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一文看懂秦國歷代君王,對商鞅是何態度?其實感情很複雜!

夏目歷史君 發佈 2024-03-15T01:20:00.721269+00:00

#歷史開講#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運動。這個開端其實在當時的戰國並不算太突出的存在,畢竟同時代的魏國,楚國,韓國,齊國也都在進行很大力度的改革。比如魏國通過李悝變法成為戰國之雄,齊、楚在變法後也逐步走向「二強」......

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運動。

這個開端其實在當時的戰國並不算太突出的存在,畢竟同時代的魏國,楚國,韓國,齊國也都在進行很大力度的改革。

比如魏國通過李悝變法成為戰國之雄,齊、楚在變法後也逐步走向「二強」......

但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商鞅變法的「平台」秦國本來就是一個被打了數年的弱國,而且秦人居於苦寒之地,文化貧瘠,常常被山東六國所鄙視。

但是,商鞅卻做到了所有變法中之最,完成大逆轉,以一白身硬扛所有貴族,實現變法最為徹底。

——在這一期間,商鞅首創徙木立信,打破了禮不下庶人的規矩;之後,又強調犯法者必處罰,懲罰了太子的兩位老師,又開啟了刑上大夫。

在這空前的姿態下,秦國的變法飛速進展,而這一原始、蠻橫的國度也很快成為戰國之雄,甚至還打敗了戰國初期最為強大的魏國。

正如孫皓暉老師筆下的《大秦帝國》,秦國經過商鞅變法,變得無比鬥志昂揚,其戰鬥力更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再然後,秦惠文王第一個稱王,秦昭王消滅六國主力,秦始皇嬴政一統天下。

不難看出,商鞅的變法不僅在戰國歷史上擁有無盡的榮譽,而且他更是秦國歷代先君的恩人,甚至可以說,沒有商鞅就沒有後來秦始皇的一統天下......

那麼問題來了,秦國的國君對於商鞅是怎樣的態度?他們又是否真的感謝這位人才呢?

應該說,不同的君主對於商鞅的態度有所不同......

一、伯樂「秦孝公」

——首先來看秦孝公,秦孝公對於商鞅的態度絕對是無比敬佩和欣賞的。

記得當初秦孝公下求賢令: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看看秦孝公這胸懷,只要能夠幫助秦國強大他甚至能夠與對方共享天下。

毫無疑問,商鞅做到了這一點,所以秦孝公對商鞅百般寵愛,雖不至於如大秦帝國中那般公如青山,我如松柏,但絕對是君臣相得。

畢竟秦孝公為商鞅能夠處罰太子,能夠頂住所有的貴族。

而且秦孝公唯以他軍國大政,將商於地區的十五城賞賜給他,所以他又號稱「商君」,此舉也算完成了當初秦孝公的承諾。

當然,秦孝公對商鞅的賞賜還真不過分,畢竟商鞅不僅在改革方面讓秦國崛起,而且他還作為秦國大將多次擊敗魏國,親手把秦國的疆域不斷開始朝著中原擴張......

此外,他還在公元前348年頒布並制定了新稅法,首創郡縣制。在政治、軍事和經濟三方面讓秦國變得無堅不摧。

不過可惜,商鞅雖然功勞大如天,但秦孝公終有老去的一天。正如電視劇中所演繹的那般,當秦孝公去世的時候,新上位的秦惠文王將要做出巨大改變了......

二、處決他的秦惠文王

——關於這位秦國的第一位王對商鞅的態度,歷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但通過一些細節還是能夠看出來。

例如,商鞅曾與好友趙良進行交談,商鞅說:「子觀我治秦也,孰與五羖大夫賢?」

趙良則反駁道:「相秦不以百姓為事,而大築冀闕,非所以為功也。刑黥太子之師傅,殘傷民以駿刑,是積怨蓄禍也。教之化民也深於命,民之效上也捷於令……君尚將貪商於之富,寵秦國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賓客而不立朝,秦國之所以收君者,豈其微哉?亡可翹足而待。」

這句話從後來的結果來看,可謂是一針見血,同時也點出商鞅的問題。

正如史書中記載,商鞅搞連坐之法,雖然加強了秦國的向心力,但也導致百姓間恐怖蔓延,冤假錯案處處皆有。百姓無不生活於恐怖之中,無不怨恨於商鞅。

而且商鞅過度強調嚴刑律法,結果在渭水河邊一次性殺死八百人,渭水都被染紅,百姓更是恨之入骨。

當然還有他處罰太子的老師,不僅讓貴族對他恨之入骨,就連太子也受到了他的直接衝擊。

關於當年的太子犯法事件,史料有記載,商鞅對秦孝公說:法之不行,自上犯之。由此可見,太子一開始對新法是極度厭惡的,甚至對商鞅有可能是仇視的。

因此我們大體上可以推測出來,當年太子對於商鞅的印象......

——也許真如《大秦帝國》中一般。

他親眼目睹嚴刑律法對百姓的壓迫,他親眼目睹商鞅變法對他身邊親近的貴族的打擊,所以他抵制新法,痛恨商鞅,才會知法犯法。

而這種痛恨隨著自己老師被處罰,本人也成為第一個有法必依的反面案例,發展到了極致。

當然,從司馬遷所記載的,秦惠文王在殺死商鞅後,依舊沿用商鞅之法,這大概也能看出,秦惠文王隨著年齡的增長,似乎對商鞅的法制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所以他不再痛恨新法,反而因為成為既得利益者,而大力支持商鞅變法。

不過,這也讓秦惠文王面臨一個尷尬現象,商鞅之法已經打下根基,一切有法可依,那麼作為新法的創始人,商鞅的重要性就沒那麼大了。

因此,秦惠文王此時對於商鞅也處於可拿可不拿的狀態。

那商鞅是個什麼表現呢?

他依舊以為秦國離不開他,每天還是大搖大擺的顯擺。而受到打壓的貴族們怒火集中爆發開來,商鞅則成為了秦國矛盾的集中點。

——很多貴族誘惑,或者逼迫新國君廢除商鞅之法殺掉商鞅,在這空前的壓力下,秦惠文王決定拋棄商鞅,以此來緩和、穩定自己的權力基礎。

這時候他對於商鞅的看法,用《大秦帝國》中的畫面表現最合適,秦惠文王已經掌握了商鞅之法,作為個體生命的商鞅,已經沒有了任何價值,他唯一的價值就是去死。

於是商鞅「作法自閉」,因為自己設立的告密之法被判謀反之罪,由於自己弄的連坐之法導致無處可逃,最後也因自己設立的新法,導致被車裂而死......

不過學者對他的那句評價是最中肯的:商君雖死,但秦依舊行商君之法。這就是秦惠文王對於商鞅的態度。

三、霸主秦昭襄王

——惠文王去世後,秦昭襄王登場,那麼他對於商鞅又是個什麼態度呢?

答案很簡單,神人,恩人,但又是一個必須要被批判的罪人。

對於秦昭襄王而言,他的一生最精彩的時刻莫過於長平之戰。

在這場雙方將領和士兵裝備都幾乎持平的狀況下,秦國最終取得了勝利。秦昭襄王每每慶幸之際,又感恩於商鞅的變法。

首先是商鞅的——戰法必本於政勝。

簡單的來說就是國家想要強大,就必須要通過戰爭,想要取得戰勝,就必須要實現國家富強,而實現國家富強,就必須要重農抑商,兵農結合。

當年商鞅變法,重農抑商,廢除井田制,實行獎勵農桑政策,如此使得秦國有了強大的國力根本,這才有了長平對峙趙國破產,而秦國源源不絕的根基。

再者,商君的—權制獨斷於君。

這是商鞅早期提出的君主制軍事專制思想,在商鞅的邏輯中,一方面他非常重視基層軍官的選拔和任用,如此大大的打破了傳統山東六國的軍事貴族可能。

另一方面他又非常強調以法律制度的形式,規定高層軍官的任免。

而且最重要的是,商鞅變法制度下,秦國沒有像大將軍這樣的職務,秦國日常的最高軍事主官是國尉,但這一主官卻只能負責軍隊的徵發和訓練......

通過此種舉動,使得秦國最高指揮官只能聽命於君主,絕不可能出現「信陵君竊符救趙」的現象出現,更不會存在「春申君綁架國君」的可能。

也正因為商鞅這一舉動,才有白起雖然殺盡天下,但卻被秦昭襄王一紙命令就逼迫自殺的歷史奇觀。可以說,僅僅只是這一點,秦昭襄王就得把每天感謝商鞅一遍。

正如《大秦帝國》電視劇中所演繹的那樣,秦昭襄王多次提及商鞅和張儀,對其多加稱讚。

不過,雖然秦昭襄王因為這場戰爭,對商鞅崇拜萬分。但如果要秦昭襄王給商鞅翻案,卻也是絕對不可能。

因為在秦國歷史上,商鞅曾經是權臣的代表,是秦國精氣神的核心。

請注意,秦國自商鞅變法變法以後再也沒有任何一個人擁有這樣的威望, 唯一一個擁有這種可能性的人就是魏冉,結果還被秦昭襄王給弄死,還連帶著白起埋下了滅亡的悲劇。

所以,作為深受商鞅君尊臣卑思想影響的秦國君主,秦昭襄王絕不可能去吹捧商鞅來鼓勵後來之人。

而且大家若是細心的話就會發現,秦昭襄王可是被「四貴」把持權力多年,他看著商鞅總會想起被宣太后支配的恐懼以及差點被魏冉給架空的危險。

所以他敬佩商鞅,崇拜商鞅,但卻絕不可能在公開場合給他說一句好話......

四、統一天下的秦始皇

——那麼後來的秦始皇在一統天下以後,對商鞅又是個什麼態度呢?

答案很簡單,秦始皇對商鞅的諸多政策都無比崇拜和支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商鞅當年推行的郡縣制,被秦始皇當成了國家永恆的政策。

而且,從秦始皇無比寵愛韓非來看,他對於商鞅的那一套法家思想相當認可,若是商鞅活於秦始皇的時代,恐怕韓非都得靠邊站。

那麼問題來了,秦始皇會對商鞅進行友好評價嗎?

答案是不一定。

根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秦始皇對於法家思想曾經出現過搖擺。在建國之初,秦始皇和呂不韋都曾致力於中和法家思想,引入六國思想。

其中呂不韋創下《呂氏春秋》,而秦始皇也重用儒家和其他諸子百家擔當博士,在楚漢爭霸電視劇中就有很好的表現,儒生教秦始皇怎麼做皇帝,秦始皇還得乖乖聽著。

而在史書中更加離譜,秦始皇處處忍讓這些儒生,但他們卻在秦始皇泰山封禪的時候對其凌辱和嘲笑。秦始皇勃然大怒,最終忍無可忍才有了焚書坑儒,然後全面倒向法家。

也就是說,在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前半段,商鞅是不可能會作為正面典型宣傳的,因為他不符合當時的國家主旋律。

但在秦始皇徹底倒向法家以後,商鞅是有可能被推出來當正面形象的。

只是可惜,呂不韋和秦始皇關於此事產生的分歧,最終導致呂不韋身死,10萬門客四散。

而秦始皇也受呂不韋這一權臣的刺激,所以也就沒有再給商鞅正名,等到後來想給商鞅說點什麼的時候,他也已經死了......

這便是商鞅對歷代秦國君主的影響,可以說一貫到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