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的中國迷思

愛範兒 發佈 2024-03-15T09:00:12.268908+00:00

實際上,星巴克 2023 財年第一季度,對應的是現實時間是 2022 年 10 月-12 月這三個月。這種情況也出現在了最近的一些汽車評論當中,因為 2023 年 1 月包含了春節假期,所以各大車企的汽車交付量相比於整場月份會大幅下降,而去年的春節假期在 2 月,所以這個時候,1 月和 2 月的同比數據可參考性就很小,某家車廠 1 月交付同比下降,不能是其衰退的絕對證據。

有時候網上衝浪和線下體驗是截然不同的,比如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一條熱搜:#為什麼國內喝星巴克的人越來越少了# ,心裡一琢磨,好像確實是這麼回事,我真的很久沒喝星巴克了。

然後,我去附近星巴克瞅了一眼:嗯,人還挺多的,甚至沒幾個空座位。

我甚至可以創造一個熱詞來形容這種現象叫「反小紅書效應」,小紅書上很多絕絕子的餐廳景點,現實去了不過如此,「反小紅書效應」則是網上眼看要完的東西,線下其實還行。

星巴克的財年和自然年,真不一樣

#為什麼國內喝星巴克的人越來越少了# 這個熱搜詞條最大依據,是星巴克最近的一期 2023 財年第一季度財報:在中國,星巴克同店銷售額下降 29%,同店交易量下降 28%,平均客單價下降 1%。

換算一下,客單價略微降低,基本不變,銷售額下降接近三成,那確實是流失了三成左右的消費者,聽起來是崩盤之勢。

但是,多數就此討論的媒體,包括《三聯生活周刊》等知名媒體,把 2023 財年第一季度,和 2023 自然年第一季度給混淆了,所以單看數據,很容易讓人以為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大家旅遊消費支出強勁反彈的時候,只有星巴克備受冷落,無人問津。

實際上,星巴克 2023 財年第一季度,對應的是現實時間是 2022 年 10 月-12 月這三個月。

回憶一下去年 10 月到 12 月,我們大概可以回想起當時的現實情形:先是人員流動受限,然後放開,接著是感染潮,線上線下經濟都受到了很大衝擊。

實際上,星巴克在財報里也說了具體情況:在感染高峰時期,有近 1800 家星巴克門店在當月不得不關閉,而星巴克在中國的總門店數量為接近 6100 家。

如果單看去年財報數據,大多數餐飲企業的表現都不太好,比如海底撈 2022 年全年營收跌幅為 15.8%(但是終於盈利了);旗下有太二酸菜魚、慫火鍋的九毛九全年營收下跌 4.2%,淨利也是暴跌;旗下有肯德基的百勝中國去年全年營收微降,淨利腰斬。

所以,拿去年,尤其是去年最後一個季度的財報數據說事兒,參考意義不大。當然,也確實有少部分的餐飲企業,在此期間獲得了增長,比如瑞幸。

這種情況也出現在了最近的一些汽車評論當中,因為 2023 年 1 月包含了春節假期,所以各大車企的汽車交付量相比於整場月份會大幅下降,而去年的春節假期在 2 月,所以這個時候,1 月和 2 月的同比數據可參考性就很小,某家車廠 1 月交付同比下降,不能是其衰退的絕對證據。

星巴克定義了咖啡空間,瑞幸定義中國的咖啡產品

在 2019 年年初的時候,瑞幸因為財務造假事件,被不少人宣判死緩,會是重蹈 ofo 覆轍。我在那個時候寫過一篇《瑞幸打敗不了星巴克,但未必是下一個 ofo》。

核心觀點:瑞幸雖然在營銷上綁定星巴克,但商業定位與星巴克完全不同,走的是平價國民咖啡路線,星巴克的核心競爭力依舊是「第三空間」。星巴克不會賣十幾塊的拿鐵,瑞幸也不會在上海最貴的商區開幾百平方米的咖啡館。中國咖啡市場的持續增長和低價空間,以及瑞幸當時較低的起點,讓瑞幸有機會獲得足夠市場空間和高增長率。

4 年之後,瑞幸確實走上了和星巴克截然不同的道路,也成功地活了下來。

之所以提瑞幸,是因為雖然它和星巴克大相逕庭,但中國咖啡市場,目前確實是被這兩家所定義著。

星巴克定義了咖啡的空間屬性,瑞幸則定義了中國咖啡的產品屬性。

明白了這一點,也就明白了星巴克在中國所處的境遇和迷思。

我們對於咖啡空間的需求增長,要遠遠小於對咖啡產品的需求增長。中國咖啡市場的擴容,是咖啡產品逐漸被消費者接受,成為日常飲料,而不是我們更喜歡在一家咖啡館度過慵懶愜意的下午了。

作為一種成癮性飲料,咖啡一直被認為是一條黃金賽道,一旦建立起壁壘,其他競爭者很難渡河攻城,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兩大碳酸含糖飲料巨頭也是類似的邏輯,在中國之外的市場,它們只可能被時間打敗,不可能被對手打敗。

中國市場的特殊性在於,這裡市場容量巨大,同時大家的消費能力差距也是巨大:有人熱衷於精品咖啡店的私家莊園小批量瑰夏手沖;有人在星巴克見客戶順便點兩杯拿鐵;還有人路過寫字樓的瑞幸檔口買一杯冰美式帶到工位;以及打工人抽屜里的冷萃凍乾粉,或者公司茶水間無限供應的雀巢速溶….

這些場景當中,只有面對星巴克的時候,是完全衝著空間去的,其他或多或少,是衝著咖啡本身去的。

一個顯而易見,但是又容易被忽視的現實是,大多數中國人,不愛喝純咖啡,深烘美式的苦,淺烘精品手沖的酸,或者上頭的一小杯濃縮,對於多數人來說,就等於「難喝」。

▲ 小紅書用戶吐槽瑞幸咖啡太甜了

深諳這一點的瑞幸,與其說是做咖啡,不如是做咖啡主題的含糖飲料。去年我們寫過一篇《瑞幸,求你別再加糖了!》來吐槽越來越甜的瑞幸飲料。

一般而言,類似於椰青冷萃,拿鐵等等咖啡飲料,是不需要加糖的,但是瑞幸大部分花式拿鐵,含糖量都很高,瑞幸含糖,甜到憂傷。

但這也是顯而易見的現實,人類基因決定了,我們就愛喝甜的,不愛苦的和酸的。

瑞幸定義中國咖啡產品的本質就是,就是做甜甜的咖啡飲料,讓中國消費者愛喝。在此大邏輯下,才是產品研發端的快速疊代,品類擴充,發掘生椰拿鐵這樣的爆品。

▲ 厘跡咖啡主推的「布厘厘拿鐵」,底部是奶茶中常用的法式布蕾

茶飲咖啡垂直媒體「咖門」之前寫過《下沉咖啡館調查:果咖受質疑,但咖啡味奶茶普遍熱賣》,說的就是咖啡飲品的奶茶化,奶茶化的奧義,也就是「加奶並加糖」。

也有人說,那星巴克星冰樂以及不少季節限定飲品也是齁甜齁甜,為什麼沒有享受到咖啡奶茶化的紅利呢?

答案或許出現在產品研發上,瑞幸這兩年每年可以推出新品 100 種以上,完全可以做到每周上新兩款,這個速度是星巴克望塵莫及的。

除了研發速度和數量,星巴克在中國也有外企常見的弊端:對市場需求反應慢,甚至是沒反應。

2021 年 4 月瑞幸推出生椰拿鐵之後,一年就賣了 7000 萬杯,不光支撐了瑞幸的增長,甚至還讓瑞幸一度超越星巴克成為供應鏈企業德馨食品的第一客戶,因為生椰拿鐵中的生椰乳就是這家企業供應給瑞幸的。

B 端和 C 端都如此爆火的生椰拿鐵,星巴克到現在都沒有推出類似產品,但每年春天的櫻花味拿鐵卻如約而至,我年年吐槽,它年年出。

而在原教旨主義的咖啡飲品領域,星巴克本身就並不擅長,以拿鐵為例,星巴克的成名絕技就是「出品穩定」,翻譯一下就是不好喝也不難喝。但是像 Manner,JPG 等主打平價優質咖啡的品牌,卻能在 20 元甚至更便宜的檔位上,提供一杯相當不錯的拿鐵咖啡,即便它杯量小,並且大多都是外帶。

但,我自始至終都沒喝完過大杯的星巴克拿鐵。

星巴克的中國迷思:空間、產品和規模的不可能三角

嚴格來說,現在下定義說星巴克的產品不行,也是很不嚴謹的。

恰恰相反,我認為星巴克的產品能力強於任何一家咖啡館,可以把以研發能力著稱的瑞幸能甩出八千里。

比如每年夏季限量限時供應的桶釀威士忌冷萃,其順滑和香氣,領先其他仿品兩三個檔次;少數城市開設的星巴克酒坊 Bar Mixato 出品的含咖啡雞尾酒,平均水平也很高;現在幾乎每家咖啡館都有的酸檸冷萃,離星巴克上海烘焙工坊的原版也都有距離;紀念星巴克米蘭烘焙工坊開業的米蘭頌,糅合和短笛咖啡和摩卡咖啡,一口驚艷……

然而,在大多數時候大多數城市的大多數星巴克,我們都喝不到上述飲品,因為這些飲品礙於原料產量,咖啡師要求和價格因素,完全沒法規模化。

於是每月拿著少量工資的綠圍裙們,只能從半自動咖啡機下面取出濃縮,兌水加冰,或者打發奶泡,做出工業化的冰美式或者馥芮白,送給對口味並不抱太高期望的顧客們。

而在星巴克臻選門店吧檯,與黑圍裙咖啡師侃侃而談,對著咖啡豆卡腦補手沖咖啡風格的人,只是星巴克整體客戶群當中極少的部分。

星巴克靈魂人物霍華德·舒爾茨並不是沒有預見到星巴克的產品問題,所以在他上次卸任 CEO 職務僅擔任董事長職務之後,就著力推動星巴克高端門店的發展。

但這無法解決空間、產品和規模的不可能三角問題,為數眾多的普通星巴克門店,依舊窗明几淨,WiFi 通暢,但出品依舊平庸且並不便宜。

正如 21 萬的雪鐵龍 C6 渾身缺點,但 12 萬的雪鐵龍 C6 完美無缺一樣,如果量大管飽的星巴克飲品能和瑞幸一個價格,相信沒人會計較星巴克的出品,但既然它選擇了成為最好位置的最好空間,那麼我們花在星巴克咖啡上的錢,都有很大一部分,成為了租金和裝修支出。

當人們討論是不是國內喝星巴克的人越來越少的時候,其實折射的是,在這場肉眼可見的咖啡普及化浪潮里,星巴克並沒有從中獲得紅利,是瑞幸,Manner,挪瓦,還有幸運咖在發展新的咖啡受眾。

而依舊願意花 30 多元喝一杯咖啡的人,也有了更多的選擇,M Stand,See Saw,Peet’s Coffee,以及各種本地咖啡品牌。

未必是喝星巴克的人越來越少,只是原本十個人里有四個人選擇星巴克,如今變成了二十個人里依舊是四個人選擇星巴克。

至少,在當我們對空間有需求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還是星巴克,畢竟它門店那麼多,又那麼好找。

當我們只對咖啡有需求的時候,選擇可就太多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