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關注木蘭山

黃鵠磯 發佈 2024-03-18T00:55:57.867604+00:00

3月13日晚,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播出紀錄片《記住鄉愁》第九季《黃陂——木蘭故里,四季花開》,聚焦黃陂木蘭故里鄉村振興之路,展示春節前後央視攝製組進駐黃陂木蘭生態文化旅遊區大小村落,為期20天的拍攝成果。

從單一的農產品種植到農旅融合,旅遊業帶火特色農產品和傳統非遺手藝,黃陂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風情,串聯起鄉村振興的新圖景。3月13日晚,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播出紀錄片《記住鄉愁》第九季《黃陂——木蘭故里,四季花開》,聚焦黃陂木蘭故里鄉村振興之路,展示春節前後央視攝製組進駐黃陂木蘭生態文化旅遊區大小村落,為期20天的拍攝成果。

黃陂區文化館館長徐曉青介紹,黃陂是花木蘭的故鄉,位於武漢市北部,面積2261平方公里,武漢市三分之一的自然村都位於黃陂。黃陂圍繞「木蘭文化」,打造鄉村旅遊,源源不斷的客流,讓當地36萬農民吃上了「旅遊飯」。2019年,黃陂被評為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每逢周末,就有3萬多武漢市民來這裡體驗鄉村生活。

時長半小時的紀錄片《黃陂——木蘭故里,四季花開》,展示了木蘭山腳下的村民們成立旅遊專業合作社,村莊的發展由合作社統一規劃、統一打理,開發成民宿、農家樂、商業和文旅四個區域,以房屋土地入股,讓村民變成股東。黃陂脈地灣蘿蔔是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脈地灣蘿蔔和大多數農產品一樣,是應季產品。過去,老一輩人地里種出一茬蘿蔔,就只管賣一茬蘿蔔。如今,從海外留學回到村裡的年輕人讓蘿蔔開花,漫山遍野的蘿蔔花,白里透紫的曼妙色彩,吸引了更多城裡遊客。

泥塑和制銅鑼是享譽全國的黃陂非遺,傳承人們讓泥塑「少年花木蘭」,手持小銅鑼,前往非遺集市參展。當地的老手藝人強強聯合打造的非遺項目,這些傳統手藝,變成了當地村民捧在手裡的「金飯碗」

從單一的農產品種植到農旅融合,黃陂人不斷摸索、不斷嘗試,短短几年,686座現代化農場如春筍般破土而出,數位化大棚、無人駕駛的拖拉機逐漸推廣開來,智慧農業讓慕名而來的城裡人感受著不一樣的鄉土氣息。旅遊產業帶火的不僅有特色農產品的種植,還有當地的傳統手藝。從共建共享到農旅融合,再到文旅融合,黃陂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風情,串聯起鄉村振興的新圖景。

《黃陂——木蘭故里,四季花開》編導屈奧迪說,在黃陂的大小村莊,很多村民從事著和旅遊相關的行業,有的開民宿、有的辦農家樂、有的在景區上班。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讓黃陂的鄉村旅遊發展如此之好?

帶著好奇,他們多次前往調研。第一次去黃陂調研,跟當地人聊天,發現每個黃陂人身上都有一種勇猛的闖勁,如同木蘭替父從軍時的勇敢,這裡的人不怕吃苦,敢想敢做,令人敬佩。隨著調研的深入,發現黃陂人做鄉村旅遊僅僅靠「勇敢」是不夠的,還需要更多的集體智慧。第四次到黃陂,跟著當地的村民和民俗專家一起尋找木蘭的印記,聆聽木蘭小時候的故事,試圖從木蘭身上找到黃陂人發展鄉村旅遊的精神氣質,發現團結協作、共建共享的精神,是黃陂人做好鄉村旅遊的精神。

在杜堂村,大家看到了村民集體打造的旅遊專業合作社,村莊的發展由合作社統一規劃、統一打理,開發成民宿、農家樂、商業和文旅四個區域,以房屋土地入股,讓村民變成股東。距離杜堂村幾十公里之外的徐沖村,聽到了村民們一起發展農旅融合,打造現代農場和智慧農業的故事。隨著遊客的增多,黃陂人的鄉村旅遊產業也遇到了自己的瓶頸,面對困境,這裡的村民們緊緊地聚集在一起,他們商議打造共享廚房、共享菜地、發展共享經濟。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這種團結協作的鄉村旅遊模式,不僅吸引更多的城裡人來到黃陂品味舊時光,尋找記憶中的鄉愁,旅遊經濟的發展也讓村民們過上了家家有小樓,戶戶有小汽車的日子,祖祖輩輩耕耘過的這片土地如今煥發出勃勃生機。」屈奧迪說。

原載《長江日報》,作者萬建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