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茶馬古道 | 建水古城

茶有道道 發佈 2024-03-19T00:59:13.799546+00:00

你好!我是茶有道道,點擊上方「關注」,我們為你分享健康生活的方方面面。尋訪茶馬古道上的重鎮和驛站,今天我們要帶你來到建水古城。建水古城是茶馬古道沿線四大古城之一。

你好!我是茶有道道,點擊上方「關注」,我們為你分享健康生活的方方面面。

尋訪茶馬古道上的重鎮和驛站,今天我們要帶你來到建水古城。建水古城是茶馬古道沿線四大古城之一。上幾期我們重點介紹了滇南官馬古道路線上的易武鎮、思茅、那柯里、寧洱、磨黑古鎮和千家寨等茶馬古道沿途周圍重要城鎮,離開石屏縣,我們繼續沿著這條路線走進建水古城,也去看看團山古村,分享一下歷史上團山人創業安居的故事。

建水縣是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轄的縣之一,該縣位於雲南省南部紅河北岸,總面積3782平方公里,縣城建成區面積19.6平方公里,規劃區面積220平方公里,轄14個鄉鎮,137個村委會,16個社區,1028個自然村。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建水縣常住人口為534205人。建水縣居住著漢、彝、回、哈尼、傣、苗、佤、納西、瑤、藏、景頗、布朗等幾十個民族,1988年建水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縣,1994年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重點風景名勝區。2019中國西部百強縣市。

雲南千年古城的代表,活著的古城歷史博物館,它既不是麗江古城,也不是大理古城,而是位於紅河州西北部的千年古城——建水。建水古城也稱臨安古城,因為她曾經是明代臨安府、民國臨安縣,當地人習慣舊稱「臨安古城」。建水是一座歷史文化底蘊厚重的古城,具有1200年的建城歷史,也是中國四大名陶之一的紫陶發源地。建水古城之所以被稱為活著的雲南古城博物館,正是因為它極大程度地保留千年前城池的根基與布局。大量留存的明清建築只有少量的修繕,從古老的木質門頭,落滿灰塵,呈現包漿的老民居建築群和剝落的牆皮,都能證明建水古城悠悠千百年的歷史傳承。

古稱步頭,亦名巴甸。唐南詔時築惠歷城,漢語譯為「建水」,隸屬於通海都督府。宋大理國時期屬秀山郡阿白部。元時設建水州,明代稱臨安府。清乾隆年間改建水州為建水縣。民國二年(1913),撤銷臨安府,復設縣治於建水,改名為臨安縣。民國三年(1914)1月,因與浙江臨安縣重名,仍恢復建水縣舊名。1960年9月13日,國務院撤銷曲溪縣,將原曲溪縣的行政區域並歸建水縣。

建水城最早為南詔時修築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擴建為磚城。李定國攻占臨安城時,南北西三城樓毀於戰火,康熙四年又復修,後再度毀損。唯有東門朝陽樓,雖歷經多次戰亂和地震,至今近六百年,仍舊巍然屹立。建水縣在元代就始建廟學。明洪年間建臨安府學,萬曆所間又建建水洲儒學。清代先後建立了崇正、煥文、崇文曲江四個書院。當時,有「臨半榜」之稱,即雲南科舉考試中榜者中,臨安府就占了半數左右,堪稱雲南之冠,在全國變不多見。所以建水從來就有"文獻名邦"、"滇南鄒魯"的稱譽。

【建水的特色民俗文化】

建水燈會

燈會──正月十六鬧花燈,在彝族民間廣泛流傳,是彝族重要的文化活動之一,以普雄鄉塔瓦村、岔科鎮白雲村為甚。據史料記載,彝族花燈在建水流傳距今已有200餘年歷史。每年正月十六,各村組建臨時燈會,分燈頭、管事、提調之職,具體負責全村燈會的組織工作。燈會時間以3~9天為限,看各村經濟實力而定,整個活動分3個階段進行:第1階段是接燈神,即在正月十六這天凌晨,由燈頭率全村成年男子到村頭設案接神;第2階段為鬧花燈,燈神接回來後,全村人開始鬧花燈,以傳統的花燈劇目演出為主,同時兼有集市貿易及其他經濟活動;第3階段為送燈神,即在燈會結束的當晚,舉行莊肅的儀式,將燈神送出寨子,象徵著一年一度的春節結束,人們將從此開始緊張的春耕生產。

火把節

火把節彝族民間最隆重的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彝族村寨都殺羊宰牛,全村人歡聚一堂,喝陳年佳釀,吃陳年穀米,話新年豐瑞。晚上,全村人點燃火把,吆喝著到田野間遊行,意為驅除魔孽,迎接豐收。

苦扎扎節

苦扎扎節是哈尼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哈尼族村寨由龍頭(阿瑪奧)及全族長老組織,殺豬祭龍,祭龍儀式後,各戶從稻田采來新穗,碾出新米,染黃飯,煮紅蛋,聚在一塊擺長街宴,同享共樂。晚上,全村男女跳芒鼓舞,唱「哈吧咦」,徹夜狂歡。

【建水的旅遊資源和主要景點】

朱家花園

朱家花園始建於清光緒年間,是當地鄉紳朱渭卿弟兄所建,祠宅毗。建築占地2萬多平方米,其中房屋占地5000多平方米,主體建築呈「縱三橫四」布局,房舍格局井然有序,院落層出有致,民居建築用料上乘、雕刻精美、結構精巧、布局考究。整組建築陡脊飛檐,雕樑畫棟,精美高雅,庭院廳堂布置合理,空間景觀層次豐富且變化無窮,形成「迷宮式」建築群。是一座典型具有南方特色的家園林,它內雅外秀、形制規整、布局靈活、空間豐富、層次漸進、環境清幽、色彩淡雅、裝修有度、結構統一,在豐富的形式中包容了深刻的文化內涵,是內地文化與邊疆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朱家花園被譽為「滇南大觀園」。

張家花園

張家花園坐落在建水城西十三公里的團山村,建於清代末年,占地面積約一萬多平方米,系張氏私人住宅。房屋平面布局基本為建水傳統民居中「四合五天井」的平面形式,縱向橫向並列聯排組合成兩組三進院和花園祠堂,是一組規模較大、建築質量較好、保存較為完整的民居建築群。

天緣橋

建水城東十里外的天緣橋,橫跨於滬江河上,為三孔百拱橋,始建於清雍正六年(1728年),嘉慶三年(1798年)重修,為三孔石橋,跨河43米,正中建有二屋重檐亭閣一座,覆以八角贊尖頂。底層為橋面通道,南北引橋為石板鋪砌的高坡,各向東西方向屈曲,形成一個橫寫的「S」型。正橋加引橋全長121米,兩旁鑲有一米多高的塊石欄杆、石雕獅、象各一對雄踞橋頭。橋南端有一石室碑亭,長6米,寬2米,以高2.74米的三棵石柱支撐,橋亭內有碑刻七塊,記載建橋始末及其功德,書法甚秀,其中清代雍正八年立的一塊碑上刻有保護環境及橋周圍環境的鄉規民約。

雙龍橋

雙龍橋坐落於建水城西三公里處,是一座三閣十七孔大石拱橋,橫亘於南盤江支流的滬江河,塌沖河交匯點上,因兩河猶如雙龍蜿蜒盤曲而得名。此橋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當時只建成三孔,道光初年又續建十四孔,與原建三孔「雁齒蟬聯」,故又名十七孔橋。

整座橋由數萬塊巨大青石砌成,全長148米,橋面寬3—5米,寬敞平坦。橋上建有亭閣三座,中一閣層累為三。成豐六年雨辰(1856年),三閣毀於戰火。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動工重建,至二十四年落成,比舊圖為寬敞,中間人閣為三重檐方形主閣,高近二十米,邊長十六米。底層為橋身通道,拾級登樓,可遠眺萬頃田疇。南端橋亭為重檐攢尖頂。

建水文廟

建水文廟始建於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經歷代50多次擴建增修,占地面積已達114畝,其現存規模、建築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僅次於山東孔子家鄉的曲阜孔廟北京孔廟,在全國大型文廟中名列前茅。

建水文廟依照曲阜孔廟的風格規制建造,採用南北中軸線對稱的宮殿式,東西兩側對稱布置多個單體建築。原主要建築包括:一池、一壇、一圃、二殿、二廡、三堂、三閣、四門、五亭、六祠、八坊等37個,現除射圃、尊經閣、魁星閣、敬一亭和齋宿亭被毀外,其餘32個建築都得到較為完好的保存和恢復。建水文廟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團山古村

團山古村,是地方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相融合,歷史遺存眾多,整體格局風貌完整、真實的傳統風貌型歷史文化名村;是「完整保存19世紀風貌特色的原生態村落」和「雲南最精美的古民居群」;也是雲南建水的一個安靜而未有太多人打擾的地方。入選2006年世界紀念性建築遺產保護名錄。團山的名稱由本地彝族語翻譯而來,其意為「藏金埋銀之地」。團山村背靠青山,面向平垻,建一圓形小山包上,故此得名「團山」。 團山古村是建水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重點風景名勝的重要組成部分。

團山古村是一個自然村落,依山而建。總占地10000多平方米。位於距離雲南建水縣城西13公里處,北面毗鄰建水至石屏方向的323國道,與石屏縣相接,距離石屏縣城41公里;個碧石鐵路(個舊、碧色寨、石屏)從村口穿過;瀘江河呈東西向橫過村前。村莊裡保留著清代建築20餘座,以及3道寨門,其中,「鎖翠樓」最為壯觀。團山建築的精美沒有因歷史的久遠而衰敗,世代有人居住,許多老房子的木頭雖經百餘年,仍然不朽。團山也因此被冠以「雲南樓蘭古城」的美譽。

【團山村人跑馬幫創家立業的故事】

建水團山村是一座相當典型的同姓家族聚居的村落,村里80%以上是張姓。少數外姓人家多是當年張家請來的幫工助手,後來他們大多數人也在這裡落戶。據民國初年修撰的張氏族譜確鑿記載,團山張氏的先祖張福,於明朝洪武年間(1376年),從原籍的江西饒州府鄱陽縣經商貿易到了新開發的雲南,那也正是大批移民在明王朝的鼓勵或強迫下成規模進入雲南的時期。早年很多團山村人靠跑馬幫、挖礦冶煉,才積攢財富回鄉安居樂業。他們的故事堪稱為平民創業史。

張福一家三遷擇里,始居於西關外藍頭坡,後遷至張寶石寨,因喜愛團山山川毓秀,風俗醇美,「形勢聳拔,眾山環拱,甲於全境,移而居之,建百世之業,房屋櫛比,子孫繁衍,竟成巨族」,至今已600餘年。

張福兩個兒子中的一個叫張海的去了大理洱海邊,如今也還有後人在那裡。另一個兒子叫張山的留在了建水團山,他和他的4個兒子一起,紮下根來創家立業。從此,張氏家族在團山村逐漸發展起來。後來發展成了一個村子。自清代初期,團山人走江外、跑馬幫,生活過得十分困苦。

1889年,清政府設置了蒙自海關,大錫成為最吸引外國人的出口商品之一。團山人看到了生存的新希望,一批批張氏後裔沿著著名的「臨安大道」走到個舊錫礦區。礦區的條件異常艱辛,採礦人猶如走在鬼門關,張氏族人堅韌不拔,在開採過程中連獲富礦,收入豐厚,繼而建立爐房煉錫,形成採礦、選礦、冶煉兼營的大商家。

十九世紀末,團山人張福來的「福來祥」,張國義、張國明的「吉昌」、張桂明的「天吉昌」已經成為響噹噹的商號,生意做到昆明、上海、香港等地;1900年,張氏族人聯合成立「天吉昌」集團,短短几年就跨入了建水八大商號的行列,被人們稱作「團山幫」。他們一方面經營集采、洗、冶、銷為一體的錫礦大商號,將精錫運到香港、越南等地銷售,同時兼營棉紗、布匹、百貨等進出口貿易。

1910年滇越鐵路全線通車又為精錫外運提供了便利條件。由於團山天吉昌商號出了巨額資金,而中國首條民營鐵路個碧石鐵路也在團山設立車站,使得財富之源流向了團山。

獲得了巨額財富的團山人,回到團山後斥巨資大興土木,建造了大量精美豪華的傳統民居。張家花園等一大批富麗堂皇的傳統青磚四合大院民居使得團山成為了聲名遠播的村寨。

團山張氏家族有非常濃郁的文化底蘊。走進團山張氏民居,到處都能看見這樣的楹聯:如「鐵肩擔道義,棘手著文章」,「百事不如為善樂,一生只要讀書多」。 「庭有餘香,謝草鄭蘭燕桂樹;家無別物,唐詩晉字漢文章」。字裡行間,張氏家族的人生信條便躍然紙上。

團山以張姓人居多,傳說張家老祖宗活到了二百多歲,問為何長壽,他在一張紙上寫下百個忍字,為後人留下了「百忍」家訓。張氏宗祠的門聯為「大啟萬年新世界,恪守百忍舊家聲」,橫批為「書香世第」。忍,忍耐、忍受、容忍、忍辱負重,這就是張家的家訓吧。「一勤天下無難事,百忍堂中有太和」,楹聯不僅是寫在紙上掛在門外的,而且作為其家族的處世哲學而代代傳承。在與外村人的相處中,也恪守百忍家風,以忍讓著稱。

張姓家族記載:16世名諱,建有家族宗詞,並以「百忍」作為家訓,以至家風良好,子孫好學上進之人甚多,歷史上出過千總、都司、武舉、營管帶、將軍、分部郎中、貢生、太學生、州學秀才、府學庠生、鄉飲賓、鄉飲介賓等約20人。因其業績或貞節行為榮獲宅第懸匾顯耀的有「武魁」、「亞魁」、「將軍第」、「皇恩旌表」、「齒德俱尊」、「金萱永蔭」等等。

團山人愛家,又懂得有詩有書才有光才有彩。每掙有錢便寄回家,一座座房屋因而建起,從外看去十分平實,既不高聳也不輝煌,但只要沿了那彎彎的青石板路走去,隨手推開一道門走進去,不用拂開歷史塵埃,已不得不讚嘆,不止是書與畫,不止是雕工,更多的是一種處世態度。

團山村不僅擁有令人驚嘆無比的靜態文化——古民居群落,同時還擁有豐富的活態文化--祭祖活動。這是團山村春節期間的傳統習俗活動,正月二十日的祭祖活動,農曆三月初一、初二、初三舉行的朝金銀山會,這兩項活動均是團山村傳統的祭祀活動。除此之外,團山村的民俗活動還有農曆五月初五過端陽節,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要過火把節,農曆七月秋收時節要過傳統的牛王會,農曆八月十五過中秋節,以上節日均要舉行多項傳統活動,所有節慶民俗活動尤以每年的「祭祖節」最為隆重。

【建水的風味小吃和土特產】

上千年的古城風味小吃非常豐富,當地飲食最大特點是大多都是天然、無污染的綠色食品,那裡的蔬菜種類齊全,甚至還有許多具有藥用價值的野生蔬菜。建水的名特小吃有泡糕、汽鍋雞、過橋米線、羊乃菜、三疊水、臨安十餚、米豆腐、曲江燒鴨、涼勺粉、臨安燒豆腐、糯米揣蓮藕、醃酸菜、草芽、燕窩酥、獅子糕等等。來建水不上街找找好吃的,會留下許多遺憾。走吧!小編帶你吃吃建水小吃,順帶買些土特產品。

臨安燒豆腐

凡到建水旅遊的外地遊客,總免不了要品嘗建水特有的臨安燒豆腐。那別具一格的味道,繞頰的余香,常常令人回味無窮。

臨安城豆腐的歷史極其悠久,早在清代中後期就享有盛名。其中以城西周氏燒豆腐味道最佳,相傳周氏豆腐從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開始製作,其選料認真,加工精細,專用大而圓的白皮黃豆,做出的豆腐潔白細嫩、火烘不變黑;做好後用小塊紗布包好,壓上特別的木板,待水流盡後,去掉紗布裝入簸箕內,每塊豆腐放上一點鹽,再蓋上一張簸箕,隔日翻動一次,待呈灰白色,即可燒食。燒時用火盆裝上點燃的木炭,架上用鐵條焊接成的炕,鐵條上塗以香油,放上豆腐烘燒,邊烤邊翻動,待豆腐充氣膨脹,即可蘸以配好的甜鹹醬油、辣椒麵、蒜泥、味精等佐料食用。時至今日,臨安城豆腐已走向省城,遍及滇南城鄉。建水城街巷、菜市、夜市、風景旅遊景點的燒豆腐攤,人來熙往,成為古城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建水獅子糕

獅子糕是雲南省建水縣的傳統名食。相傳是清代後期,由建水縣「榮香齋」糕點鋪一吳姓所創製,因糕狀似雄獅頸毛而得名。

獅子糕的主要原料為上等糯米、米制飴糖和少量蔗糖。製作時,先將糯米用清水浸泡10-15天,然後將糯米蒸熟,合團壓片,切條,晾乾,再放入菜油鍋里炸至泡酥,冷卻後,用80%的米糖和20%的蔗糖包裹,壓扁,切塊,即為成品。這種糕點,酥脆甜香,美味可口。

泡糕

在建水城鄉,每逢起房蓋屋,親朋好友都要帶上禮物前去祝賀。所帶的禮品中,少不了一甑雪白鬆軟的泡糕。

泡糕的歷史極其悠久。從明代至今,一直是建水的地方名特小吃之一。在其製作過程中,出現了一批高手,西門外的蔡明是其中的代表。蔡明,外號蔡瞎子,因所做泡糕出名而得其綽號。他從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開業至1956年的45年中,不斷改進技術,提高質量,製作的泡糕極受歡迎。他的選料精緻,專用建水狗街的青肚皮、老里洞秧草溝的冷水谷大白米和開遠布沼垻、建水南莊的優質紅糖,加以玫瑰、芝麻等。蒸製時,每甑用大米麵四斤,紅糖二斤,玫瑰糖二兩的比例嚴格製作。蒸製時火候掌握適當,大約用完10個草結後,即可出籠。撒上芝麻,就可出售。其特點是鬆軟,富有彈性,不粘牙,香甜可口。

燕窩酥

燕窩酥以麵粉、豬油、白糖等為原料。首先將麵粉和豬油放在一起揉勻作皮,包上酥料,擀成長形,做成筒形,再捏成口小底大、厚薄均勻的罄窩形,放入油鍋中炸至酥脆,但仍保持其白色,撈出後罄底朝天擺好,篩上白砂糖即可。燕窩酥形似燕窩,白色的窩底上有雪花,十分美觀,並具有香酥鬆脆、入口即化之特點,是老少皆宜的佳品。


建水的土特產品非常多,主要有紫陶汽鍋燕窩酥香米、紫陶、西紅柿果脯普雄水泡梨、脆黃瓜、木耳韭菜花羊奶菜、白桔子草芽、酸甜石榴等。

紫陶

建水紫陶陶泥取自境內五彩山,含鐵量高,使成器硬度高,強度大,表面富有金屬質感,叩擊有金石之聲。經無釉磨光,精工細磨拋光,質地細膩,光亮如鏡。有「堅如鐵、明如水、潤如玉、聲如磬」之譽。建水陶講究精工細作,尤其注重裝飾,它以書畫鏤刻、彩泥鑲填為主要手段,集書畫、金石、鐫刻、鑲嵌、等裝飾藝術於一身。建水陶集實用性與觀賞性於一身,有壺、杯、盆、碗、碟、缸、汽鍋、菸斗、文房四寶等產品。

汽鍋

汽鍋為建水獨特的烹飪用炊具。扁圓形,獅子耳,底部正中有一圓錐形汽管,用以由下向鍋內噴注水蒸氣。外部以花草書法裝飾,古色古香,高雅別致。烹飪時分別置入雞、魚、肉塊,不加水,置於盛水的蒸鍋上,用薄紙蘸水將鍋蓋接合處的縫隙封住。烹出的肉食鮮甜嫩美,原汁原湯,別具風味。為國家審定的第一批旅遊商品,獲輕工部優質產品證書,遠銷港、澳、日本、美國及東南亞等地。「田七汽鍋雞」為傳統滋補食品,被列入《中國名菜譜》,端上國宴。

香米

糯米品種之一,又叫香糯米。香稻在建水種植歷史悠久,尤以官廳、坡頭、李浩寨等鄉鎮種植的老來紅、山柏籽、麻線米最為優良。色澤鮮亮,香糯可口,飯粒潤滑、軟而不爛。蒸煮時散發濃郁香味,是主食中難得珍品。可做面香米粑粑,可煮粥亦可釀造香谷酒。

西紅柿果脯

產於蕃茄之鄉建水縣曲江鎮。以天然西紅柿色澤和酸甜適口為特點,系綠色保健食品。1993年通過省級鑑定,列為雲南省重點新產品開發項目,1995年獲中國民航「機上衛生許可證」,成為民航指定食品。1996年獲北京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銅獎。

羊奶菜

民間特製醃菜品種之一。羊奶菜是野生匐藤本植物,生長在山崖石縫,山坡草地間。藤綠,果青,有乳白漿,因名羊奶菜。選用其藤、葉、果、舂碎或碾碎,拌適量紅糖糯米粥、鮮櫻桃辣、酒、鹽等,裝入瓦罐中醃製。可即食,也可作配料。用羊奶菜做扣肉,食之無油膩感,酸、辣、甜味俱佳,是建水民間特色菜。

【建水的宗教寺院】

指林寺──位於城內建中路西段南,舊有「先有指林寺,後有臨安城」之說。據碑刻記載,始於宋,成於元,興於明。全寺原有1坊1閣2廊2塔,截止到2014年僅存1殿1坊。倖存大殿建於元代元貞年間(1295~1297),至今已有690多年。

燃燈寺──在縣城東門外燃燈寺街,始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曾為滇南著名佛寺之一。

清真寺──在縣城東北燃燈寺街,始建於元皇慶年間(1312~1313),清康熙、雍正、乾隆等年間(1662~1795)續修,現存主要建築有中殿、後殿、廂房10間及廚房5間、月宮房3間、月宮門3道。後殿配有18扇穿花屏門,工藝精巧,為建水縣25座清真寺建築之冠。

雲龍山寺──在縣城北20餘千米雲龍山上。此山海拔2100多米,山上古木參天,雲霧繚繞,山勢作游龍入雲狀,故名雲龍山。

建水旅遊指引:

紅河州的大部分地區屬於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5℃-22.6℃。氣溫依次由元陽、建水、蒙自、河口逐漸升高,去旅遊至少要帶上兩季的衣服,還應該帶一件輕便的雨披,既可以在下雨的時候檔擋雨,也可以在走累了的時候鋪在地下歇歇腳,因此,建水最佳旅遊時間為:3—5月,9-11月。建水酒店有很多,其中臨安酒店是按國家五星級標準精心打造的現代酒店綜合體,其它星級酒店、民宿也很多。可在網上預訂節假日最好提前預訂。

有關茶馬路線的補充說明:

嚴格意義上說,從寧洱至元江、經昆明前往京城的貢茶古道上,其實並不經過石屏和建水。是因為石屏商幫的歷史地位和鹽馬、銀馬、錫馬古道的存在以及建水近代民族資本的影響,很多學者把石屏稱為茶馬古道的起點也有其理由,以至於把建水(臨安)至石屏的古道稱之為臨安大道,對茶馬古道發展有著重要影響。本專題將石屏和建水等納入茶馬古道沿途重要城鎮來介紹分享給讀者,也就說明不能從單純理解茶馬古道是簡單在地圖上劃出一條路線而已,是茶馬古道沿途周圍城鎮人財物共同支持下,一代代人艱苦的努力,才發展出這條歷史悠久的商路。昔日茶馬古道的順暢也帶動周圍城鎮的繁盛,才有古城上千年的文明發展。

結束語:這一期我們重點介紹茶馬古道上四大古城之一的建水古城,走進被譽為"文獻名邦"、"滇南鄒魯」的臨安古城,走訪團山古村,分享一下團山人安居樂業的故事。下一期我們前往元江,繼續我們茶馬古道之行。

【茶有道道頭條號——尋訪茶馬古道專題】#雲遊風物之旅#
茶馬古道是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滇南官馬貢茶古道)從易武出發,經過普洱、元江、玉溪、昆明至北京。茶馬古道(滇藏線)南起雲南西雙版納易武、普洱市,經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市、香格里拉進入西藏,直達拉薩。還有川藏線和其它支線,有的還再從西藏到達印度、尼泊爾等,是古代中國一條重要的貿易渠道。

從雲南出發,探尋茶馬古道的貢茶古道上的重鎮和驛站:
滇南官馬古道(貢茶古道)沿線各個支點為西雙版納(易武鎮)---普洱(思茅)---寧洱(磨黑古鎮)---鎮沅(哀牢山、千家寨)---紅河(迤薩馬幫古城)---石屏(撒媽鮓村)---建水(建水古城和團山村)---元江---玉溪---昆明---曲靖---昭通---北京

#茶有道道# 為你傳播茶文化的方方面面
申明:以上文字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改正
茶有道道頭條號小組:編輯:老丘 審核:小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