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匈奴10萬騎兵,力挫秦軍30萬?

夏目歷史君 發佈 2024-03-18T13:13:22.913707+00:00

#歷史開講#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派遣樓緩出使秦國,趙國開始向秦國示好。但誰都沒有想到,明明是代表和平的訪問,背後卻隱藏著諸多算計......在這次訪問之前,從公元前318年起,趙國連續發動五國聯軍、三國聯軍攻打秦國,結果被秦國智囊大敗,趙國傷亡高達8萬人。

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派遣樓緩出使秦國,趙國開始向秦國示好。但誰都沒有想到,明明是代表和平的訪問,背後卻隱藏著諸多算計......

在這次訪問之前,從公元前318年起,趙國連續發動五國聯軍、三國聯軍攻打秦國,結果被秦國智囊大敗,趙國傷亡高達8萬人。

秦國以為趙國會向它低頭,可根據《趙世家》記載,趙武靈王始終不甘願服輸,甚至還準備齊襲秦國。

原文如下:「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於是詐自為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已而怪其狀甚偉,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

這一幕堪稱「戰國之經典」,古往今來,也只有趙武靈王敢如此。甚至不少學者分析,由於當時秦國放鬆的警惕,靠著趙國騎兵的突襲,秦國還真有可能被「偷家」。

不過可惜,趙武靈王遭遇沙丘宮變,結果秦趙間的生死大戰被迫推移。不過後來了解歷史的人無不感慨,趙武靈王果然是個猛人,而趙國人也得了一個混號——趙蠻子

一、秦趙正面戰場的博弈

不過趙武靈王也不需「遺憾」,因為歷史還真如他預想的那般,齊國、楚國已然被打廢,天下爭霸的實際上只剩下了秦國和趙國......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留下來的種子已經不斷生根發芽,趙國站在了前所未有的風口上。

——後來的歷史我們都知道了,「秦韓之戰」趙國偷了秦國的上黨,結果秦趙間爆發了長平大戰。這場大戰十分慘烈,秦趙雙方拼盡了最後一口氣,各自也拿出了廉頗、白起這樣的名將。

但可惜,趙括不及白起,趙國40多萬大軍被坑殺。白起也創造了同等兵力下將對方圍困並且全殲的案例......

根據司馬遷的記載,此戰過後,趙國主力幾乎被一掃而空,家家都在都在辦喪,孩童婦女的哭泣盈滿整個邯鄲。

——值此有利時機,其實白起也主張乘勢滅掉趙國,但趙國派說客遊說秦國相,結果秦昭王居然找回了秦軍,錯過了滅趙良機。

趙孝成王為保住國家,決定割讓土地以求自保,但讓人佩服的是,趙蠻子果然頭腦發熱,在亡國滅種的背景下,他們居然在公元前259年再次爽約,不承認之前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於是秦趙之間再次爆發戰爭,史書稱之為邯鄲之戰。

接下來的歷史記載頗讓人難以理解,秦軍派遣大將王陵直逼邯鄲,結果強悍的秦軍居然被嚇破膽的趙軍給打的頗狼狽,《趙世家》記載:「陵數戰失利,亡五校。」

如此慘痛的失敗,連秦國高層都震動了,秦昭襄王勃然大怒,強行啟用白起。

但是白起拒不出戰,秦昭王被迫換掉王陵,改啟用王齕。結果,秦軍再次圍攻邯鄲8個多月,卻遲遲不能獲勝。

而且居然還有這樣的記載:「趙王出輕銳以寇其後,秦數不利。」

明明是秦軍挾大勝之威,攻打一個即將亡國滅種的國家,但卻被對方數次反攻,而且損失慘重,一時之間讓人分不清楚,到底誰是進攻方。

至於後來的歷史,那就更加讓人扼腕嘆息了。平原君趙勝以及毛遂自薦,強行拉楚國出兵;信陵君竊符救趙,10萬魏軍猛犬出籠......

在三路大軍夾攻下,秦軍20多萬主力灰飛煙滅,秦國再無法滅趙。

秦國遭受如此屈辱,於是放過看起來已經廢掉的趙國,轉而攻打魏國進行報復,而魏國被奪取新中,損失慘重。但很快又拉攏趙國、韓國和楚國一起四國來反擊秦國,又奪回了失地。

秦國的怒火無以復加,但秦國的表現著實難堪,趙孝成王10年,也就是公元前256年,趙國派樂乘進攻秦國信梁的軍隊又取得了一次勝利。

二、趙滅匈奴之戰

趙國居然能夠反過來在秦國臉上輸出?秦卻只能無奈嘆息......

看在這裡我們不由的好奇,不是說長平之戰趙國主力已經灰飛煙滅了嗎?為何趙國還能反打秦國,讓它數次丟臉呢?趙國為何如同「小強」體質一般?

——其實這個秘密就藏在一場戰鬥和一個人身上,這場戰鬥就是著名的趙國和匈奴的戰爭,而這個人則是戰國四大名將中的李牧。

史書記載,在趙惠文王時期,李牧被派到北方擔任雁門郡長官,以此來防備匈奴。到任以後,李牧嚴禁士兵出戰,而且只要匈奴人入侵,就迅速帶著眾人退回堡壘固守,絕不輕易出戰。

結果,匈奴數年未有所得,不過李牧也引起了朝堂上的議論,眾人都認為他過於膽小怯懦,實在有失國風,於是索性將其撤換。

沒想到,換了守軍後,匈奴再次入侵。新上任的將領倒是積極應戰,然後卻是中埋伏,損失慘重。

趙王對此更為惱怒,於是再次請李牧出山。眼看趙王的態度愈發堅決,李牧實在無法推辭,之後說了一句話:「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

這時的趙王已經束手無策,只能連忙點頭同意,李牧也不再有所顧忌的前去赴任,當然方式也再如以往一般。可是匈奴人依舊不長記性,他們變得越來越驕狂。

或許在他們心中李牧就是實打實的膽小鬼,之前的失利全是意外......

但令匈奴沒想到的是,此時的李牧卻在悄悄的開始謀劃一場大戰。

史料記載:「李牧精選戰車1300乘,精 騎1.3萬匹,驍勇步兵5萬人,弓弩兵10萬人,加緊演習戰術。 同時放縱邊民畜牧,使民眾布滿原野,誘使匈奴入侵。」

匈奴人果然聞著血就來了,他們發動猛攻,趙軍則假裝退走,甚至拋下了數千民眾。匈奴熱血上頭,以為此次可以將趙軍斬盡殺絕,於是將所有的兵力全部梭哈。

但由於沖的過猛,兩翼和後方全部暴露開來,李牧則直接包抄對方,將對方主力騎兵十餘萬人全部消滅。隨後又接連滅掉蟾襤,攻破東胡,降服林胡,單于落荒而逃,導致其元氣大傷,十餘年不敢接近趙國邊城。

三、趙國後期戰爭的取勝之道在「技術」

以上就是著名的趙滅匈奴之戰,此戰堪稱農耕民族對遊牧民族戰鬥的經典。而且,如果細心的話,我們會發現這場戰鬥有太多的奧妙之處。

其一,弓弩兵十萬人。

這個數字可顯得有些另類。因為根據史料記載,趙國最擅長的就是騎兵,所以每每與匈奴人都能硬碰硬。但李牧的這次戰鬥,其主力卻是弓弩兵,騎兵卻只有1萬多。

雖然史料沒有明確記載,但從戰鬥的結果可以看出,匈奴人的騎兵被追亡逐北,一個都沒跑掉,肯定是因為這些弓弩兵的緣故。

那麼趙國的弓弩兵有什麼特色呢?

按《周禮·夏官》和《考工記》中的記載:「趙國的弓至少有王弓、弧弓,夾弓、庚弓、唐弓和大弓六種。」

雖然考古文獻未發現趙國弓,但根據長沙楚墓出土保存完好的戰國弓,我們能夠感受到其裝備之精良,而作為極其重視騎射的國度,趙國的弓箭絕對遠超楚國。

因此當時趙國的弓非常完善,至少領先匈奴人一個時代,所以才能造成如此恐怖的殺傷。

除了弓以外,趙弩也至少應有夾弩、庚弩、唐弩和大駕四種,稱之為「四弩」。

其中夾弩、庚弩較輕便,射程遠,發射速度很快,通常用於攻守城壘。唐弩、大弩是強弩,射程較遠,但發射速度較慢,通常用於車戰和野戰

而且趙國還使用兩種強度不同的弩,一種叫擘張弩,即靠臂力張弦的弩。另一種叫蹶張弩,即用足踏腳蹬拉弦的弩。

因此趙國的弩箭非常完備,從工藝水平來看,僅次於韓國,所以能給匈奴造成莫大殺傷。

最後就是箭簇,趙國經過多年戰爭,較早的提出了三棱箭簇,它具備製作簡單,堅固且銳利,具有極強穿透性等特點。

最重要的是,按照現代人的觀點,這種箭簇具有極好的流線型,因此發射以後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準確性,殺傷力極強。

史書記載,趙國在中晚期已經將其基本普及。在考古研究過程中發現,邯鄲插箭嶺出土的箭簇大多就是三棱箭簇。

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趙國真正的軍備優勢並不在於騎兵,也不在於步兵,而是在於這裝備精良技術非常發達的弓弩兵,匈奴正面硬抗必死無疑。

但話又說回來,匈奴人之所以厲害,不是因為他們戰鬥力有多強,而是因為他們擅長迂迴埋伏和包抄,這都是遊牧民族的特長。

但看看前文的內容,我們就會發現,李牧是一個相當「可怕」的軍事家。

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他非常擅長布局,他首先通過防守來以及新來的將領的失敗,讓敵人驕縱,以為他只知道防守。

然後他又近乎殘酷般的付出了幾千百姓的代價,換得匈奴人冒進,將對方拉入自己的包圍圈內......

看看這恐怖的算計,還有為了勝利可以付出幾千人代價的冷血,匈奴人又哪裡是這位名將的對手?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李牧出山的時候就警告自己的君王,想要讓他出山就必須要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就必須要聽他的。

事實還真是如此,趙王允許他犧牲一切,結果才有了這場勝利......

說完了這場戰爭,我們算是搞明白了匈奴失敗的原因,但我們還是沒有搞清楚秦國為何會失敗。其實答案很簡單,把上面的理由搬到秦國身上也一樣。

根據史料記載,秦國是最早使用標準化武器的國家,所以他們的軍事裝備相當先進。但是,從上文可以看出,趙國在騎兵和弓弩兵方面,應該是和秦國不相伯仲,甚至還略有超越的。

在秦趙兩強相鬥的時候,白起可以靠著秦軍的意志力,逆轉乾坤。

但是秦攻趙守的時候,弓弩兵的優勢可不要太大,正如考古學家所發現的邯鄲插箭嶺就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同等的裝備優勢下,防守方必然能夠給進攻方帶來莫大打擊。

四、一位不可忽視的人物——李牧

除此以外,李牧這個人的出現,以及他的打法,也讓秦國成為了被騎臉輸出的主要原因。

例如秦國大將樊於期,在公元前234年殺趙國大將,斬10萬人。結果因為驕傲,撞上了李牧,李牧靠著防守,挫傷其銳氣,趁著對方因為勝利而驕傲,攻其不備,大破秦軍,反殺秦軍10萬人。

之後公元前233年,李牧更是一個人秀全場,秦軍首先取得優勢,然後又被李牧繞後,秦軍大敗而歸。並且趁著秦軍大敗之際,李牧又瘋狂進攻韓魏聯軍,秦軍慘敗。

看看這些記錄,我們就能看到李牧有多麼讓人生畏,簡直是以一己之力撐起了整個各國家。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趙國在經歷長平之戰後,還能反擊秦軍,是因為趙國多打防守戰,而且具有極強的裝備優勢,如此大大增強了防守能力,彌補了人數的虧空。

但若只止於此,趙國也無法痛擊秦軍,結果李牧的橫空出世,將這一優勢發揮到極致,讓秦國損失了一路主力,趙國的威風達到最大。

不過我們得注意的是,這些因素還不足以讓秦國那麼難看,關鍵是長平之戰後,秦國也損失巨大。史書記載「死者過半,國內空。」

而且因為白起拒不出戰,秦昭王殺了白起,秦國軍心為之動搖。再加上邯鄲之戰,三國聯軍痛擊秦國,而秦昭王又上頭進行報復,所以才會被樂乘等人聯起手來痛擊。

這就是當年的真相,一個是人打沒了,但裝備優勢還有,而且還越發先進,憑藉著守城的優勢彌補了人數的不足。

另一方面它的對手損失慘重,內部決策失衡,被幾個國家追著咬,再加上李牧放大了這一現象,這才有了趙國的迴光返照。

但是,秦趙之間的博弈就如同俄羅斯與美國的戰爭,趙國戰備再怎麼厲害,也無法彌補人口的缺失,首先是連年戰爭,無人耕種,然後又因為北方地震,大面積饑荒,趙國雖然連戰連勝,但國家早已崩潰。

於是最終還是有了李牧被殺,秦始皇統一六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