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交惡,蘇聯最大的戰略失誤,為何耗費了2000億盧布?

繁華萬里 發佈 2024-03-15T15:27:44.876778+00:00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於蘇聯發展的故事,例如蘇聯的糧食產量、蘇聯的武裝力量等等。作者認為,蘇聯與我國關係交惡,雙方相互屯兵百萬,屬於蘇聯最大的戰略失誤。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於蘇聯發展的故事,例如蘇聯的糧食產量、蘇聯的武裝力量等等。今天,我們聊聊蘇聯的戰略失誤。作者認為,蘇聯與我國關係交惡,雙方相互屯兵百萬,屬於蘇聯最大的戰略失誤。由於這次戰略失誤,蘇聯耗費了大量的兵力和資金。從地緣戰略來說,蘇聯更是陷入了顧此失彼的戰略死局。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聊聊我國與蘇聯的關係。建國初期,我國和蘇聯的關係非常好。1949年12月,雙方簽署了著名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時間進入50年代以後,隨著大規模戰爭的結束,我國進入了戰後重建、發展經濟的階段。在50年代的發展建設中,蘇聯確實給予了我國很大的幫助。例如著名的156個重要項目,奠定了我國現代化工業的基礎。

在解放軍部隊中,我國在各種蘇式武器的基礎上,仿製了一系列的裝備,例如56式半自動步槍、59式坦克、54式榴彈炮等等。在這一時期,蘇聯在遠東地區駐紮的軍隊數量並不是很多。按照統計,50年代中後期,蘇聯在雙方邊境地區的駐軍數量不足11萬人。因為雙方屬於盟友的關係,互信互利,不需要駐紮太多的武裝力量。

但是,蘇聯在與盟友們的外交活動中,一直是唯我獨尊的態度,對各國內部事務指指點點。而且姿態高傲,處理方式粗暴。我國從50年代以來,一直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策略。從50年代中後期開始,蘇聯與我國的關係逐步加深。尤其是進入60年代初期以後,雙方關係進一步交惡。尤其是60年代末期,雙方的關係進入了冰點。

蘇聯開始從中亞、東歐等地,向遠東地區大規模調兵。按照統計,截至70年代初期,蘇聯在遠東地區駐紮了18個摩托化步兵師、1個坦克師、1個空降旅。在後貝加爾軍區駐紮了3個坦克師、10個摩托化步兵師。在蒙古國境內,駐紮了2個坦克師、3個摩托化步兵師。在西伯利亞軍區,駐紮了5個摩托化步兵師。在中亞軍區,駐紮了1個坦克師、8個摩托化步兵師。

蘇聯陸軍在亞洲部分,合計駐紮了59個師。其中,45個師部署在中蘇邊境一線,對我國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國加強了東北、華北、西北一線的防禦力量。同時,從東南、西南、華南、華中等地,陸續抽調大量的精銳部隊北上,加強北方一線的防禦力量。例如54軍、27軍、28軍、43軍等精銳部隊,在這一時期陸續北調。

蘇聯把大量原本駐紮在東歐、中亞的部隊,調往了遠東地區。為了滿足這些部隊的住房、保障設施等需要,蘇聯陸陸續續投入了超過2000億盧布。請注意,當年的盧布堪比美元,2000億盧布屬於超高額支出。由於雙方關係交惡,蘇聯不得不額外支出了大量的費用。同時,由於大量的部隊調往了遠東地區,造成了蘇聯在東歐、中亞方向,明顯兵力不足。

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聯不得不進一步擴大部隊的規模,軍費不得不繼續增加,從而影響了正常的工業生產和民生保障工程,這是一個因果關係。除去兵力分散、費用額外增加之外,還有一個問題非常重要,那就是蘇聯的地緣格局。二戰之後,蘇聯與美國陷入了劍拔弩張的冷戰。雙方在中歐地區長期對峙,蘇聯的主要精力都在中東歐地區。

與我國關係交惡以後,蘇聯不得不需要兩個兼顧,出現了顧此失彼的問題。蘇聯的地緣格局並不好,與我國交惡以後,蘇聯陷入了全面圍堵的局面。1979年,蘇聯直接出兵阿富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為了控制阿富汗,進一步獲得印度洋上的出海口。

在70年代,依靠石油價格高漲的利潤,蘇聯的國力進入了鼎盛時期,開始與美國進入了全面爭霸階段。進入80年代初期,隨著石油價格的迅速下降,蘇聯的石油時代結束。面對複雜的局面和高昂的開支,蘇聯明顯有心無力。蘇聯準備調整與我國的關係,進一步緩解自己在遠東的壓力,從而節省經費。

1982年3月24日,蘇聯最高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在烏茲別克首府塔什干發表了長篇講話,提出了希望改善與我國關係的言論。講話一出,世界矚目。美國《金融時報》立即發文指出,這是「這是1969年以來,最明顯的和解姿態」。中蘇關係的走向,再次引起全世界,特別是西方的密切關注。

對於蘇聯釋放的友好信號,我國也給予了積極回應。1982年7月,兩名蘇聯經濟學家訪問北京,這是60年代中期以來,蘇聯經濟學家第一次訪問北京。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逝世。時任我國外長黃華,率領代表團參加了勃列日涅夫的葬禮。當時,東歐各國的代表,看到了中國同志的身影,非常高興。隨後,新一任的蘇聯最高領導人安德羅波夫,專門與黃華部長進行了交流和會晤。

1982年11月22日,安德羅波夫在一次宴會上,自1969年以來,第一次用「偉大的鄰邦」來稱呼我國。對於蘇聯提出改善雙方關係的信號,我國隨後提出了著名的中蘇關係正常化三原則。

分別是:第一,蘇聯從中蘇邊境和外蒙古撤兵。第二,蘇聯敦促越南從柬埔寨撤軍。第三,蘇聯從阿富汗撤軍。1984年之後,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蘇聯兩任最高領導人先後逝世。我國均派出了高規格的代表團前往弔唁,並且先後參加了葬禮。

請注意,在這一階段,我國已經開始了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展,國力迅速提高。一位蘇聯外交工作人員,描述了自己的親身體會:「1984年,我第二次來到了北京。到處可見街頭貿易,外國人非常願意光顧的大市場已在運行。白色的香格里拉酒店矗立在那裡。大多數姑娘們已用裙子把棉襖和褲子換下。從她們制服領口,也能見到俏麗的短衫。」

由於一系列的原因,直到80年代末期,蘇聯才接受了中蘇關係三原則,但是,蘇聯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如果1982年,蘇聯能夠接受三原則,實現雙方關係正常化。那麼,蘇聯在越南的巨大開支,就能夠及時停止、迅速抽身出來,進一步減輕了壓力。蘇聯從遠東地區撤軍以後,也能減輕自己的軍備開支,進一步壓縮費用。蘇聯能夠騰出手來,干很多事情。

1991年,曾經十分龐大的蘇聯解體,分成了10多個大大小小的國家。對於蘇聯和東歐各國的劇變,當時,一些經歷過戰爭年代的老前輩們百感交集。雖然,與蘇聯存在很多矛盾,但畢竟屬於同一陣營,大家擁有共同的信仰。在一次老幹部座談會上,對於蘇聯和東歐的一系列劇變,老前輩們憂心如焚、慷慨陳詞。

90年代以後,民眾在生活上的艱難困苦,思想上的空虛、迷惘、混亂。書中,部分人提到了對鄰居中國的嚮往,以及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肯定。關於蘇聯的一系列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