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養大腦?

王智遠 發佈 2024-03-16T15:56:08.344769+00:00

文:王智遠| ID:Z201440過去200年中,我們預期壽命穩步上升,特別在20世紀。

過去200年中,我們預期壽命穩步上升,特別在20世紀。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數據顯示,雖然20世紀初,出生的人平均年齡在50歲左右,但在大多數工業化國家中,人均壽命已經接近80歲。

事實證明,壽命延長並非基因遺傳或自然選擇的結果,是由於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例如:

大規模接種疫苗,使得天花、麻疹等流行病得以根除,教育、住房和衛生系統的改善,提高了生活水平,減少兒童出生時營養不良問題。

壽命延長並不意味著老年人身體健康。難以避免的問題包括眼睛老化、反應速度變慢、關節炎等常見疾病,更令人擔心的是,大腦可能會退化,從而導致記憶障礙。

在進行「人們最擔心的問題是什麼?」調研中,人們的回答令人驚訝,大家不擔心心臟病、癌症風險;而是老年階段患上「阿茲海默症(AD)」以及其它連鎖疾病,如帕金森、抑鬱症和痴呆症等。

研究表明,記憶力減退症狀(如忘記名字或丟失鑰匙)出現之前,大腦就已經開始受損,並持續幾十年。

大腦患上痴呆症情況涉及遺傳、生活方式、環境等各種因素,但健康飲食,不僅可以預防情況發生,還能讓你在生活中達到最佳狀態,因此,對大腦的保養無可替代。

保養狀態認識不足

關於阿茲海默症(AD),大多數人不知道。

只有不到1%患者,因為基因突變引發,絕大多數患者,並不攜帶任何此類突變,所以,對於剩下99%的人,真正疾病來源並非基因,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己的選擇。

不信看一則數據:

近年來,70%中風病例、80%心血管病例,以及高達90%的糖尿病例,因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發。

這說明什麼?只要注意飲食選擇,體重控制和身體鍛鍊,就可以預防疾病,大腦作為身體一部分,保養更是重中之重,畢竟它由腦細胞的性質決定。

這是,為什麼呢?

它與身體其他器官之間有一個主要區別,其他部位各種細胞,擁有再生功能,想一想,你多久剪一次指甲、頭髮。

大腦雖然擁有120-140億神經元,隨著年齡增長會不斷減少,且不能再生,這意味著,需要更加關注「腦細胞健康程度」,這點尤為重要。

通常情況下,我們不會覺察到大腦正在損傷,除非有一個內部問題嚴重影響到外部情況,如幻覺、意識喪失、或腦霧。

就像,對於腦震盪的人而言,頭部撞擊後,不適感不會立馬出現,且還能正常做事,直到受傷幾個小時、幾天後,症狀(頭暈、迷糊)才會出現。

為什麼對大腦狀態,如此認識不夠?

大腦內部非常活躍,如果你不是腦專業大夫,它的運作過程你不可能知道,它沒有疼痛感受器,有人觸摸你的大腦,你頂多感觸到「別人再摸」,其他方面都無法感知。

大多數人誤以為」頭疼或偏頭痛「是大腦內部產生的,事實上,頭疼不是大腦在疼,可能因為肩頸肌肉,在一段時間內處於半收縮狀態。

例如:

你坐在電腦旁,一個姿勢固定幾個小時,這種肌肉緊張感,會涉及面部和頭皮肌肉,激活位於部位的疼痛感受器,以此發出的信號,讓你認為是頭痛。下次遇到這種情況,不妨做做拉伸運動,緩解肌肉緊張。

數百項研究證明,大腦在能量耗盡前可以承受很多打擊。

它有自己的儲備,就像一輛汽車有一個備用油箱,腦細胞遭受攻擊可能是年齡增長、意外事故、疾病、神經緊繃等綜合情況導致,我們會採取一些措施來幫助神經元保持強壯。

但是呢?

有人總希望去藥房,買到那種藥到病除的特效藥,記憶力減退吃維生素C,下午犯困瘋狂喝咖啡,結果晚上大腦分泌褪黑色素降低,這些錯誤的方法,反而會強化問題的出現。

藥物治療有限,例如阿茲海默症(AD),藥物只能在有限時間內減輕症狀,如果你想阻止它出現,反而會加劇對腦細胞的損害。

也就是說,人們總找不到問題的關鍵。

誠然,一方面人們對大腦狀態的認識不足,另一方面往往採用錯誤的方法來保護大腦,這大大增加,年老後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率,未來想減少這種問題的發生,年輕時必要任務是了解大腦的需求。

大腦內部什麼構造

進化過程中,大自然給大腦最嚴密的保護,它被幾層保護膜(腦膜)包裹著。

外面是厚且堅硬的顱骨,就像一個天然頭盔,不但抗衝擊能力強,偶然受到撞擊後,它時不時會「哎呦」一聲,然後就沒事了;顱內,大腦沉浸在腦脊液中,它無色透明(在MRI片子裡呈黑色),如果沒有腦脊液,大腦無法支撐起自身的重量。

這種「托浮」感,起緩衝作用。

三者(顱骨、腦膜、腦脊液)處在絕對地位上,然而,外力損傷並非最唯一的危險,它還需要從內部保護,畢竟循環在血液中的許多物質,也可能會對大腦造成傷害。

在大自然安排下,一種介於血液和腦組織的特殊屏障,起到組織物質進入大腦的作用,它的名字叫「血腦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由扁平的細胞構成,銜接十分緊密,只有那些被認為安全,有用物質才能穿過它,進入大腦。

打個比喻:

它像戒備森嚴的政府機構,想進入總部,每個大門都設有監控和保安,其他訪客必須出示身份證,通過安檢才被護送進去。

這種策略作用,是什麼?

過濾哪些物質能夠在監督下通過,必須把危險分子拒之門外;通過限制外來,潛在有害物(細菌、毒素)的穿過,血腦屏障才能避免大腦感染和炎症損傷。

神奇在於,大腦行駛功能所必須的物質,都可以穿過它,這些與空氣、土壤、以及地里長出的食物密不可分。

大腦飲食方面非常獨特,儘管需要很多能量,但和身體「吃」的不一樣,如果把人體比作世界食品貿易體系,可以說,大腦更嚴格遵守國際貿易規則。

準確而言,集齊45種營養元素,才能保證處在最佳狀態,這些物質利用合成、組織、提煉的方法,從食物中萃取出來。從食物的基本劃分來看,它要水、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微生物和礦物質中進行提煉。

大腦每天喝多少水?

只有水和其他元素(礦物質和鹽)達成微妙平衡,腦細胞才能有效工作,你喝的每口水,這些電解質(鹽,氯化物、氟化物、鎂、鉀和鈉)便會在腦中進進出出。

水還攜帶部分氧氣,它是細胞的必需品,它們呼吸和燃燒糖以產生能量;可以說,它的結構性作用在,填充腦細胞之間的空間,促進蛋白質形成、營養物質吸收、以及廢物排出。

糟糕的是,大多數人飲水量不夠。

根據《中國居民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調查結果表明,72%的18歲-55歲成年人,僅有18.8的人達到適宜攝入量;關於我們每天要喝多少水?存在一些爭議。

一般建議,每天喝6-8杯(每杯約200毫升)。還想聽點更刺激的嗎?英國研究人員針對「水對認知能力和情緒的潛在影響」做過一次實驗,其中幾名受試者只吃穀物食品,其他幾名受試者可以在當中喝水。

結果顯示,在完成測試前喝水的人,表現反應明顯夠快,也就是說,每天多喝水(8-10杯左右),能夠提高認知靈活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不要喝純淨水,「純淨」看似去掉雜質,卻把礦物質過濾在外,不要多喝碳酸飲料,這裡面礦物質較少,且還有較多精製糖,氣泡水要喝天然,人工碳酸不管用。

脂肪、蛋白質、碳水

大腦富含脂肪,從重量來說,腦內脂肪約占腦中的11%,然而,有些人卻誤以為,大腦中脂肪比例比11%高很多,若是如此,可能因為聽說過,大腦約有60%由脂肪構成。

從生物學角度看,估算腦脂肪比例時,一定程度也算上了水,如果除去水分大腦(乾重)中脂肪含量低於50%;問題在,很多人錯認為吃很多含脂肪類食物,會對大腦有益,理由比較荒謬「大腦由脂肪(膽固醇之類)構成。可不可笑?

大腦喜歡什麼脂肪?

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的所有類型中,ω-3與ω-6日常飲食中最顯著,無數研究證明,保證兩者平衡,對於正常神經元之間交流至關重要。

ω-6脂肪酸具有促炎作用,這是大事,生物學中炎症不是拇指腫脹那麼簡單,它意味著,你的免疫系統被激活到什麼程度,也就是,多大程度保護你,抵禦危險的能力。

ω-3脂肪酸能夠降低人體多餘膽固醇,並且抑制血液內血小板聚集,從而防止腦血栓、冠心病出現。

兩者都存在哪些食物中呢?

培根、雞油、雞脂肪,以及一些植物油,如葡萄籽油、芥花籽油、玉米油、花生油和葵花籽油等具有豐富ω-6脂肪酸;ω-3脂肪酸存在的食物比較稀缺,一般在鮭魚、沙丁魚、鱘魚,這些海味、深海魚中上。

但是,兩者吃多了並不好。

2∶1(ω-6與ω-3脂肪酸的攝入量之比)是平衡狀態,大部人攝入ω-6要比ω-3多出20-30倍,這意味著,飲食上具有高度促炎性(類風濕,關節炎、肥胖出現概率高),所以,某種程度上少吃油膩食品是正確的,

喜歡吃什麼蛋白質?

腦部健康最有營養物質中,蛋白質排名第三,大腦網絡結構、功能調節都離不開它,作為蛋白質基本構建單位,胺基酸數量和排列順序決定其形狀和特性。

它是複雜分子,在身體內主要維持組織健康、各種激素合成,以及促進化學反應,在大腦內它可以充當神經遞質,傳遞信號和處理信息。

比如:

如何思考、說話、做夢和記憶等行為,都與神經遞質有關,它能激發各種衝動,讓你醒來、昏昏入睡、甚至集中注意力,改變主意。

為實現這些認知功能的靈活性,我們必須給大腦提供足夠的胺基酸,也就是」攝入蛋白質「;一般情況下,大腦可以自行合成一些,另一些需要從食物中萃取。

胺基酸可分為兩類:必需和非必需

非必需是大腦直接合成的,必須是體內不能合成,由食品供給,當人們吃富有蛋白質的食物,必要胺基酸(色氨酸,促進睡眠的分子),會直接通過血腦屏障特殊通道,進入腦中。

魚、奶、蛋、雞肉、豬肉和牛肉、植物性」豆系列、堅果系列」都具備豐富蛋白質。

吃多少碳水和糖類?

營養專家探索飲食中,首要回答問題之一是「什麼在維持身體的正常運轉」,答案排在前排位置的離不開「碳水化合物」。

有的碳水可以快速釋放,如蜂蜜等單糖,一些複雜碳水屬於緩釋型,需要進一步被消化,如糙米、全麥;促進營養學家認識到,所以器官中,大腦最需要單糖。

身體和大腦使用糖區別之處是,前者能利用脂肪和糖功能,完成運作,後者完全依賴葡萄糖中的單糖,所以,一個比較粗糙,一個更精細化。

它們來自於哪裡呢?

一切我們不一定認為是甜的食物,如洋蔥、紫菜、藻菜、南瓜、萵筍、小白菜、葫蘆、菠菜、冬瓜、黃瓜、韭菜、苦瓜、西紅柿等;水果中也有不少,提子、柿子、桂圓、香蕉、楊梅、鮮棗、獼猴桃、桑椹、石榴等。

相比之下,像糖果、橙汁這類含糖食物,雖含有各種糖類,卻幾乎不含葡萄糖;葡萄糖雖然是少數可以進入大腦的營養物質之一,它也要嚴格遵守供給供需模型,大腦需要時會打開開關,一旦補給後則會關閉糖分子大門(sugargate)。

我們到底需要多少糖?

針對於每日供給目前沒有膳食建議,不過,可以利用科學手段得到答案,大家應該聽過MRI,但對PET應該很少了解,你去醫院,那種明亮中帶紅色、黃色、或較深藍色的大腦掃碼片,就是PET影像。

簡單講,顏色鮮艷區域是活躍腦區,顏色較深則為不活躍區,由於大腦只使用飲食中的葡萄糖,所以,能通過PET看到大腦燃燒的「單糖」。

通過該方法,科學家們發現,每分鐘每100克腦組織約消耗32微摩爾的葡萄糖;簡單來說,要保持活躍和健康,一個成年人大腦,每天24小時約需62克葡萄糖。

什麼概念呢?

含量不到250卡熱量,3湯勺生蜂蜜的容量,就能為大腦提供一天所需的全部葡萄糖。然而要注意,吃糖過度,思維敏捷度會下降,還會導致胰島腺超負荷工作,一旦不堪重負,不管產生多少胰島素,血糖都會處在高水分。

總之,對大腦健康而言,最糟糕的食物則是「分解成糖,且膳食纖維含量極少的食物」,它們包括糖飲料,加糖果汁,披薩,烘焙食品等,儘量少吃。

維生素、礦物質成份

除水、脂肪、蛋白質、碳水糖類外,大腦離不開微量元素部分,如果缺少他們,身體會出現小毛病(口腔潰瘍、情緒不安)。

要多少維生素和礦物質?

維生素雖然不是直接能量來源,卻助於大腦新陳代謝,確切的說,它像一把鑰匙,來激活代謝過程;它對於增強免疫、吸收消化系統至關重要,尤其在神經遞質層面,一些神經學疾病,往往從缺乏維生素開始,它有兩大種類:

  • 脂溶性(溶脂肪的)
  • 水溶性(溶解水的)

前者包括維生素A、D、E、和K。共同特點是,存在體內脂肪中,不用每天補充,其中A和E具備抗氧化功能,用來保護腦細胞受毒素,污染的侵害。

就像:吸入大量工業廢氣(二氧化碳、二硫化碳、硫化氫、氟化物)都需要A和E進行處理。

後者需要每天補充,維生素C、B12、B6是大腦幹將,三者價值在於「想法設法提高讓你把事情做成的能力」(make thingshappen),做事效率情緒效率低,可能就要補充它們。

值得注意,沒有B6幫助,大腦不能生成5-羥色胺、多巴胺及γ-氨基丁酸(GABA)等神經遞質,它可能總讓你悶悶不可,快樂不起來,所以,一定要重視B6。

哪些食物有這些元素?

最好來源包括「葵花籽、開心果」,以及魚類、貝類、瘦牛肉;素菜水果包括,牛油果、捲心菜、香蕉、番薯等五穀雜糧食品,其中大蒜B6含量最高,吃100克相當於每天所需的量。

我們體內有8種礦物質(鈣,鎂,鋅,鐵,銅,錳,碘,硒),這到不必擔心,日常飲食中,已經包含足夠多的元素。

說這麼多,記不住怎麼辦?

以前我也覺得,飲食營養有挑戰的關鍵在,要麼不知道哪些食物是什麼,要麼,道理我都懂,總是記不住。別擔心,跟你分享幾個比較有名的地方,看他們如何做的?

「藍色地帶」(Blue Zone),這一術語指,人們慢性病發病率低,且壽命比其他地方都長的地理區域,研究發現,這些地方有極高比例90歲、100歲的老人。

他們主要吃95%植物飲食,一個月吃肉5-6次,飲食包括以下內容:

  • 蔬菜:纖維、多種維生素、礦物質重要來源,每天吃超過五份水果和素菜,可顯著降低心臟病。
  • 豆類:包括扁豆、荷蘭豆,富含蛋白質,預防便秘輔助減肥,使皮膚保持彈性,延緩細胞衰老。
  • 雜糧:玉米面,南瓜、紅書、棒碴是纖維主要聚集地,豐富的維生素B族和不飽和脂肪酸,高攝入量可以降低血壓,減少結腸癌。
  • 堅果:榛子、核桃 、杏仁、腰果被人們稱為四大堅果,還有一些種子類(南瓜子、西瓜子、葵花籽),要說作用唯有三個不可缺,降低膽固醇,改善皮膚,補腦健腦。

另外,還有一些其他飲食因素也被定義為「藍色區域」,比如,愛琴海北部的伊卡利亞島(Ικαρία),和義大利的撒丁島(Sardegna),人們經常吃魚,它是ω -3脂肪酸良好來源,大大延緩大腦衰退。

他們吃飯遵循80%規則,吃更少卡路里,適度飲酒。

除此外,鍛鍊也是生活不可缺的一部分,他們不會有意識去健身房,會把園地栽培(gardenhusbandry)、散步、烹飪當做腦部鍛鍊的工具。

當然,充足的休息,良好睡眠也很重要。

35項研究發現,7小時是最佳睡眠時間,睡太多會變笨,藍色區域的人除夜裡休息外,白天也會階段性小憩,他人認為,大腦就像計算器,不能一直工作,適當阻斷聽覺、視覺帶來的信息熵,更能有效提高「認知靈活性和心流時刻」。

總的來說:

保養大腦分為三步,找出它需要的最佳營養,發現你的飲食與它的差距,優化飲食與生活方式,這一切有助於你通往理想的道路上,讓大腦長期保持最佳狀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