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對中國提出質疑,梟龍戰機性能那麼優秀,為什麼你們卻不用?

館長玉先生 發佈 2024-03-19T10:10:48.754774+00:00

印度對中國提出質疑,你們的梟龍戰機性能那麼優秀,為什麼自己卻不用?這個問題相當尷尬,畢竟梟龍是中國對外出口的優秀戰機之一,而且還是巴基斯坦的空軍主力,那為什麼中國自己不用呢?

印度對中國提出質疑,你們的梟龍戰機性能那麼優秀,為什麼自己卻不用?

這個問題相當尷尬,畢竟梟龍是中國對外出口的優秀戰機之一,而且還是巴基斯坦的空軍主力,那為什麼中國自己不用呢?

難不成就是因為梟龍戰機實際性能不行嗎?或者說難道中國出口的戰機是殘次品?中國心虛了嗎?

實際上,這個問題的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該戰機和我國空軍體系不適配。

梟龍正式名稱FC1,又稱JF17「雷電」,是我國成飛和巴鐵航空聯合體共同研製的第三代輕型多用途戰機,並曾作為外銷主力戰機,出口巴基斯坦、奈及利亞、緬甸等多國,可以說是三代乃至四代輕型戰機中的無冕之王。

而我國空軍為什麼不裝備該款戰機呢?這還要從梟龍的誕生開始說起。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相關研發立項之初,我國和巴鐵就已經達成了協議,決定研製一款能夠和殲7匹敵,採用國際先進技術,且適合巴方空軍體系的新式輕型戰機。

當時我國的計劃是在已經有出口先例的殲7M的基礎上,裝配西方先進航電和航發,同時改良原來稍顯落後的部分設計,例如擴大油箱、重製機身等等。

這樣不僅能滿足巴鐵的預期,我國研製起來也省時省力,可惜由於巴方經費不足,加上美國的技術封鎖,該項目被迫中止。

不過隨著1991年底蘇聯解體,一切又迎來了轉機,戰鬥民族為了彌補虧空,開始大甩賣蘇聯遺產,其中就包括才服役不久的先進四代機米格29和米格33。

我國成飛先是找上了米高揚設計局,取得了米格29航發RD33和米格33的圖紙,隨即又找到巴鐵空軍,商議重啟此前中止的相關項目。

然而令成飛技術人員沒想到的是,由於國際形勢轉變,巴鐵竟然要求合作研製一款能適應新世紀空戰,性能不能弱於美國先進四代機F16的輕型戰機,並且價格還不能太高。

要知道,當時我國服役的主力戰機還是二代機殲7,最新型號的四代機殲10距離服役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巴鐵想要合作研製新型四代機的計劃,實在是難如登天。

不過儘管如此,當時僅僅30多歲、正當壯年的楊偉工程師,還是憑藉一股幹勁,將整個項目包攬了下來,親自主持設計關鍵的航發和航電。

在他的率領下,成飛經過多年努力,幾乎在同一段時間裡,先後研製出了劃時代的殲10和梟龍,由於二者性能都很強悍,我國空軍甚至還一度出現了選擇困難症。

在2005年前後,關於採用殲10還是梟龍作為空軍主力多用途戰機,成為了當時軍事界熱議的話題,我國高層經過多方討論,還是決定採用殲10。

之所以做出這個決定,倒不是說殲10性能比梟龍強,其原因正如之前所說只有一個,即梟龍和我國空軍體系並不適配,其中又分為定位不適配、後勤不適配兩大具體原因。

然而,這個問題真正的答案,竟然是梟龍和我國空軍體系不適配!

而這種體系上的不適配,主要體現在定位和後勤兩大具體方面。

首先是定位不適配方面,根據老美和戰鬥民族的觀點,現代空戰追求的是精細化和信息化,戰機需要搭載大量複雜電子配件,體積較小的輕型戰機無法勝任。

並且美俄都是大國,領空面積極為廣闊,隨著領空防禦任務加重,載彈量和航程相對較低的輕型戰機自然無法滿足需求。

在他們看來,以電子科技為特徵的四代機問世之後,實在沒有必要研製輕型戰機,無論是老美的F15E還是戰鬥民族的蘇35,後來都研製成了重型戰機。

因此,當2005年前後我國的梟龍橫空出世時,剛開始美俄還很不理解,領土廣闊的東方大國為什麼會研製一款輕型多用途戰機。

後來當梟龍出口巴鐵之後,他們這才明白了研製梟龍的深意,該戰機的定位就是針對中小型國家的,而不是我國這樣的大國。

要知道,巴鐵國土總面積88萬多平方公里,是一個中小型國家,而最大航程2000多公里、載彈量3.6噸的梟龍輕型戰機,對於他們來說絕對是夠用了。

此外,由於經濟發展算不上好,加上國內大部分地區屬於高原山地地形,巴鐵沒錢沒地修建大型機場,根本沒有承載重型戰機的能力。

即便我國將最大航程4000公里、載彈量高達12.1噸,被譽為「空中武庫」的殲16重型多用途戰機出口給他們,沒法升空也是白搭,空中武庫只能變成地面武庫。

當然,也許這時有人可能會說,同時期我國還有一款四代多用途戰機殲10,為什麼我國只是自己用,不將其出售給巴鐵呢?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殲10嚴格意義上是一款中型多用途戰機,最大航程近4000公里,我國當然可以出口,但對於巴鐵的體量來說,可能超出了其防空需求,完全沒有必要。

而且更重要的是價格問題,早在梟龍戰機項目啟動之初,巴鐵就要求儘可能降低成本,未來自己也會引進生產線自主生產。

在楊偉設計師等成飛技術人員的努力下,該戰機的價格被儘可能壓到了最低,最新型號第三批次的梟龍也不過3200美元一架。

而同期殲10最新型號殲10C,單價則來到了5600萬美元,幾乎是梟龍的兩倍,老美同級戰機F16最新批次價格更是誇張,達到了1.2億美元。

巴鐵作為一個算不上富裕的中小型國家,當然會選擇便宜得多的梟龍,更何況我國還為其提供了生產線,以後他們能自主製造。

不僅如此,隨著巴鐵經濟實力穩步提升,我國也不是沒有向其出售自用戰機,例如前面提到的殲10C,正是我國空軍主力戰機之一,出口了14架,數量不多但卻是他們的關鍵威懾力量。

因此,我國不用梟龍戰機,主要是因為它作為一款輕型多用途戰機,不符合我國大國空軍的定位,在設計之初就是用來適配包括巴鐵在內的中小型國家。

而這種體系上的不適配,還體現在後勤方面。

我們都知道,我國戰機與蘇式戰機一脈相承,儘管逐漸發展出了自己的體系,但蘇式戰機體系的影響依然存在,其中就包括後勤。

以與梟龍同期的殲10為例,其在採用了多種國際先進設計的同時,還裝配了不少蘇式部件,比如最關鍵的AL31FN航發。

因此,當時我國空軍後勤體系也受到了蘇式體系的影響,後勤倉庫里囤積了大量蘇式材料和配件,專門提供給殲10等戰機。

但是梟龍和殲10不同,它大量參考了西方戰機的設計,整體設計上與老美的F16戰機十分相似,關鍵的航電設備也採用了老美的軍用標準。

比如梟龍上面就裝配有著名的老美GPS全球定位系統,對於巴鐵空軍來說剛好合適,畢竟他們還裝備了老美的F16戰機,有著使用美式系統的先例,也不在乎泄露資料。

也正是因為他們有著使用美式戰機的經驗,國內具備相關後勤體系,不用擔心維護和補給問題,才可以將梟龍當作主力戰機來用。

與此同時,我國空軍就不可能使用裝配有GPS的梟龍戰機,其不僅關乎國家安全,也與我國後勤體系不相匹配,維護起來十分麻煩。

試想一下,為了使用梟龍戰機,我國還必須單獨開一條生產線,為其製造相關零件,這樣算下來完全得不償失,還不如繼續裝配殲10。

不過也許這時有人可能會說,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突飛猛進,空軍已經不差錢了,梟龍也發展出了國產率更高的第三批次,性能十分強悍,我們為什麼還是不肯使用呢?

其實還是後勤原因,不是說用不起,而是沒必要用。

殲16、殲20乃至殲35問世後,我國空軍逐步建成了專屬於自己的中式後勤體系,此前依賴蘇式部件的日子,早已成了歷史。

在整體設計方面,以上戰機擺脫了蘇式戰機的影子,全部為我國自主設計,就連被譽為「最強側衛」的殲16,也不過是披了側衛系列的皮,內心還是中國製造。

即便在一向受到詬病的發動機方面,我國也自主研製出了渦扇15、渦扇20航發,尤其是推重比高達11點、後燃推力181千牛的渦扇15,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

隨著殲16、殲20、殲35逐漸成為我國主力戰機,我國空軍也相應地建立了中式後勤體系,因此梟龍戰機性能再怎麼強大,由於和後勤體系不適配,也沒法入役。

更何況相比起全球領先的五代隱身戰機殲20和殲35,四代機梟龍肯定是有所不如的,我國何必再費心思使用梟龍呢?加大五代機生產即可。

總之,由於和我國空軍體系不適配,梟龍戰機性能雖然比較優秀,但我國也沒有使用,只用來出口給更適合的巴鐵等中小型國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