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青回鄉祭拜母親,欲行跪拜禮遭妻子制止,邵華為何這麼做?

縱觀歷史2020 發佈 2024-03-14T22:45:11.221941+00:00

毛主席和楊開慧共育有3子,長子毛岸英,次子毛岸青,三子毛岸龍早逝。1930年,楊開慧不幸被捕,面對敵人的勸降,她寧死不屈,於同年11月14日英勇就義,年僅29歲。

身為偉大領袖毛主席和烈士楊開慧的兒子,毛岸青的一生可謂無比坎坷,經歷了不少苦難。毛主席和楊開慧共育有3子,長子毛岸英,次子毛岸青,三子毛岸龍早逝。

1930年,楊開慧不幸被捕,面對敵人的勸降,她寧死不屈,於同年11月14日英勇就義,年僅29歲。楊開慧犧牲時,毛岸青年僅7歲,他永遠失去了母親。

1962年,毛岸青和邵華結婚的第二年,夫妻二人踏上了母親楊開慧的故鄉湖南板倉。此行,毛岸青的主要目的是帶著新婚妻子邵華祭拜母親。

那天,毛岸青夫婦來到楊開慧的墳墓前,毛岸青輕輕撫摸墓碑,眼裡飽含淚水,深情地喊出:姆媽,姆媽,岸青帶著邵華看您來了,好想你呀。

情到深處,毛岸青欲像往常那樣,在母親的墳墓前行跪拜禮,以表思念之情。就在毛岸青行跪拜禮的那一瞬間,邵華拉住了毛岸青的身體,看著丈夫,搖了搖頭,什麼也沒說。

就這樣,邵華阻止了丈夫向母親楊開慧行跪拜禮,毛岸青對此並沒有生氣,對著妻子點點頭,看似秒懂邵華的意思。

一般來說,兒子在墳前向母親行跪拜禮是很常見的,這是一種傳統的祭祀方式,邵華為何阻止毛岸青這麼做呢?其中必有深意。

祭拜母親楊開慧

毛岸青童年吃了不少苦,7歲失去母親,和哥哥毛岸英,弟弟毛岸龍流落街頭,過著悽慘生活。

1933年初,上海黨中央機關遷到瑞金,毛岸青失去了一切經濟來源,被迫當起報童,沿街賣報,卻遭到外國巡捕毆打,未能及時醫治,留下了後遺症。

期間,毛主席在井岡山鬧革命,與楊開慧和三個孩子的聯繫是中斷的,直到1936年,毛岸青等人在蘇聯後,寫信給父親毛主席,表達了思念之情,父子倆這才聯繫上了。

在蘇聯時期,毛岸青刻苦學習,奮發圖強,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東方大學,沒有給毛主席丟人。直到1947年,毛岸青才回到國內,從事俄語翻譯工作。

早年,毛岸青得知媽媽犧牲後非常傷心難過,一直想著要見媽媽。1950年,哥哥毛岸英在朝鮮戰場上犧牲後,對毛岸青的打擊很大,他病倒了,毛主席將兒子送到蘇聯治療,換一換環境,有助於健康。

在異國他鄉,毛岸青更加思念母親和哥哥了,就想著要回國,去母親的故鄉湖南板倉走一走。

病情有所恢復後,毛岸青回國後,與邵華談起了戀愛。邵華是劉思齊同母異父的妹妹,性格開朗活潑,毛主席看著她長大的。

消息傳到毛主席的耳朵里,對毛岸青的感情生活很關心,特意寫信關切道:聽說你和邵華同志通了不少信,是不是有做朋友的意思?邵華是一個好女孩,你可以和她談一談。

在毛主席的鼓勵和關切下,毛岸青和邵華結為夫妻,那年毛岸青37歲,邵華22歲。

婚後,毛岸青思念母親,多次計劃要去湖南板倉看看,無奈身體情況欠佳,一直沒有好的機會。一天,毛主席叫來兒媳邵華說道:你和岸青結婚了,是毛家的兒媳了,有空和岸青去湖南看看,見見親人,可以去看看媽媽,給她掃掃墓嘛。

在毛主席的鼓勵下,1962年毛岸青夫婦踏上回鄉之路,去祭拜一下母親楊開慧。那天,天上下起了細雨,毛岸青夫婦來到板倉,考慮到毛岸青身體健康還未恢復,邵華建議先休息一下,等第二天雨停了再去祭拜楊開慧媽媽。

毛岸青思念母親心切,一刻也等不下去了,執意要去。看著毛岸青急切的心情,邵華也同意了,攙扶著丈夫來到楊開慧的墓前。

現場,毛岸青大哭起來,哭得很傷心,一邊撫摸著母親的墓碑,一邊訴說著心裡話。稍久,毛岸青緩和了激動的心情,在母親楊開慧的墓前,介紹了新婚妻子邵華。

緊接著,毛岸青正打算按照以往的禮節,在母親墳前行跪拜禮時,被一旁的邵華拉住了。毛岸青看了邵華一眼,明白了妻子的用意,轉而向母親的墳墓前深深三鞠躬,沒有行跪拜禮。

那麼,按照禮節,給病逝的母親行跪拜禮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邵華為何阻止毛岸青呢?

邵華阻止毛岸青行跪拜禮

眾所周知,毛岸青的身體一直不太好,在生活上需要邵華料理。來到湖南板倉祭拜母親楊開慧那天,毛岸青的身體健康惡化,行動不便,儘管如此,他還是堅持要去母親的墳前看看。

邵華拗不過毛岸青,也理解他的一片孝心,在隨行人員的攙扶下,夫妻二人慢慢地走到母親楊開慧的墓前。

正當毛岸青準備下跪叩拜時,邵華制止丈夫的這種行為,原因有二:

其一,當天下著雨,地面全濕,毛岸青身體不適,邵華擔心丈夫是身體吃不消。

其二,在當時的背景下,跪拜禮是封建社會的那一套,新中國是反帝反封建的,楊開慧也是為反帝反封建革命犧牲的,行跪拜禮並不合適。

毛岸青明白妻子的良苦用心,於是停止了跪拜禮,而是向母親墳前深深地三鞠躬。

毛岸青在湖南板倉出生,對那裡有特殊的感情,幼年時與母親在一起生活,曾用名就叫「楊岸青」。

建國後,毛岸青每次來湖南板倉,在簽名簿上會寫下「楊岸青」三個字,工作人員還以為他寫錯了,殊不知這是他打開幼年感情的一道閘門。

1990年是楊開慧烈士犧牲的60周年,這麼重要的日子,毛岸青夫婦自然是記得,二人不顧身體健康,專程來到湖南板倉,為母親掃墓。

邵華在《站在媽媽的塑像前》一文中這樣寫道:60年前的今天,媽媽才 29歲,就獻出了自己最寶貴的生命……今天,千言萬語,我們也說不完道不盡對家鄉故土的拳拳依戀。

毛岸青夫婦病逝前,都希望死後葬在母親楊開慧旁邊,因為她太孤獨了。2008年12月毛岸青 和邵華骨灰回歸故里安葬儀式在長沙縣開慧鄉楊開慧烈士陵園隆重舉行,當地領導獻上花籃。

結語

生前無法和母親團聚,死後母子也要一起長眠,毛岸青雖早早失去了母親,但是一直深切思念著她。

身為毛主席的兒子,毛岸青背負了太多,他行事低調,默默做了許多事。毛岸青夫婦不搞特殊化,用腳踏實地為人民服務的行動,譜寫了一 曲平凡而偉大的生命之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