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伍迪·艾倫影片中的生存觀

正又直說事 發佈 2024-03-18T11:58:08.908972+00:00

他的影片在歐美國家中具有獨特的特色,它所傳遞的訊息,往往會打破常規,打破常規,例如好萊塢的風格,反抗主流價值,不尊重宗教,懷疑現代城市文化,嘲笑當代的知識。

文/正又直

編輯/正又直

前言

伍迪·艾倫生於美國紐約猶太家族,他本來應該遵循猶太教條,可他卻受到了美國近代的文化薰陶,伍迪·艾倫從小就有兩種不同的文化環境,他的個性中既有兩種不同的民族特徵,又沒有一種紮根於不同種族的歸屬感,因此他被視為一種邊緣化的人。

他的影片在歐美國家中具有獨特的特色,它所傳遞的訊息,往往會打破常規,打破常規,例如好萊塢的風格,反抗主流價值,不尊重宗教,懷疑現代城市文化,嘲笑當代的知識。

伍迪·艾倫受到生存哲學的深刻影響,他的影片充滿了生命、死亡、宗教、性等主題,他把這個世界看作是一個荒謬、空洞、生命毫無意義、生存只是偶爾,生命不能依照理智的安排前進,它只是種種巧合的結合。

本論文以伍迪·艾倫三部影片(罪惡和邪惡)、《賽末點》、《怎樣都行》為案例,運用生存論的哲學原理對伍迪影片中的存在性進行闡釋。

一、悲慘的事實-悲慘

1.從伍迪·艾倫的作品看,他的憂鬱情緒在生存主義的理論中,一個偉大的命題是悲劇性的,它認為人類是一個完全沒有希望的、與自己相矛盾的、充滿希望的、在這個世上的人總是陌生的、完全的自由人,同時又是一個充滿了麻煩和依賴的孤獨的人。

人類儘管可以自由地做出自己的抉擇,但是他對自己的前途卻沒有任何目標,他所知的生命最終結局就是死。

這部影片(《罪惡與邪惡》)就是最經典的悲劇之一。

《罪惡與邪惡》共分為四個情節,其中一個情節就是馬丁·蘭道扮演的著名醫生裘達因出軌而感到內疚,想要和情人多蘿西分開,但是多蘿西卻不肯和她分開,還威脅要把他們的關係公諸於世,揭穿他貪污公款的事實,逼得他雇了一個刺客來殺死她。

第二個劇情是,伍迪-艾倫扮演的製作人克里夫,他覺得自己是個好男人,他很沮喪,於是同意幫他的小舅子萊斯特拍一本關於他的電影,但實際上,萊斯特是被她的妹妹「恩賜」到克里夫身上的,在工作中,他和哈莉之間發生了關係。

第三個故事的主人公是德國猶太的猶太哲學路易斯·李威,克里夫將自己的生活和想法拍攝下來,李維作為一個活著的納粹分子,他的家庭並沒有因此而倖免於難,李維博士看似很開朗,但最終還是選擇了自殺。

第四段是克里夫的姐夫本·拉比,也就是裘達的病患,他天生就是好心腸,相信神,在得知裘達有婚外情後,便說服他向她表白,可他的雙眼卻漸漸瞎了

李維教授和本是這部電影中最具悲劇性的角色,他們是兩個極端的人,本雖然是一個仁慈的人,但他是一個虔誠的信徒,李維的眼睛裡充滿了生命的真諦。

李維的存在論理論中,我們的世界是一片愚昧,對正義與人類的福祉漠不關心,如果我們要在這個殘酷的沙漠裡度過一段有價值的人生,那麼我們就必須付出愛心。

物質的社會很冷淡,它從根本上反映了我們對別人的漠不關心,沒有愛情,我們就不能獨自生活。

李維勇敢地面對著生命,但最終,他選擇了自己,他那脆弱的樂觀精神,沒有能力去創造一個完全的社會,也沒有足夠的想像去讓自己去活下去。

事實上,李維的死亡已經在電影裡得到了啟示:「我們必須記住,從出生開始,我們就必須要有足夠的愛心才能生存。」有了這種愛情,我們就能保持下去。是我們在裡面投入了愛情,而這個世界卻很冷淡。

有時候,我們會感到自己已經失去了這種投資的價值。」如果沒有道德可言,面對生活又有何意義?一個人對生活負有責任,未必就意味著苟且偷生,而死則可能是一個有尊嚴的抉擇。

而在這部電影裡,作為一個比較簡單的角色,他的主治醫師裘達告訴他,他的眼睛已經沒有希望了。

在得知裘達有了婚外情以後,本勸裘達去跟她的太太談一談,希望她能原諒自己,因為她相信,他的眼睛一直在看著我們,但裘達相信,她不會原諒他的。

他覺得自己與裘達的觀點有很大的不同: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你覺得這個社會是殘酷的,沒有任何意義的。如果我不能從內心深處感受到道德體系,真正的價值,以及寬容,我將無法生存。

而且,也有一些更強大的勢力。不然的話,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生活的。我很熟悉你,我也明白,在你的內心深處,有時也會有這樣的想法。」

他相信,一個真實的道德系統是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一個人的生命是有意義的,他明白他為何而生。

但是,在這部電影裡,他對神的信心越來越大,他的眼睛也越來越壞,他認為他所信的事實與他的真實經歷沒有任何關係,在他失去視力以前,他好像是個盲人,他看不到這個真實的世界。

伍迪·艾倫說:「就算你不了解人生,我也是活下來的人。你可以說,他對事物的了解要超過其他人。

我本人卻沒有這樣的想法。我想他是不懂的,所以我就給他貼上了瞎子的標籤。我認為他的信念是瞎的。這個信念或許會很管用,但必須要睜大你的雙眼,不去面對。」班對神的信仰使他度過了艱難的人生,其中就有逐漸失去視力。不過正像艾倫說的那樣,盲目的信仰就像真正的瞎子,無視事實,閉上眼睛,欺騙自己。

從這一點來看,李維先生認為,生命是沒有任何價值的,世界是沒有愛情的,但是,人類必須有一種真正的愛情,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在另一邊,被愛情所環繞的貝恩,則在倫理的世界中漸漸喪失了光芒。

1.從伍迪·艾倫的影片看

伍迪-艾倫在影視方面的才華和他經常創作和導演有著密切的關係,更主要的原因在於他可以隨心所欲地將自己的思想融入到影片中,使得他的影片始終具有一種自傳式的風格。

在他的影片裡,總是會出現一個看上去像他卻不能實現的人物:布魯克林區的一位充滿神經質的猶太中產階級男性,擁有非凡的美術才能和支配地位的媽媽;十足的都市居民;對影片和爵士音樂的喜愛;對信仰與心理的質疑;恐懼疾病,恐懼死亡,恐懼自然,恐懼加利福尼亞。

雖然和現實不是一回事,但艾倫的角色讓我們注意到了他的真實人生,並自然而然地將注意力集中到了他所飾演的電影中的作家身上。

《鮑里斯》是伍迪·艾倫這部影片中最貼近自己的人物之一,甚至伍迪自己也承認,鮑里斯在很多方面和自己很像。

鮑里斯是個有點緊張的學者,他拋棄了漂亮的老婆,過著體面的日子,自稱是個天才,還險些贏得了諾貝爾獎。

在影片開頭,鮑里斯面對攝像機「演講」:「我這個人不招人待見,我從不把吸引力放在第一位,你要明白這一點就行了。這到底是為了啥?一無所有,我爸爸在早晨被報紙弄得灰心喪氣的時候,難道你還能責備他不成?

鮑里斯雖然是一位見多識廣的學者,但他的心裡總是有一種空洞的感覺,那是學問和理智都不能彌補的。

鮑里斯經常在夜裡被「死亡」的噩耗所喚醒,他不能接受任何人都要死去的現實,或者說,他從來沒有想到,科學可以讓一個人更清楚地看到這個世界。

他把自己的祖國看作是一個卑鄙的、暴力的、偏見的、無知的、壓抑的、自以為是的、把人看成是一種微生物,一種是蚯蚓,一種是一種很明顯的空洞,鮑里斯的婚姻是一場災難,他的職業生涯受到了挫折,他堅持要在洗手時重複一次《過的是一首《生日快樂》來驅散病菌》,他把生命看作是一種沒有價值的東西。

二、幻想的反面--幸運

1.無神論者在伍迪·艾倫影片中的表現

薩特創立和建立了無神論者的存在論,他否定了上帝的存在性,否定了所有的假設,他相信人的思維可以凌駕於所有的事物之上,而人的生存總是在自己的周圍,這就是人的生存方式。從無神論的角度來考慮,伍迪·艾倫是一個不信仰上帝和不存在的強大無神論者。

伍迪既然不信上帝的存在,就不可能去證實上帝的存在,他只能說不可能,因為人們根本不可能知曉上帝的存在。

但是,從眾多的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伍迪並沒有信仰上帝,而是通過自己的人生經歷,堅信上帝並沒有真正的存在:「如果他能提供一些清晰的證據,來證實他的存在!」你可以把一大把的錢放在瑞士的一家銀行里。」

很明顯,伍迪·艾倫受到了薩特的生存論的深刻的薰陶,對宗教的懷疑和否定幾乎是他的影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神到底有沒有?對現代人來說,這是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就像之前提到的,伍迪相信世界萬物都會毀滅,生命沒有任何意義,所以他不需要直接回答神的問題。

在《罪惡與罪惡》中,裘達的爸爸索爾是一個非常相信神的人,他相信:「神的眼光總是盯著我們,任何事情都瞞不住他,他看到了公正,看到了罪惡,看到了公正,看到了罪惡,做了好事,就會受到了報應,而罪惡也會受到永久的處罰。」

索爾認為沒有什麼犯罪能逃脫神的眼睛,在現實和現實中,索爾總是站在神的一邊,這是一種極大的嘲弄,索爾失去了對神的信任,變成了一個瞎子。

但更具諷刺意味的是,裘達雖然受了他的父親的影響,卻仍然被判了殺人罪,而且他躲開了神的眼睛,繼續他那奢華的人生,這對他的父親來說,無疑是一種嘲弄.

伍迪說:「我只是要用一種輕鬆的、愉悅的態度來說明這個世界上沒有神;我們孤獨地在這片天地里生存;上帝不會責備你的;你一生中絕對沒有像好萊塢那樣的結尾;你的人生觀,完全由你自己決定。」

此外,梅樂迪的媽媽來到鮑里斯家時,對她的善良和引導表示感激,因為她堅信,正是她虔誠地、堅持不懈地為梅樂迪禱告,當梅樂迪的爸爸來到門前時,她就跪倒在地,懇求神的原諒。

在伍迪的代表鮑里斯看來,他們的行為和行為是很荒唐的,因此對他們的一切都進行了尖銳的抨擊,並把他們看作是一種盲目的迷信。「只要沒有神,什麼事都可以允許。

2.從伍迪·艾倫的影片中看

最後一點可以說是一個幸運的故事,一個愛爾蘭的窮人男孩克里斯.威爾頓和有錢人家的少爺湯姆相識,湯姆的姐姐羅伊則一眼就看上了克里斯,羅伊的爸爸不但不討厭他,還幫著威爾頓打通了一條通往上層的道路,讓他能夠更好地和羅伊在一起。但是威爾頓和美國女星諾拉墜入了情網,諾拉則成了湯姆的女朋友。

威爾頓與羅伊結了婚,而諾拉卻與湯姆斷絕關係。過了一小會兒,威爾頓與諾拉偶然相遇,他們又重新成為戀人。

當羅伊不能生育的時候,諾拉突然懷了個孕,諾拉不願意流產,讓威爾頓告訴羅伊真相,威爾頓決定殺死諾拉和她的妻子,以此來保護自己的幸福,而威爾頓則幸運地躲過了這場官司。

影片開頭就是這樣一句話:「有些人說,我寧願成為一個幸運者,而不是一個優秀的學生。」人不敢面對現實:有很多東西是完全依靠命運的,而這些都是無法控制的,讓他們感到恐懼。

在網球運動中,有一種叫做「擦網」的狀態,在這一剎那,你可以通過,也可以反彈,如果你運氣好,你可以通過,如果你沒有通過,你就會失敗。」幸運實際上是一種巧合,存在論相信,世間萬物皆有可能,皆是巧合之物。

威爾頓在電影裡說道:「我發現,成功和失敗都取決於幸運,努力是必不可少的,但我想每個人都會畏懼命運的重要性,就像我們,有不少科學家證明了自己的發現,這是上天給我們的機會,而不是故意的。」

雖然電影裡並不是所有人都同意這樣的看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伍迪·艾倫認為,幸運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勝過任何事情。

人的腦海里總會浮現出許多美妙的東西,那些東西在想像之中都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可以說是理所當然,甚至可以說是順理成章,可是事實卻並非如此,沒有什麼東西是命中注定的,而是有無限的可能。

伍迪認為,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人生不會像想像中那麼完美,它只是一些偶然性和偶然性的結合,而這些偶然性恰恰就是生命中的現實。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探尋-抉擇1.《罪與罰》的參考與諷刺伍迪·艾倫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偏愛,賽末點大肆改編《罪惡與懲罰》(《罪惡與懲罰》),伍迪對陀翁的探究並非局限於劇情,而是與其迥異的故事情節。

事實上,讀到《伍迪》的人都會發現,他的愛情故事只在他的小說的第一章里才有,而在「罪」的這一章里,拉斯科爾尼科夫為了謀生,跑到一個開典當行的老太太家裡,用一把斧子砍了她,偷了她的錢,幸虧她的姐姐回來了,他只好把她也給砍了。一種是有計劃的,一種是巧合。

在《最後時刻》中,諾拉似乎無意中被殺死,實際上,威爾頓計劃的首要目標就是殺死她,而房東夫人則成為了「必然」。

在這一次的關鍵時刻,在托翁的故事裡,又有一個瘋子假裝承認了自己的罪行,把拉斯科爾尼科夫放了出來。

最後,伍迪用運氣取代了老天爺的運氣,讓女房東的一顆戒指改變了威爾頓的人生,而那個拿到了這顆戒指的癮君子則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替罪羊,威爾頓也因此獲得了自由。

2.伍迪·艾倫主義的抉擇

伍迪從托翁的故事中學到了不少東西,雖然斯科爾尼科夫和威爾頓的罪行如出一轍,但他的故事卻是,拉斯科爾尼科夫最終還是投降了,因為他的精神地獄讓他失去了面對人生的勇氣,最終,他被神從信仰中解救了出來。

威爾頓拒絕認罪,運氣使他成功了,我們不知道他會不會沉淪在一個痛苦的循環中,但是威爾頓的選擇完全是自私自利

威爾頓是個作惡多端的人,在名譽與欲望之間,他做出了一個決定。威爾頓出生在一個愛爾蘭的小鎮,他靠著自己的一絲技術走上了上流社會,得到了很多女人的支持,他的工作和感情都得到了回報。

可諾拉的話很有可能會讓他失去理智,他的精神壓力會變得更大,他的自私自利讓他不得不做出一些不符合良心的決定,但他必須要捨棄已經擁有的東西。

不是每個人都是有道德良心的,也不是每個人都認為多行不義必自死。

結語

伍迪的影片是一種真正的人生,而不是好萊塢那種公正的社會,因為沒有真正的正義,沒有正義的英雄來拯救人類,沒有完美的公正的神來拯救自己的良心。

生存論認為,個體的選擇是個體的自主選擇,而「自我」的覺醒和生存的無窮無盡的可能。克爾凱郭爾把抉擇看作是一種絕對的意願,是一種神秘的、突然的、超越理智的、完全的、完全的、靈性的行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