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紅旗渠工程總設計師吳祖太27歲犧牲,楊貴當眾痛哭不止

阡陌怡史 發佈 2024-03-16T01:18:10.110337+00:00

水是生存的命脈。由於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等諸多問題,導致我國是世界上缺水國家之一,是全球13個人均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吃水難和用水難的問題至今還困擾一部分人。我們深知水的重要性。


水是生存的命脈。由於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等諸多問題,導致我國是世界上缺水國家之一,是全球13個人均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吃水難和用水難的問題至今還困擾一部分人。

我們深知水的重要性。從古至今,水利建設一直是我國很重視的一方面,著名的水利工程比如都江堰、南水北調等都是造福著祖祖輩輩且具有歷史意義的大型建設,林縣的紅旗渠也同樣如此。

而成功修建紅旗渠,解決了臨縣人民祖祖輩輩的缺水的難題,這其中不得不提到功不可沒的二人:吳組太和楊貴。

缺水嚴重的林縣

林縣自古十年九旱,長期受著缺水的災害困擾。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在林縣因旱災絕收30多次。林縣水貴如油,一但遇到旱災,地裡面的莊稼都只能變成了枯黃的草。

勤勞的林縣人民並沒坐以待斃。上世紀60年代,林縣反反覆覆修建了數條小渠,但礙於太行山的兇險,無法根本性解決林縣的缺水問題。

只修建這些小型渠道,對於林縣的缺水問題,終究是治標不治本。後來,經過不懈努力,林縣人民修建了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紅旗渠。

紅旗渠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之一。新中國有兩大奇蹟,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還有一個就是林縣的紅旗渠。紅旗渠是林縣人民傾盡心血耗時十年才建成的。

楊貴深入林縣考察

1954年,26歲的楊貴來到林縣擔任縣委書記。對於林縣缺水的難題,他早有耳聞,知水對於林縣的民眾來說有多麼重要。他明白缺水一直限制著林縣的發展,甚至威脅著林縣人的健康安全。

楊貴在職期間,建造了英雄渠、淇河渠等眾多工程,略微緩解了林縣缺水難題。但林縣的旱情遠比想像的更嚴重。林縣只是遭遇一次大旱,縣裡賴以生存的幾條河就都乾涸了,有的甚至露出了河床。

辦法總比困難多。順勢者昌,逆勢者亡。楊貴深知,縣裡的河流不能滿足民眾的的用水問題,所以最終決定以採取開鑿渠道的方式,從相鄰的平順縣,把濁漳河的水引入林縣。濁漳河水資源豐富,並且其地勢遠高於林縣,因此是林縣引水的最佳河流。

1959年,楊貴在大會上提出了「引漳入林」的想法,並且得到了幹部和村民的鼎力支持。至此,林縣的民眾意識到,這個困擾了祖祖輩輩的百年難題,終於有了解決的希望。

覓得技術人才吳組太

時間如流水。1960年3月,此工程正式命名為紅旗渠。工程艱巨,項目複雜。開工迫在眉睫,但是許多的難題蜂擁而至。

首先,首個問題就是太行山的地勢。紅旗渠又名為「人工天河」,可想而知,這裡的懸崖隨處可見,步步都伴隨著不可預料的危險。

其次,不言而喻,精湛的技術是建渠的「敲門磚」。當時,正值三年困難期,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先進的設備和精湛的專業技術人員的不足成為了建渠的最大阻力。

當時僅有28名水利技術人員,並且他們的文化水平都不算高。但是,開弓沒有回頭箭,建渠刻不容緩。為此,楊貴特地走訪其他區地方,專門去請精尖的水利技術人員。其中就有紅旗渠總設計師——吳祖太。

吳祖太年僅26歲,是科班出身的中專生。楊貴結合多方因素,深思熟慮後,最終把期望和重擔交託在這個年輕小伙子的身上。

吳祖太,於1933年生於原陽縣,小的時候家境不太好,七歲便和父母到鄭州走街串巷賣水。而當時賣水就是他們家唯一的經濟來源。

後來,他成績優異,順利考入大學,學了水利相關專業,畢業後,他獲得了一個穩定清閒的工作。1958年,在「上山下鄉」浪潮的影響下,吳祖太主動請纓擔任紅旗渠設計師。

吳祖太是高級技術員,是建設紅旗渠的唯一科班生,他為修建紅旗渠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他勇敢果斷、技術精湛、膽大心細,在許多工程中都擔任著不可缺失的角色。著名的南谷洞水庫、青年洞、空心垻、弓上水庫等等工程都是他的傑作。

天妒英才

河南林縣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安陽林州,位於太行山路中。太行山氣勢險惡,道路坎坷,山崖峽谷隨處可見曹操在《苦寒行》中寫道:「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

1960年2月,紅旗渠工程正式開工,吳祖太和楊貴擔任總指揮。當時,負責精準勘測和繪製工程設計圖的艱巨任務落在了吳祖太身上。他接到任務後,奮不顧身,攀山越嶺,不斷進行精確的實地勘測。

一切都在穩步進行,但可惜,天有不測風雲。

1960年3月28日下午六點收工時,總設計師吳祖太在指揮部剛盛了一碗飯,正打算動筷子時,一個民工報告說王家莊隧洞頂端出現了大裂縫,並且裂縫掉土非常嚴重。

為了保證民工能安全施工,吳祖太聽後,不顧個人安危,立馬放下飯碗就沖了過去。時任姚村公社衛生院的院長李茂德緊隨其後,深入洞內察看裂縫的破裂程度。

但萬萬沒想到,他們進洞不到十分鐘,不幸遭遇了隧洞坍塌,掉落的巨石砸中了他們。二人光榮犧牲,李茂德院長享年46歲,吳祖太27歲。

吳祖太同志犧牲的消息傳到縣委後,縣委書記楊貴當眾哭出了聲。他們是一起攻堅克難的戰友,是懂得對方的知音,更是互幫互助的兄弟。他知道,吳祖太是紅旗渠工程中至關重要的領頭人。當年,為了能儘早讓民眾喝上乾淨的水,吳祖太下定決心,計劃著以鑿洞來解決王家莊這條山脈的修建。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他每天與懸崖峭壁短兵相接。

吳祖太每天與時間賽跑,只為讓林縣人民早日喝上乾淨的水。每日殫精竭慮,奮戰在太行山的斷崖絕壁上。當他把設計好的圖紙交予楊貴時,頭髮和臉上滿是塵土,衣服好幾處都破了洞,甚至身上分布著幾處明顯的傷口。

林縣人民得知吳祖太犧牲的消息後悲痛欲絕,他們不敢相信這個事實,也不願意相信這個事實。之後,林縣市委成立了治喪委員會,並召開了隆重的追悼大會。

之後,林縣縣委把吳祖太的遺體送回了他的故土:原陽。

紅旗渠修建時期,吳祖太的母親因病逝世,他的妻子為了救一個孩子而犧牲了。換做其他人聽到這兩個消息,可能沉浸在悲痛中,一病不起。但他顧不上失去家人的悲痛,毅然堅守在建設一線。這一戰,他贏了,是他用自己的生命為「天河」引流,是他用血肉鑄就了紅旗渠。

他是建設紅旗渠的最早一批出發者,卻未能見證紅旗渠通水的激動一刻。他為乾旱的林縣付出了最好的年華,用行動兌現了對林縣人民的承諾。他欠他妻子一個盛大的婚禮,欠家人的一次團員,欠林縣人民的一次告別。

一封特殊投訴信

據縣委書記楊貴提到,曾經吳祖太寫了一封投訴信給楊貴。

信中他投訴整個施工隊效率低下、勞而無功,相互間配合不佳,猶如方枘圓鑿,毫無默契

當時同時在工地上施工的公民等就有將近4萬人。由於缺乏經驗,管理系統不完善,導致如此浩浩蕩蕩的隊伍失去了精準的指揮。

隨意開山鑿洞以及指導民工的技術人員分布不均勻等等問題大大地降低了建渠的效率。這也導致了山西段村民投訴說,到處是碎石,不但砸壞了房子,還嚇跑了家禽。

為此,楊貴立馬成立了專家團,進行此問題的針對性的研究。

經過不斷的討論,他們提出了以下幾點解決方法;首先,應給沿途村民一些資金作為賠償。其次,精準細化管理施工隊伍,人員分布方面必須要均衡。

在這些措施落實後,紅旗渠的修建效率得到了立竿見影見的成效。

功標青史

在林縣,大部分河流其名曰為河流,其實只是一個大水坑。林縣擁有著百萬畝農田,但看上去卻是乾裂的整片黃土,一點水的影子都未曾看到,只有極其少數的裂縫中夾雜著若有若無的枯草。

吳祖太每日都在想盡辦法讓村民能早點喝上水,每天都在思考如何把紅旗渠建設得最好。他把永不停歇的勘測當作生活常態。

「寧可備而無用,決不用而無備。」當時,工程艱巨勘測設備陳舊,早已不能達到當時所需的精度,「引漳入林」測繪處處險象環生,但他無所畏懼,立馬和測量小組翻山越嶺測量70多公里的主渠道。

為了保證數據的高度精確,他們反覆測量,甚至一些不顯眼的路段也不斷測量,這是要打「做好準備的仗」。吳祖太勇於進取、敢於創新。因地制宜地解決了許多難題。比如:當水平儀數量不夠時,吳祖太就做了簡易水平儀來代替,名為「水鴨子」。

在總乾渠跨越濁河處,他進行了不斷的實地勘測,主動詢問附近村民相關的地勢問題,在掌握了各種有效資料後,不斷改進設計方案,準確地設計出了聞名地「空心垻」,順利解決了渠、河兩水交叉的矛盾。

吳祖太等人複測了多次,精心設計,用自己的心血為「天河」引流。經過他的不懈努力,最終僅用了三個月時間就繪製出了令眾人驚嘆的引漳入林設計藍圖。

紅旗渠是一個艱難且耗時的工程,各種條件受限。於他們而言,風餐露宿,席地幕天都是常有的事情。崖當房,石當床,甚至睡在山崖底下、石縫裡都是常有的事。

並且,當時正值三年困難時期,人們飯都不能飽。而施工工人們卻自發地帶乾糧和工具,只為能修建好渠道。甚至其中還包括了一些老弱婦孺,他們希望能儘量幫一點忙就幫一點忙。

紅旗渠修建成功的背後是林縣數萬民眾的鼎力支持,是技術人員的不懈努力。據相關統計,這段漫長的歲月中,為了這個工程,先後有81位民工等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1969年七月,在這個炎熱的夏天,紅旗渠送來了清澈的水流,在場的人熱淚盈眶。終於,這十年來七萬工人的努力得到了應有的回報。

偉大成就

那時候沒有完善的設備,就靠一雙雙勤勞的手,用一把把鐵鍬開山鑿洞,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修成了長達1500公里的紅旗渠。為此,數十萬林州人民苦苦熬戰了數十年。

在此期間,民工們僅靠自己的雙手共剷平了1250座山頭,鑿開了211個隧洞等等,這些都是紅旗渠能位于于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之間的底氣來源。如今的紅旗渠真正成為了林州人民的驕傲。

春去秋回,英烈故去已有六十餘載,但他的精神和豐功偉績將永遠被銘記。流出的清澈的渠水,是林縣人民奮鬥的心血見證。紅旗渠的從無到有,從有到優是林州數萬人民堅持不懈、攻堅克難的成果。

紅旗渠是林縣人民僅靠自己的雙手樹立在巍峨的太行之巔的一座具有歷史意義的豐碑。艱苦的數十年,造福了千秋萬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