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理工科少了,而是文科多了

蕭武 發佈 2024-03-25T02:15:54.650583+00:00

同濟大學副校長近日接受採訪時說,大學生中學理工科的比例越來越低了。

同濟大學副校長近日接受採訪時說,大學生中學理工科的比例越來越低了。

其實這不是問題,而是結果,因為過去這些年的高等教育大躍進過程中,高校瘋狂擴張規模,大專升本科,普通專業大學升綜合性大學,中專升大專,但是理工科需要的人才和設備積累要求比較高,而文科門檻比較低,所以這些年文科擴張比較快。

比如我讀大學的時候,全國各高校的法學專業並不多,但是經過這二十多年的擴張,幾乎每個想搞成綜合性大學的高校都辦了法學院。

類似的還有其它文科專業,都是這樣,有些綜合性大學原本是理工科學校,這些年也辦了大量的文科專業,但是並沒有形成特別的優勢。

比如我的母校湖南大學,原本其實就是一個理工科學校,文科在更早的時候分給了湖南師範大學,後來為了辦成綜合性大學,就合併了幾個高校,在此基礎上大肆擴張,現在文科的規模已經很大了。

還有清華大學的文科專業其實也是這樣,因為清華大學是以理工科專業見長的大學,但是為了建成國際一流的綜合性大學,文科專業這些年也瘋狂擴張,但很多文科專業至今在專業圈子裡地位並不高,和清華大學的地位並不匹配。

類似的情況不少,比如浙江大學、同濟大學等等,原本都是以理工科見長的高校,這些年搞綜合性大學建設,設置了不少文科專業,規模搞得越來越大,但這些年下來,文科專業質量並沒有提高多少。

所以,這些年下來,我國的文科專業越來越多,文科畢業生也越來越多。文科和理工科的不同之處在於,除了法學、商科等少數專業在工作中還能夠用到,多數專業在社會上用武之地很小,就業需求沒有那麼大。

按照新任總理最近發布的數據,我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累計已經有2億人了。這就等於我國的14億人里,每七個人中間就有一個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相當高了。

去年畢業的大學生超過一千萬人,今年又增加一百多萬人,已經達到了1158萬人,而去年全年新生兒數量只有950萬人,這還是官方公布的統計數據。

雖然我們可以說,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但人才紅利正在逐步形成,但人才紅利要變現,需要市場和機會。但現在經濟形勢穩中向好,就業前景並不樂觀,大量的畢業生只能去考公務員、考研。

去年畢業的一千萬大學生中,400多萬人考研,400多萬人考公務員和事業編。即便是基層的中小學教師崗位,因為有事業編的鐵飯碗,也已經變得越來越吃香。

而這其中,文科生遭遇的就業壓力是最大的。理工科好歹算是有一技之長,文科生的選擇餘地就小得多了。有些人已經被迫去送快遞、送外賣、開滴滴,成為了所謂的靈活就業人員。

也因此,有人在兩會期間乾脆建議,大學生不如回農村,接著又有人說,與其如此,乾脆讓農村人不要上大學了,反正上不上大學,最後都是回農村,上不上大學又有什麼區別呢?

也是因此,隨著人口出生高峰過去,高校在經歷了二十多年的瘋狂擴張之後,現在可能也到了要收縮的時候了。擴張的時候文科先上,現在收縮,最有可能的也是先從文科開刀。

我國社會這些年一直對文科存在各種各樣的歧視,媒體上到處都是文科無用論的聲音。但其實,隨著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文科在越來越複雜的社會治理中,本來是可以發揮更多作用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