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為中醫注入了靈魂

觀風雲再起 發佈 2024-03-17T14:12:37.206295+00:00

上古時期,神農嘗百草、伏羲制九針,但如果沒有《易》,則中醫藥必然不可能只是頑石,不可能雕琢為美玉,與世界各國的土著醫學就沒區別了。

醫者,易也!《周易》是我國古代哲學的典籍,是中華文化的總源頭!其陰陽五行、時空統一、天人相應的理論實為中醫理論之源泉。可以說,易是中醫的靈魂。

上古時期,神農嘗百草、伏羲制九針,但如果沒有《易》,則中醫藥必然不可能只是頑石,不可能雕琢為美玉,與世界各國的土著醫學就沒區別了。易學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有了二者的結合,中醫才脫胎換骨。

那麼是什麼時候易學開始融入中醫的呢?

易學不斷地注入中醫

易學,是闡述天地世間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相傳古有三易:連山、歸藏、周易。《周易》只是三易之一,前二者都失傳了。

《周易》包括《易經》和《易傳》,前者成書於西周,是一部占筮典籍;後者成書於戰國時期,吸收儒、道、陰陽等諸家思想以解釋《易經》,將《周易》從原來的占筮之書升華成為代表華夏民族智慧和文化的元哲學。

《易經》是六經之首,廣大精微,包羅萬象,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是各家共同的經典。作為傳統土生土長的中醫必然受此影響。

易學對中醫基本理論體系形成的影響主要反映在《黃帝內經》中。作為中醫經典之一的,成書於戰國、秦漢之際的《黃帝內經》,已經非常成熟,它奠定了中醫學理論體系及中醫學的發展方向,其中有大量的易學理論。

從《內經》的具體內容看,明顯借取了易學模式,例如藏象學說與四時五方的配應與河圖洛書相一致,運氣學說明顯源於易緯。

此後各朝各代名醫們又不斷將易學思想注入中醫。張仲景的《傷寒論》將易學思想和理念融入到辨證論治的理、法、方、藥的各層面,可以說易學思想對《傷寒論》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

唐代名醫孫思邈非常精通《周易》六壬,並運用易學的思維方式進一步構建了自己的醫學理論體系,在《千金要方·大醫習業》中說:「凡欲為大醫……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並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善用《周易》辨證思維和取象比類方法,探討藥物特性,進行藥物分類,分析君臣佐使配伍以及用藥火候的把握等。

明代中後期,醫易研究進入新的階段,出現了一批以善談醫易為特色的著名醫家和論著,如孫一奎在《醫旨緒餘》中著有「太極圖說」,「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醫論」、「命門圖說」等專論。

趙獻可《醫貫》通篇貫徹易理。明代張介賓將之概括為「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清代醫易專著也把易對醫的影響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針灸方面,在子午流注針法以外又出現了「靈龜八法」+和「飛騰八法」,更是直接採用八卦配八脈交會穴施行按時取穴。

中醫特色導源於易學

易學哲理奠定了中醫學的立論基礎,中醫學則是易學原理實際運用之典範。正所謂「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醫易相通集中體現在:

整體系統觀

易學提出天地自然觀,一是「天人合一「,二是以天地陰陽二氣的交感變化為產生宇宙萬物的本源,所謂「天地感而萬物化生」。中醫學的整體觀是一脈相承的,確認宇宙是一個整體,人是宇宙的有機部分,人體各部分有機地聯繫在一起。

陰陽辯證觀

《易.繫辭》雲「一陰一陽之謂道」,易學為陰陽學說之淵藪,易學以陰陽中和之道認識並說明物質世界產生的本源。陰陽原理貫徹於中醫理論的各個方面,而察陰陽之所在以調之,以平為期,則是醫藥的最終目的。確認「陰平陽秘」、「升降相因」是人體生理功能的最佳狀態。

取類表象觀

易.繫辭》言「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聖人 立 象 以 盡 意」,藏象學說是《內經》理論的核心部分,藏象學說是通過人體外在的表現來推測人體內臟生理規律的學說,是對內臟功能系統反映於外的「象」的概括,並運用五行學說,將人體各器官及其功能狀態歸納為五臟六腑系統,並與自然界的五方、五氣、五味、五色等聯繫起來,構成天人相應的時空整體藏象模型。

醫與易的關係

醫易同源說

醫易同源說的提出,始於明代孫一奎、趙獻可、張介賓三位名醫,特別是張介賓在《類經附翼·醫易義》中指出:「《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雖陰陽已備於《內經》,而變化莫大於《周易》,故日天人一理者,一此陰陽也;醫易同源者,同此變化也。」

醫本於易說

《周易》的基本原理概括可為三點:「《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

三也。」吳鞠通《醫醫病書·醫字論》論醫易關係說:「醫者,易也。有不易之定理,有交易之變通,有變易之化工。」此乃醫本於易的要義。

醫易兩分說

有人認為《易經》為占筮之作,企圖以占卦預知人事吉凶悔吝,其占卦過程和結果基本上是隨機的;而中醫學對疾病的診斷、防治和預後判斷,是以事物之間的必然聯繫即客觀規律為根據的,其理、法、方、藥是實踐經驗的總結,是理性思維的成果,與巫術不可同日而語。認為醫學理論與《易》無關。

現代中醫的發展不能偏離易學思維

既然中醫是在易學影響下形成的生命學說,易為醫之源,醫為易之緒,《周易》是中醫學的理論源泉。那麼,現代發展中醫,除了吸收現代科學成果外,很重要的一面,就是不可忽視易學的源學地位。

中醫不能偏離易學思維,更不能脫離易學思維,中醫想要與時俱進,仍有必要認真審視中醫學核心——易學思維,應更好地應用易理指導發展,統帥論治,藉助於易學發展中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