日本對中國東北的入侵嚴重威脅了英、法等國在遠東地區的利益,因此澳軍不得不作出相應調整。1914年8月,英、法等國將在遠東地區的海軍力量撤出,以避免和日本發生衝突。

澳軍不得不加強與中國、新加坡等地的聯繫,這也間接促進了其在遠東地區的作戰行動。

一戰爆發後,國際局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日本、德國等國家相繼加入協約國陣營。

為了打擊英國和法國在遠東地區的勢力,1914年8月日本海軍大臣杉山元提出「北進」政策,企圖以武力控制整個遠東地區。隨後,日本又提出了「南進」政策,在南、北兩線對英國和法國展開作戰。

五、澳軍的內部分裂及原因分析

由於澳軍在戰爭中的突出表現,澳大利亞也成為第一個獲得「帝國」稱號的國家。隨著戰爭結束,澳軍逐漸撤出戰場,澳軍的作用也隨之下降。

1918年10月,隨著戰場上對澳大利亞要求的減少,以及國際局勢的變化,澳軍開始向海外轉移。在這個過程中,由於一戰期間澳軍在海外所面臨的特殊環境,澳軍出現了內部分裂。

1918年11月29日,澳大利亞帝國陸軍軍官工會宣布解散。而在此後的幾個月里,部分官兵為爭取獲得「帝國」稱號而舉行遊行示威。這導致了澳軍內部的分裂。

在澳軍內部的分裂中,澳大利亞帝國陸軍軍官工會是最重要的一環。1918年11月,帝國陸軍軍官工會宣布解散,而在此之前,部分士兵便開始為爭取「帝國」稱號進行遊行示威。

他們的訴求包括:反對帝國軍事制度、呼籲停止徵兵、反對種族歧視、要求停止種族隔離等。

這些訴求對於當時澳軍來說,無疑是一場大災難。在這些士兵們看來,如果無法獲得「帝國」稱號,那麼他們就無法在澳洲繼續戰鬥下去。而且他們也認識到:如果不接受「帝國」稱號,那麼澳軍在戰場上將無法發揮作用。

面對士兵們的訴求,帝國陸軍決定召開會議來討論是否接受「帝國」稱號。

11月26日至12月3日,澳軍召開會議討論是否接受「帝國」稱號。會議後確定了接受「帝國」稱號的條件:停止對士兵們進行徵兵、廢除一戰時期建立的有關種族隔離制度、取消禁止種族通婚等措施、不再保留一戰時期所設立的海軍及空軍基地。

最終澳大利亞帝國陸軍同意了「帝國」稱號。

六、作者觀點

澳軍在一戰中的出色表現,極大地鼓舞了澳大利亞民眾的愛國熱情,堅定了他們對帝國政府的支持。

同時,在澳軍和協約國軍隊共同抗擊德國法西斯侵略的過程中,澳軍也在戰爭中逐漸成長為一支現代化的新型作戰力量,對戰爭勝負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在澳軍的歷史上,曾有許多傑出將領,如蒙巴頓、麥克唐納等,但真正被世人記住並認可的並不多。

澳軍之所以能夠獲得廣泛的認可,與他們英勇無畏、英勇善戰、敢於犧牲和不怕犧牲的精神是分不開的。

正如當時一位英國議員所言:「即使是在帝國戰爭中被俘虜的士兵中也有許多人表現出了異常勇敢、智慧和無畏。」

他們給自己樹立了榜樣,同時也激勵著其他士兵和婦女們為祖國而戰。」

正因為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澳軍就被授予「澳大利亞軍團榮譽勳章」,成為第一個被授予該勳章的部隊。

參考文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