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如此強盛,卻守不住遼東半島,這是怎麼回事?

北斗維斟 發佈 2024-03-19T12:43:31.507485+00:00

我們翻開譚其驤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會發現譚其驤給唐朝繪製了三張全圖,時間分別是669年、744年和820年,這三張唐朝版圖都完整地擁有了遼東地區,甚至744年和820年的唐朝版圖甚至「上不封頂」,直接將唐朝最北畫出了外興安嶺以北。

我們翻開譚其驤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會發現譚其驤給唐朝繪製了三張全圖,時間分別是669年、744年和820年,這三張唐朝版圖都完整地擁有了遼東地區,甚至744年和820年的唐朝版圖甚至「上不封頂」,直接將唐朝最北畫出了外興安嶺以北。這是明顯的「地圖開疆」,實際上唐朝在天寶年間就放棄了遼東,談何擁有整個東北呢?唐朝是如何失去了遼東半島,本文就仔細說說。

一,唐朝和新羅對高麗故地的爭奪

唐朝初期,東北地區的勢力主要有高麗、新羅、百濟三國以及契丹、奚、室韋、靺鞨等民族。唐朝為了攻取遼東,就聯合新羅對高麗、百濟開戰。終於到668年,唐朝和新羅滅了高麗,占據了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北部。

滅高麗後,唐朝在其地設置了九個都督府、100個縣,並在平壤設置安東都護府來總領,薛仁貴統領大軍鎮守此地。然而,唐朝在高麗之地的控制並不穩固,主要有三個原因:一,高麗遺民和靺鞨人不斷反抗,導致遼東不穩定;第二,新羅為了占領高麗和百濟之地,不斷和唐朝開戰,導致唐朝疲於奔命;第三,唐朝鎮守高麗的軍隊頗有逃散,軍心不穩。

到670年,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一年,吐蕃和聯合西突厥,「入殘羈縻十八州,率于闐取龜茲拔換城,於是安西四鎮並廢」,也就是唐朝西域之地基本也淪陷了。唐朝為了應對西域的形勢,將薛仁貴西調,並且抽調了安東都護府的部分兵力。但是薛仁貴的幾十萬大軍遭遇了大非川之戰的慘敗,唐朝損失慘重。

這一年,在新羅的支持下,高麗的殘餘勢力發動了復國運動,他們渡過鴨綠江進攻丹東,所幸被唐軍擊潰。但是新羅則在唐朝陷入麻煩的時候攻占了百濟,廢除了唐朝的熊津都督府。674年,新羅封安舜為高麗王,在朝鮮建立了報德國。唐朝迅速派遣劉仁軌、李謹行東征,多次擊敗了新羅,並準備攻入新羅本土。

這時候,新羅「乃遣使入貢,且謝罪」。唐朝唐朝認為吐蕃才是大患,不想繼續在東北用兵,於是選擇和新羅和解。676年,新羅直接廢除了報德國。唐朝有感平塘孤懸海外,於是將安東都護府內遷到了遼陽,徙熊津都督府於建安故城。同時將高麗末代國王高寶藏冊封為安東都督、朝鮮王,實行羈縻籠絡。681年,高寶藏再次密謀復國運動,被唐朝發配到了西川,可見當時朝鮮還是十分不穩定。

經過一系列的戰爭後,最終新羅和唐朝形成了以大同江為界的情況。唐朝丟到了許多朝鮮和百濟之地,不過還好的事唐朝也獲得了大量的人口,許多百濟人口被內遷到了遼西,並「徙高麗民三萬於江淮、山南」。

無論如何,經過一系列的戰爭後,唐朝雖然未能在朝鮮半島站住腳,但是卻成功奪取了遼東之地。有了遼東,唐朝就能夠經營整個東北。


二,契丹營州之亂和安東都護府的再次內遷

唐高宗末期到武則天稱帝之前,唐朝出現比較嚴重的政治鬥爭,於是邊疆地區的局勢逐漸發展得不可控了。682年,東突厥成功復國,建立了「後突厥汗國」,這時候唐朝要同時對付吐蕃和突厥兩大強敵,國際局勢再次發生了變化。

後突厥崛起後,遼西的契丹、奚兩大部落很快就倒向了突厥。契丹和奚被稱為「東北二藩」,東突厥滅後,東北二藩名義上臣服於唐朝,唐朝冊封契丹為松漠都督府、冊封奚為饒樂都督府。但是東北二藩反覆不定,並逐漸發展成為了威脅唐朝在東北的兩大勢力。

696年,契丹發生饑荒,營州都督趙文翽不救,並試圖進攻契丹。契丹就進攻營州,史稱「營州之亂」。隨後,武則天調遣20萬大軍來戰,結果全軍覆沒。就當契丹得志之時,後突厥從背後進攻契丹,而奚人也趁火打劫,導致契丹內外交困。不救,契丹內亂,營州之亂最終被平定。

契丹之亂雖然平定了,但是東北的局勢卻惡化了。首先,就是契丹淪為了後突厥的附庸,唐朝的壓力增大。其次,唐朝對遼東的控制再次削弱而來。契丹之亂時期,從內地通往遼東的陸上通道被阻隔,遼東陷入混亂。由於營州之亂,許多高麗舊民重返遼東,並開始了復國運動。其中靺鞨族的大祚榮父子等在混亂之際返回了松花江流域。武則天見狀,立即派遣大軍追擊,雙方在天門嶺大戰,結果唐朝軍隊失敗,大祚榮得以在松花江立足。

698年,大祚榮在東牟山建立都城,第二年正式建立「震國」,也就是渤海國的前身。為了防止唐朝反攻,大祚榮和突厥結盟,並和新羅通好。於是,東北地區形成了一個突厥、契丹、震國、新羅等組成的反唐聯盟。他們不斷進攻唐朝的遼東之地,導致遼東都護府難以維繫下去了。705年,唐朝派遣使者前往東北,企圖和震國講和,但是契丹、突厥「連年寇邊,道路被阻,使命不達,冊封未果。」

唐玄宗上台後,力圖改善和周邊民族的關係,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格局。於是,唐玄宗和後突厥汗國講和,甚至和親了。在西北他,唐朝和新興的突騎施汗國結盟。在西南,為了限制吐蕃發展,唐玄宗和南詔國結盟。在東北,唐玄宗承認了新羅對大同江以南土地的占領。

713年,唐玄宗派遣使者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從此大祚榮以「渤海」為國號。 這些政策為開元盛世的出現營造了國際環境。

不過,大祚榮也不可能無緣無故地接受唐朝的冊封,這其中必然有唐朝的讓步。就在冊封渤海後的第二年,唐玄宗宣布將安東都護府從遼東內遷到了遼西的平州(河北盧龍)。這意味著唐朝是主動放棄了遼東,減少了對渤海國的軍事威懾。而在之後的幾十年,渤海國就對遼東進行了蠶食,最終完成了對遼東的占領。

三,唐朝和渤海國在東北最後的較量

大祚榮死後,其長子大武藝繼位,為渤海武王。大武藝加速了擴張,兼併了鐵利、拂捏、越喜、虞婁等「東北諸夷」,並開始對黑水靺鞨發動了戰爭。唐玄宗如果再不干涉,那麼渤海國極有可能統一東北,造成東北局勢的進一步惡化。

722年,黑水靺鞨因為受到渤海國的軍事威脅,選擇歸順唐朝。726年,唐朝冊封其部為黑水都督府,並派遣長史監領。大武藝於是大規模進攻黑水靺鞨和唐朝,一場新的戰爭也就爆發了。為了組建新的反唐同盟,渤海和契丹、日本結盟,解決了後顧之憂。

732年,大武藝水陸並進,對唐朝發動了進攻。其中渤海國的水師渡過了渤海,直接攻入了山東半島,殺死登州刺史韋俊,而陸路方面則一直打到了河北一帶,唐朝為之真空。隨後,唐朝拉攏新羅、室韋、黑水靺鞨對渤海發動了圍攻,渤海陷入了危機。於是大武藝派遣使者赴唐謝罪,唐朝和渤海國的戰爭宣告停止。

我們來仔細看看這場戰爭。歷史上沒有記載渤海國在遼東地區的攻城拔地,而是直接進攻了山東和河北,這說明了什麼?很明顯,當時的渤海國已經占據了遼東半島,因此才能直接進攻山東和河北。

渤海國在安史之亂以前就占據了遼東,這是有史料支持的。《舊唐書·地理志》記載:「今舉天寶十一載地理。唐土東至安東府,西至安西府,南至日南郡,北至單于府。南北如前漢之盛,東則不及,西則過之。漢地東至樂浪、玄菟,今高麗、渤海是也。今在遼東,非唐土也。」天寶十一年,也就是752年,按照《舊唐書》的記載,752年的遼東已經淪陷。

《遼史·天祚紀》:「東京,故渤海地」

《遼史·地理志》:「東京遼陽府……唐高宗平高麗,於此置安東都護府,後為渤海大氏所有。」

《遼東行部志》: 「唐季不能勤遠略,遼東之地為渤海大氏所有」。

《資治通鑑》:「時東北諸夷皆役屬契丹,惟渤海未服……乃先舉兵擊渤海之遼東。」

《金史》:「遼陽府.....本渤海遼陽故城」

《舊五代史》: 「案巴堅(阿保機)舉其眾,討渤海之遼東。」

而安史之亂後,渤海國則可以繼續在東北擴張。尤其是9世紀初期,渤海宣王大仁秀向南擊敗新羅,迫使新羅修建長城三百里;向北征服了拂涅、虞婁、越喜,並擊敗了黑水靺鞨,將黑龍江下游地區納入到了渤海國的統治範圍之內,也就是黑水靺鞨基本被渤海征服,史載「仁秀頗能討伐海北諸部,開大境宇有功」。

而當時的唐朝連河北三鎮都無法控制,更別說控制東北了。看譚其驤繪製的820年唐朝全圖,將黑水靺鞨、室韋以及外興安嶺以北的土地都畫進了唐朝版圖,這完全是拋開了基本的歷史,進行了地圖開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