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不喜歡無所謂,這就是我曹操!

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 發佈 2024-03-15T08:35:04.763960+00:00

就連深刻、犀利的魯迅也是有取有舍地說:「其實,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曹操之複雜多元大概超過了他之前的帝王將相,關於他評說,褒貶不一,蓋棺而難以論定。就連深刻、犀利的魯迅也是有取有舍地說:「其實,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人們對曹操的批評,主要集中於其為人處事之深於算計,自私而奸詐。而他表現在日常生活小事中的奸詐,尤其能令我們這些習於日常經驗的人感到接受。

曹操的奸詐不是單純的奸詐,因為還有很真誠的時候,所以很具有迷惑性。下面我們就來講講這個事情。

曹操性格中那真誠的一面,也著實磊落可愛,這在他的詩文中,平常待人接物的實際行動中,都有突出的表現。例如:曹操平定漢中回到關中後,關中有一個名叫許攸的將領擁兵自重,還說了一些難聽的話。曹操大怒,準備發兵征討。群僚進諫:「應當招撫許攸,以便共同討伐強敵。」曹操橫刀於膝,作色不聽。杜襲也來勸曹操,還沒開口,曹操就衝著大叫:「我的主意已定,你不要再多說了!」杜襲沒有退去,而是說:「如果您的主意對頭,我就幫你;如果您的主意有問題,就應該更改。我還沒開口,您就不讓我說話,對待部下怎麼能這樣呢?」這哪裡是講道理,分明是「嗆」嘛!但曹操並沒有拂袖而起。聽杜襲說完後,他改了主意,厚撫許攸,許攸深受感動,終於前來歸服。

曹操對於前來歸附的才智之士,對於他所信任的部屬,特別是對那些為他出了大力、立了大功的人,往往能夠推心置腹,坦誠相待。這種個性所散發的人格魅力也是曹操能夠大力羅致人才、團結部屬、充分發揮部屬作用的一個重要原因。

對一些關係全局的問題,曹操更是注意傾聽部屬的意見。建安三年(198)到下邳攻打呂布,呂布敗退固守,曹操連連攻打不能得手,士卒都已經疲憊不堪,這樣打下去遲早會出事,於是打算撤軍修整,但是荀攸、郭嘉都說不應該撤。曹操聽了他們的話,沒有撤,終於等到戰機,活捉了呂布。官渡之戰,曹、袁兩軍相持,曹軍陷入缺糧的窘境,曹操打算撤軍,這個時候要不是荀彧說不能撤,官渡之戰的結局或許就是袁勝曹敗。像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可以說,曹操所取得的每一次重大的成功或勝利,都是他能虛心聽取意見、集中集體智慧的結果。由此可見,曹操固然機謀出眾,但在決定重大行動時,往往並不固執己見、剛愎自用。曹操斷然拒諫、一意孤行的情況雖並非沒有,但比較而言,並不多見。

有時對一些提過錯誤意見的部屬,曹操也能非常包容呵護。他北征烏桓回到鄴城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厚賞先前反對他北征的人。曹操認為這些人所提的意見是「萬安之計」,他希望以後像這樣的意見,大家都應該積極說出來,鼓勵大家提不同意見。這種舉措所產生的影響會是非常積極的。

對於屬下的功勞,曹操也能給予充分肯定,予以獎勵。建安十二年(207)他在《封功臣令》中說:「吾起義兵,誅暴亂,於今十九年,所征必克,豈吾功哉?乃賢士大夫之力也。」不僅不獨據其功,而且還說個人沒有什麼功勞,都是將士們出的力。建安十二年(207),在《請增封荀彧表》中,他更是詳述荀彧在官渡之戰中和戰後所提出的兩個重要建議。官渡之戰時,他打算撤兵,荀彧諫阻,他才堅持到勝利。官渡之戰後,他打算調整戰略,南征劉表,荀彧再次諫阻,並建議趁勢揮師河北,他聽從荀彧的意見,果然很快就取得了平定冀、幽等四州這樣的巨大勝利。

荀彧的謀略關涉全局,非常重要,曹操對這些一一予以說明、肯定,進而高度讚揚荀彧「謀殊功異,臣所不及」。作為一個控御朝政、雄圖大略的統帥,敢於承認自己的謀略和功勞比不上其他大臣,這是非同尋常的,在古代政治家中,即使不是絕無僅有,肯定也屬鳳毛麟角。

曹操對荀彧的肯定不是孤例,他對其他有功之臣也是如此。如《請追增郭嘉封邑表》,說每到重大決策時,自己主意還沒拿定,郭嘉就拿出了成熟的意見;自己現在能夠不出差錯,郭嘉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這裡,他也表達了自己不如郭嘉的意思,其謙遜和誠摯似乎不像是做作。

曹操重視朋友感情,對那些死去的故友,他往往也不能忘懷。如對蔡邕、橋玄、郭嘉、蒯越等人,不僅從感情上懷念,而且極力照顧他們的後人,幫助其後人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都說明,曹操坦誠待人並不僅僅是為了利用人,也還有真實情義在。

曹操的真誠,還在於敢於表達真實的感受,他《讓縣自明本志令》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雖然顯得很自負,但也是實情。他又說:「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坦言自己到這個地步,是絕不會放棄權力,把刀子遞給別人,受制於人的。

曹操的真誠坦率,最能博得我們當代讀者的認同,這是他最可愛的一面。但對曹操而言,這固然由其個性使然,同時也是現實的需求。他要羅致人才,團結部屬,充分發揮大家的作用,不坦誠相待就不能完全贏得別人的認同。坦誠相待,恐怕也是由於現實政治鬥爭的需要而有意加以磨鍊的結果。當然,也不能否認曹操同一些部屬建立了真正的友情。他在《請追增郭嘉封邑表》中說:「自在軍旅,十有餘年,行同騎乘,坐共幄席。」就不難看出兩人關係的親密。郭嘉人死後,曹操痛哭流涕,其感情是真誠的。

但是,曹操絕不是一個單純的人物,他性格中陰險、狡詐、自私的陰暗面時常不由自主的流露出來,有時甚至表現得相當突出。這種性格,在他少年時代即已明顯表現出來,他在叔父面前假裝中風、與袁紹觀人新婚劫人新婦的傳說,都足可說明這一點。而在血洗故友呂伯奢一家後,聲稱「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更是殘暴自私的極致表現。

後人為此還編造了更多這樣的傳說。比如:曹操曾對人說:「我在睡覺時,不要隨便走近我,誰走近我,我指不定會做夢蹦起來把他殺掉,而自己卻不知道。你們可千萬注意啊!」一次,他和衣躺下,假裝睡覺,一個近侍怕他受涼,輕輕走上前來給他蓋上被子,他突然一躍而起,拔刀將這個近侍殺死,然後倒下身子,繼續呼呼睡去。以此警告別人在其睡覺時,勿要接近。

還有一次曹操出征,軍糧眼看就要不夠了,曹操很著急,私下徵求糧官的意見,問他能有什麼辦法。糧官出了個餿主意,說:「口糧可以改用小斛發放。」曹操同意了。但士兵很快就發現了這個問題,於是紛紛抱怨,說曹操欺騙了他們。這個時候,曹操又把糧官找來,對他說:「我想找你借樣東西,以平息眾怒。」糧官問借什麼,曹操說:「借你人頭一用。」還沒等糧官反應過來,就被推出斬首了,並以其首級示眾,公布其「罪狀」說:「行小斛,盜官谷,斬之軍門。」

以上這兩個故事是《三國演義》小說里虛構的情節,未必是事實,但「查無實據,事出有因」。這種事情附會在曹操身上卻能取信於眾,這就很能說明問題。曹操的權詐性格,在其政治、軍事活動和日常生活中都有表現,堪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權謀家。

曹操在政治生活中運用權術,有的表現得很拙劣,明眼人一看就能發現他的虛偽和卑鄙。比如他想殺孔融,先讓郗慮出面奏免孔融的官職,然後再由自己出面寫信給孔融,以調解孔融和郗慮的矛盾為名,對孔融發出了「破浮華交會之徒,計有餘矣」的警告。然後再重新任命孔融為太中大夫。孔融依然故我,於是再次由郗慮出面構陷其罪,最後命路粹上奏,羅織罪名,將孔融下獄處死。這一過程雖不無爭取孔融的用意,但權詐的運作過程昭然可見。

又如荀彧不同意曹操稱王,對他欲取代漢室頗為不滿,荀彧雖然是曹操非常倚重並曾給予高度褒揚的謀士,但這時曹操卻也絕不念舊,痛下殺手。他先以請荀彧到前線勞軍為名,將其調離朝廷,接著將其尚書令的職務解除,降為參丞相軍事,成為自己的直接下屬,最後以送空食盒的手段逼令荀彧自殺,採取了相當陰狠隱蔽的手段。

又如,楊修露才揚己,私下參與擁立太子之爭,犯了曹操的大忌諱,被曹操殺掉。楊修被殺後,曹操見到楊修的父親楊彪,便非常關切地問楊彪:「您怎麼瘦得這麼厲害呢?」78歲的楊彪說:「我慚愧沒有金日磾那樣的先見之明,但一樣懷有老牛舐犢般的情愛。」金日磾是漢武帝時大臣,有二子頗受武帝寵幸,常在後宮陪侍。金氏二子時於殿下與宮女相戲,被金日磾撞見。金日磾以為二子輕佻,他日必招禍殃,於是親手將這兩個兒子殺死。楊彪藉以自責,同時也表明了自己的念子情深,還沒有從失去兒子的痛苦中緩過來。不過,曹操卻不這麼看,事後他給楊彪寫了封寬慰的信,說楊修不遵守軍令,如果不予法辦,將會牽連楊彪一家。處決楊修,雖使大家都感到悲傷,但未必不是一件幸運的事情。他不僅把責任推給了楊修,而且還顯出為楊家利益考慮的樣子。

不僅如此,他還派人給楊彪送了一大堆禮物:「錦裘二領;八節銀角桃杖一枚;青氈床褥三具;官絹五百匹;錢六十萬;畫輪四望通幰七香車一乘;青㹀牛二頭;八百里驊騮馬一匹;赤戎金裝鞍轡十副;鈴眊一具;驅使二人;並遺足下貴室錯彩羅縠裘一領;織成鞾一量;有心青衣二人。」也讓卞夫人給楊修的母親寫了一份性質相同的信,並送厚禮。好像豐厚的禮物能夠減輕楊氏夫妻悲愴的喪子之痛似的,在我們看來,這不是往傷口上撒鹽麼!

楊彪回信說:「省覽眾賜,益以悲懼!」悲的是什麼?懼的是什麼?想來大家都很清楚!

曹操能從一個社會地位不高的宦官後代步步高升,做到司空、丞相、魏公、魏王,把漢獻帝變成自己手中的傀儡,統一四分五裂的北方,坦誠與權詐,都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坦誠受人歡迎,權詐令人厭惡。曹操用權詐手段對待自己的下屬、近侍、朋友、家人,用陰險的手段對待有情有義的有功之臣,甚至將他們置於死地,這是常人情理所難接受的。

文章節選自張亞新著《曹操傳》第二十四章,內容略有刪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