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老闆郭台銘,解僱32萬大陸員工,海外投入670億,轉移印度

悠閒黃驊7u8 發佈 2024-03-15T08:45:01.119001+00:00

近期,一則新聞闖入人們的視角,富士康老總郭台銘,解僱32萬大陸員工,斥資670億,將代加工廠中心向印度轉移。

近期,一則新聞闖入人們的視角,富士康老總郭台銘,解僱32萬大陸員工,斥資670億,將代加工廠中心向印度轉移

作為我國首屈一指的代工廠企業,富士康的一舉一動都難逃脫人們的關注,毫無疑問,此舉可謂是賺足了關注度,包括之前轟動一時的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也再度被提起,成為近期人們的飯後談資。

而作為此次事件的幕後主使-郭台銘,他為何要這樣做,意欲何為

郭台銘的事業發展

郭台銘,1950年出生於台灣,1971年,畢業於台灣「中國海專」,並於當年進入台灣復興航運公司工作。

1973年2月,郭台銘出資10萬元新台幣,與朋友在台北縣創立了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生產塑料產品

作為一個沒有家世背景,完全依靠自己發家的企業家來說,郭台銘前期所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而他前妻的出現也為他的事業錦上添花

他的前岳丈作為當時香港的商業巨頭,商業奇才,身家頗深,在他提出再次創業的時候,因為相信他的能力,直接借給了他70萬助力他的事業

郭台銘的創業史由此開始,值得一提的是,郭台銘的投資眼光非常獨到,在那個黑白電視機剛剛在台灣興起的時代,他已經開始著眼於製造黑白電視機選台的按鈕,短短几年時間,公司就扭虧為盈,而這無疑為其積累了原始資本

1977年,郭台銘從日本購買設備建立模具廠,為其日後代加工企業的建立奠定了基礎。1985年,郭台銘開始開發新市場,在美國建立了分公司,而之後聲名遠揚的富士康品牌也產生於該年。1988年,又於深圳建立了第一個富士康加工廠

郭台銘不僅能夠精準分析市場,及時進駐代加工領域。在看到徐福記兄弟進駐深圳吃到人口紅利後,他緊隨其後,成為首批入駐大陸的台灣企業

當時國家經濟正在逐漸向迅速發展的道路上奔走,對於各類企業都有不錯的扶持措施,加上內地勞動力價格便宜,富士康迅速在內陸站穩了腳跟。同時,其在美國的代加工事業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

2007年,蘋果公司開始推出手機系列,而當時手機行業的龍頭老大是摩托羅拉公司,為了降低成本,蘋果選擇了與富士康合作。

由於在蘋果公司危難之際幫忙了一把,而這也為接下來富士康的發展帶來了相當可觀的收益。蘋果公司前期念及富士康的情誼,蘋果手機零件的生產全部交給了富士康來做,給富士康的發展提供了強大助力。

其後,隨著蘋果產品的水漲船高,同時加上中國大陸地區的人口紅利,富士康在此期間可謂是賺的盆滿缽滿。作為富士康背後的創始人,郭台銘的身價也持續上漲,甚至一度登榜福布斯億萬富豪榜。

富士康的負面事件

細數富士康這十來年的發展,伴隨著其自身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其負面新聞也從未間斷,其中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直到今日被提起也仍讓人唏噓。

作為放眼全世界,規模依舊不小的代加工廠富士康來說,它所擁有的員工也是以百萬計數的,每年都有大量進城務工人員選擇富士康,巨大的人流量背後也暗藏著許多危險

2010年,短短一年時間,富士康就先後發生了10起跳樓事件,一次又一次跳樓事件的傳出不免引起人們的恐慌,不知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人可以這麼輕易的放棄生命,隨著官方的調查,背後的原因逐漸浮出水面,而這背後的隱秘,卻讓得知真相的人們不由心中一緊。

最先的跳樓者是一個來自雲南農村的剛畢業的大學生孫丹勇,對於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能在這種大型工廠工作可以說是一件還不錯的工作,那他為何會選擇輕生呢?

據調查,孫丹勇當時負責保管富士康的一批樣機公司另一名員工來取樣機時,當時孫丹勇本人不在現場這名員工在核對數量時發現東西少了,急忙聯繫孫丹勇,兩人隨後找遍所有可能的地方都未找到

隨後公司將該事件上報,上級部門在仍舊遍尋無果後,將這件事交給了環安科處理,或許上級部門本意只是為了尋找樣機。但環衛科的工作人員卻不干人事,意圖通過毆打,非法拘禁逼孫丹勇自己講出丟失樣機的下落

甚至在知道孫丹勇的住所,只有她女友一人在家時,仍舊選擇去其家裡非法搜查,在這期間,孫丹勇一直身處環衛科人員的監禁下,在仍未搜查到樣機後,孫丹勇最終被放了出來。但在遭受過環衛科的折磨後,此時的孫丹勇已經精神崩潰,最終選擇了輕生

富士康在未對事件進行詳細調查,就主觀認定是員工偷盜,並意圖通過逼迫獲得他們眼中的真相,最終釀造了一場悲劇。

此事被富士康老總郭台銘知道後,可能是為了將這件事壓下去,亦或是真的念及這名員工曾經為公司做出的貢獻,具體原因尚未可知。他選擇給出了35萬的撫恤金要知道這筆錢放在當年可以稱得上是一筆巨款,並且還承諾會一直給該名員工的父母提供經濟支持

當時金融危機剛過去沒多久,這件事傳到社會上後,不免引起了一些缺錢的員工的關注,這仿佛為他們了一條「新出路」,寧願失去自己的生命也希望為家庭換來一個富裕的經濟環境。因此富士康當時出現多起留下遺書選擇輕生意圖換取巨額補償金的事件

這場風波過去後,富士康便要求員工簽訂不自殺協議,就是為了避免此類事件再度發生。

並且在富士康經營期間,常常有員工因為無法忍受富士康的工作壓力,選擇辭職,甚至還有一些員工因為在公司遭受不平等待遇後,被迫辭職,為了自己也是為了之後的員工好,不惜暴露自己的信息,也要通過社交媒體去爆料富士康不為人知的一面。

然而,即使社會上負面新聞層出不盡,卻依然不斷有新的負面新聞爆出,一次又一次地衝擊使得富士康的風評也逐漸岌岌可危。不知富士康之後會採取什麼措施來挽回自己的分評?

富士康的「滑坡之路」

隨著身價的不斷身高,作為富士康背後的創始人,郭台銘不免得有些「飄」。更是在媒體採訪時狂言:「是大陸人離不開我,我給大陸人賞飯吃」,甚至一度拒絕幫助曾深陷美國制裁的華為。

雖然富士康發展看著如此順利,但作為企業,在經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經歷各種棘手的情況,可能會因某年的經濟效益不好,導致下一年的資金鍊緊缺,甚至斷裂。

在之前蘋果公司突然驟縮訂單量,導致富士康人多活少,為了減少損失,只能大量裁員,但大量裁員依舊無法避免資金的短缺,在這種情況下,是華為公司將自己的大量代加工訂單都交給了富士康,才避免了它大量裁員,並且再一次擴大了自身的人員規模,順利渡過難關。

我們都知道這幾年由於華為技術的不斷精進,逐漸成為了美國的眼中釘,肉中刺,時不時就要找華為的麻煩。導致華為這幾年生產發展經常受挫,更是一直在遭受著美國的制裁

面對曾經的「救命恩人」,在得知華為但是迫切需要代加工廠合作時,富士康依然選擇袖手旁觀,不給予幫助。俗話說,商人重利,無奸不商,富士康此舉也可能是明哲保身罷了,或許只是為了規避風險,怕美國的制裁殃及到它。

這無疑讓更多的需要代加工的廠商看到了富士康的冷漠,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甚至稱得上是「忘恩負義」。

富士康為何選擇進軍印度,是否是為了追隨美國

縱觀富士康發展的這幾十年,不難發現,他每一步的行動都有些跟隨蘋果公司腳步的嫌疑,從這個角度來說,就不難理解為何當時它不幫助華為

隨著內陸人口紅利逐漸褪去,加上代加工行業的不斷發展,蘋果公司逐漸將加工零件的訂單分散給了國內其他一些代工廠,甚至開始開發一些國外的其他市場,而不是讓富士康一家獨大。

作為曾經蘋果公司代加工領域的「大紅人」,富士康當然不甘心蘋果公司將訂單與其他企業平分。它緊隨蘋果的腳步,在蘋果決定在印度建廠後,立馬選擇大量裁員,裁員數量甚至達到了32萬之多,並斥670億在海外發展,意圖將重心往印度發展

東南亞人較多,所以勞動力的價格更低廉,在印度建廠,可能是為了降低成本和風險,當然,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更好的服務它的大客戶,蘋果公司。

出乎意料的是,這件事可以說是富士康事業的滑鐵盧,當它申請在印度建廠時,就先收到印度當局的拒絕,對方給的理由是印度只接受八小時工作制

富士康作為流水線工作,富士康的工資當然是根據完成的工作量來計算的,而我們國家在富士康工作的員工,為了賺到更多的工資,經常會有員工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去加班來獲得更高的工資。

但這種行為對於印度來說確實不能接受的,對於他們來說,即使加班給予一定的補償,但這依然無法彌補這對於他們休息時間的侵占。這是一種嚴重剝削勞動者的行為。

遭遇了一定的挫折,富士康最終在印度建設了兩個廠區,但由於印度工人工作散漫,經常遲到早退,加上交通比不上我們國家便利。雖然印度勞動力更為低廉,但他們的工作效率卻比國內低的多,導致富士康在印度的效益也並不太好

在這期間,還傳出過印度方宣布富士康的建廠工作取消,因為印度沒有收到富士康之前答應的50億美元減產資金。面對此事,富士康內部澄清說合作依然在有序進行。

遭遇種種困難,卻依然選擇在印度建廠,但作為它的大客戶-蘋果公司來說,卻沒有因此重新將視角重新聚集到富士康身上。提供給富士康的訂單也逐漸減少,富士康只能另謀出路,這對於富士康來說無不是雪山加霜。

富士康將投資這麼多在印度建廠,對於它日後的發展是否有益,又是否是為了追隨美國,讓我們拭目以待。

富士康今後發展的預測

事業上的成功助長了郭台銘入駐台灣政界的想法,作為一名商人,他之前曾捐出過自身身家的一大半用於慈善,更是在他競選領導人那幾年也捐出過幾個億,甚至一度被台灣媒體懷疑是為了當選才會捐款。但他本人極力否定。

比亞迪,不僅是我國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龍頭,同時,隨著比亞迪在華為遭受制裁時承接華為的大量訂單,比亞迪在代加工領域的地位也在不斷上升富士康在遭遇了這麼多衝擊後,可能是想效仿它現階段的對手,也打算進軍汽車領域。

結語:

富士康作為我國國內數一數二的加工廠,在這些年來發展但隨著這些負面新聞的不斷爆出。一方面會對企業形象帶來不可彌補的損失,另一方面,富士康在內陸存在的這些年,可以說享受了各種國家對於企業的扶持補助措施,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富士康依然選擇將重心將國外轉移,不僅會造成我國為就業人群激增,也會使得社會上人們對於富士康的影響降低,對於一個企業來說,這毫無疑問是致命的

作為一家代加工企業,富士康的行業優勢在於勞動力成本低,而缺點也在於它的可替代性高,富士康選擇進軍汽車領域,是否能順利發展猶未可知,況且,若之後還追隨美國的腳步,那它未來的發展如何,讓我們且看富士康之後道路是如何走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