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耐心不多了,美英德聯手「挑釁」俄,俄向美發出「開戰警告」

志宏教授 發佈 2024-03-17T06:21:45.995255+00:00

3月14日,美軍MQ-9無人機在黑海墜毀後,美俄關係迎來了重大轉變,美方稱是「俄戰機撞毀了美無人機」,俄方則稱是美軍無人機自己失控墜落的,與俄軍機無關,雙方對此爭執不下,並互相召見大使,發出外交警告,再次加劇局勢緊張。

一波未平,一波再起!

3月14日,美軍MQ-9無人機在黑海墜毀後,美俄關係迎來了重大轉變,美方稱是「俄戰機撞毀了美無人機」,俄方則稱是美軍無人機自己失控墜落的,與俄軍機無關,雙方對此爭執不下,並互相召見大使,發出外交警告,再次加劇局勢緊張。

更令人擔憂的是,黑海無人機墜毀一事尚未完結,英德空軍在愛沙尼亞執行北約任務時,突然出動2架「颱風」戰機攔截了一架俄羅斯伊爾-78加油機,理由是該飛機沒有與愛沙尼亞監管部門報備。

但要注意,俄羅斯這架飛機是加油機,並非戰機,即便沒有報備,也不至於英德一起出動戰鬥機進行攔截,尤其還是在美軍無人機剛墜毀的情況下,英德此舉顯然有故意針對俄羅斯、替美國「報仇」的意思。

然而,正當美英德與俄羅斯的對抗持續升級之際,緊張局勢又傳來了3個新動向。

動向一,美俄軍方高層通話,火藥味十足。

15日,美防長奧斯汀與俄防長紹伊古進行了通話會談,事後,奧斯汀表示,美國將繼續在國際法允許的任何地點展開飛行和行動,紹伊古則表示,美軍無人機在克里米亞海岸附近飛行具有「挑釁性」,將誘發黑海地區局勢升級,同時強調俄方對事態發展不感興趣,也無意尋求與美方對抗,但將對所有「挑釁行為」做出回應。

很顯然,雖然不清楚美俄防長通話的具體內容,但從雙方在通話後的表態來看,「談話並不友好」或存在諸多分歧,進一步觸發雙方發出強硬言論。

而這,或將引發一個嚴峻的後果——美國為了「找回場子」或彰顯實力,以及消除無人機墜毀帶來的不利影響,接下來可能會進一步加大在黑海地區的軍事存在,包括與北約盟友一起增加在黑海的軍事部署,這將再次加劇局勢緊張。

俄羅斯的態度也很明確——美方的行為就是挑釁,面對這些舉動,俄軍不會無動於衷,將第一時間採取措施回應。

因此,接下來若美軍再向黑海派遣無人機,俄方還將派出戰機進行攔截,至於期間是否會發生「意外情況」或擦槍走火的情況,誰也不能確定。而美國一意孤行,顯然也無視了這種風險,甚至有故意挑起局勢升級的用意。

此外,同樣在15日,美軍最高將領、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米利與俄軍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也進行了一次通話,雖然內容「保密」,但雙方承認討論了「黑海墜機」事件。

由此來看,該事件已經成為了影響美俄關係的關鍵轉折點。

動向二,「把醜話說在前頭」!俄羅斯向美國發出「開戰警告」。

15日,俄駐美大使安東諾夫向美國發出警告稱,注意到一些美國議員呼籲「當俄軍機在國際空域接近美軍機時,將俄軍機擊落」,稱這是故意挑釁行為,無異於「向一個核大國公開宣戰」,並質問美國稱——是準備讓美民眾和國際社會遭受大規模核戰風險嗎?

很顯然,近期美俄之間發生的摩擦,已經令一些「激進」的美國議員開始萌生危險想法了,俄方發出「開戰警告」,就是在告誡美國不要亂來,否則將面臨俄羅斯的猛烈反擊,包括使用核武反擊。

不過,安東諾夫也再次重申,俄羅斯不尋求與任何核大國發生衝突,並將繼續與美方保持接觸,以避免意外衝突發生,並希望美方政客也有同樣的態度。

可見,在一系列襲擊事件發生後,俄羅斯對美國的耐心正在迅速降低,如今俄方發出「開戰警告」,也體現了當前美俄關係正處於冰點。

動向三,「黑海墜機」事件的重要後續——各方忙著打撈殘骸。

作為美軍王牌無人機,MQ-9身負大量先進的無人機技術,而根據美俄的說法,該無人機墜入黑海時,應當保留了較高的完整性,誰能率先打撈起來,或許就能獲得其中機密,甚至是復刻出一架MQ-9無人機。

15日,美國安全委員會官員表示,目前還沒找回MQ-9無人機的殘骸,並且由於相關海域非常深且水流湍急,他也不確定能不能找到,並稱美方還在評估是否能開展打撈工作。

同樣在15日,俄安全會議秘書帕特魯舍夫卻表示,目前不確定能不能成功打撈,但這項工作是必須做的。

俄對外情報局局長納雷什金則稱,俄方擁有打撈墜毀美軍無人機的技術能力。

也就是說,美國對於打撈無人機殘骸一事頗為悲觀,甚至認為「不可實現」,但俄方卻認為自己有「技術上打撈的能力」。

如此一來,就該美國著急了,估計接下來即便沒辦法打撈,也很可能與北約盟友一起出兵封鎖相關海域,阻止俄方打撈無人機殘骸。而這,沒準又會成為美俄發生摩擦的新導火索。

最後,且談3點粗淺看法吧。

1,顯而易見,美俄關係正在這一系列事件的影響下迅速降溫,但美國卻無視衝突發生的風險,執意在此事上大做文章,以尋求進一步挑戰俄羅斯。

基於這一點來看,甚至不排除美軍無人機墜毀是美方「自導自演」的一齣戲,目的就是進一步向俄施壓。

同時,也是最關鍵的一點——美國正試圖轉移注意力。

近期「北溪」事件持續發酵,令美國面臨的國際壓力與日俱增,再加上美國內部「毒火車」脫軌、槍枝案頻發等醜聞不斷上演,也令拜登政府壓力山大,為了緩和壓力,做出轉移注意力之舉並不讓人意外。

2,普京的耐心不多了。

從一開始「北溪」管道被炸,再到美記者爆料「拜登批准實施破壞行動」,以及前不久美德兩國異口同聲稱是一個「親烏克蘭團體」炸毀北溪管道,令俄方對西方的耐心與信任一降再降。

14日,普京便公開表示,北溪管道被炸是「國家層面的極端主義行為」,並稱美德口中「親烏克蘭團體所為」的說法是無稽之談。

而在北溪管道被炸之初,普京便一針見血的表示——誰從中獲利,就是誰幹的。

如今,北溪管道事件沒完,黑海墜機事件又上演,美國與北約態度強硬且一再「挑釁」俄羅斯,普京必然不會無動於衷。

接下來,美俄之間或將上演更激烈的博弈。

3,美俄關係升溫,也在深刻影響俄烏局勢。不排除美國在「黑海墜機」事件上做文章,進一步帶動北約國家軍援烏克蘭、干預俄烏局勢的可能。

畢竟,不論是向俄周邊派軍機,還是拉攏盟友對俄施壓,亦或是對俄烏局勢煽風點火,美國的最終目的都是一致的,即:針對俄羅斯。

山雨欲來風滿樓。接下來,且看局面如何發展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