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涇探索「1+9」商戶自治自管模式,古鎮商圈治理風景多

上觀新聞 發佈 2024-03-24T22:43:07.834531+00:00

「阿五,儂又進噶西多貨啊,幫儂一道搬進去,不要拿道路堵特。」「李嫂,儂這袋垃圾等一歇垃圾車來了再挪出來……」春風拂面的三月,當第一縷陽光照耀在古鎮的青瓦上,聯勤聯動工作站的隊員們已兩兩一組,開啟了新一天的巡邏工作。

「阿五,儂又進噶西多貨啊,幫儂一道搬進去,不要拿道路堵特。」

「李嫂,儂這袋垃圾等一歇垃圾車來了再挪出來……」

春風拂面的三月,當第一縷陽光照耀在古鎮的青瓦上,聯勤聯動工作站的隊員們已兩兩一組,開啟了新一天的巡邏工作。

據了解,2022年,楓涇古鎮成立商圈黨支部成立後,凝聚起古鎮上的黨員商戶共同參與聯勤工作,以十戶聯防為基準,開啟了「1+9」商戶自治自管模式,即1名黨員商戶與9名群眾商戶為一組,分時分段開展街面巡查、政策宣傳、民情收集、矛盾調處等。「我們就像是一個大家族,古鎮商戶一起參與管理,大大提升了商戶責任心和向心力。」黨支部書記倪國琴說。

小陳是古鎮上一家飯店的經營人,也是「楓雨同舟」志願者隊的一員。疫情期間,店裡沒有客人,他便加入了志願者隊伍,除了日常核酸、抗疫外,憑藉對古鎮的了解,他積極參與古鎮商圈的疫情防控風險隱患排查。在聯勤聯防小組成立後,他第一時間加入,也帶動其他商戶經營者加入,充實了聯勤聯防隊伍力量。

深入古鎮,充滿生活氣息的修傘、修鞋、配鑰匙等傳統業態,訴說著人間煙火故事。「每次到敬老院做志願者,就像給自己的父母理髮一樣。」黨員老孫是一家理髮店的老闆,20多年來,夫妻倆以好手藝和熱心腸收穫讚譽無數。同一街區磨剪刀的老陳也是,每次鎮上舉辦便民服務活動,他都是扛著工具第一個到達現場。

便民服務站,是古鎮商戶們開展志願服務的長效平台。為了進一步發揮這支隊伍的能量,商圈黨支部以「服務日常化 便民常態化」為支部品牌,通過「三分類」,將便民服務落到實處。一是分時段,在三五學雷鋒日、七一建黨日、志願者日等固定節日開展服務。二是分類型,通過對接敬老院、社區居委會等,每月固定時間上門為敬老院老人、獨居老人、困難家庭服務,除「本職」服務外,配合談心聊天、打掃衛生、讀書讀報等拓展服務內容。三是分工種,在古鎮商圈黨群服務站內,7日便民服務點,24小時不間斷服務,結合自助服務機,周邊群眾可根據需求前往。

這「三分類」工作法,把原本「散」的隊伍「集」起來,彙編成了一支「特色服務隊」。

「這裡建設得真有朝氣。」鎮上的黨建公園是王阿姨每天早晨鍛鍊身體的地方。它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小廣場,如今被打造成了黨建小公園,由專業團隊進行綠化及環衛管理,實行黨員包幹責任制,負責日常巡查,黨員們可以在這裡隨時隨地開展「板凳黨課」。連著黨建公園,黨建長廊應運而生,通過全方位、廣覆蓋、多層次、多視角宣傳黨建知識,形成「處處是課堂、時時受教育」的氛圍。

「這個門店的黨群服務點真不錯,為我們環衛工人免費提供茶水和休息的地方。」走過黨建長廊,九豐農場門店黨群服務點成為服務遊客、群眾的前沿陣地。除了這個黨群服務點外,在古鎮上,電信和移動門店內的黨群服務點同樣是快遞小哥、外賣小哥等新就業群體「歇腳」的好去處,喝一杯水、充一會電、讀一會書,匯聚「八個一」功能的紅色驛站功能豐富。

從黨建公園一路走來,黨建長廊串聯起了古鎮紅色空間。古鎮商圈黨群服務站是整個紅色風景線的最後一站,融合了黨員議事、教育管理、黨課學習、黨內事務辦理、便民服務的「紅色微家」,讓古鎮商圈的黨員有了歸屬感。黨群服務站與在古鎮內的友好居民區、和平居民區開展同創共建,商圈黨員和居民區黨員通過理論共學、服務共做、成功共育,輻射帶動周邊居民一起參與自治共治。

楓涇鎮供圖

來源:作者:黃勇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