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都快活不下去了,你還在想985和211丨新心父母

冰雪常青藤 發佈 2024-03-25T04:02:13.823349+00:00

核心導讀:本文作者蔡朝陽,曾是一名高中老師,「一席」演講嘉賓,現為教育學者、親子作家。《新京報》昨天出了一個深度報導,標題《你的孩子都快活不下去了,你還在想明天考試的事》。



核心導讀:



本文作者蔡朝陽,曾是一名高中老師,「一席」演講嘉賓,現為教育學者、親子作家。



在工作中,他經常會碰到一些家長的諮詢,往往都是關於學習、考試和大學方面的。最令他震驚的一次是孩子都割腕了,家長關心的還是現在放棄高考,是不是太可惜了?



本文轉載自「噪音 」(ID:eken_1919)

作者:阿啃





《新京報》昨天出了一個深度報導,標題《你的孩子都快活不下去了,你還在想明天考試的事》。這還真是個問題,我就遇到過好多位。明明孩子已經抑鬱快失去生命力了,家長還在擔心他的高考。我也真是醉了。



因為辭職之前一直是高中老師,所以來諮詢的大孩子爹媽比較多。其中比較嚴重的有幾個,都已經在手腕上發現有刀痕了,但是媽媽主要的擔心還在於,孩子一直很乖的,成績也不錯,現在放棄,985、211就去不成了。



《新京報》這個文章,講的是青少年抑鬱症。當其作為病症,已經顯現出來的時候,家庭、社會,以及專業機構,應該怎麼辦。有較為詳實的數據,讀完真是觸目驚心,不由得又想起魯迅的那句話:救救孩子。



但是,我想說點別的。為什麼青少年的抑鬱症如此之高發,這篇文章的歸因,卻頗為似是而非。以及,這個文章,並沒有好好區分青少年抑鬱的情緒,沉迷網絡世界(所謂網癮),以及作為病症的抑鬱症這幾者之間的區別。



這裡面的區分,一定要好好把握。現在網絡資訊發達,也造就了一批聽風就是雨的知道分子式的家長,孩子一不高興,就懷疑是抑鬱症,就給孩子看病吃藥,這是特別不對的。也是一種偽科學。針對這種現象,我曾說,這是家長有病,孩子吃藥。



一個寬容而互信的家庭環境,有助於孩子們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家庭教育歸根到底不是去看病,而在你如何看待孩子成長這件事,如何在家庭中支持到孩子的自由生長。



我們要把事情分開來講。如果這個孩子,確實被可信的機構確診為抑鬱症,需要用藥物,那也許是可行的。這一類不在今天小文的討論範圍內。



如果這個孩子其實只是暫時不太開心,你著急讓他吃藥幹嘛呢?吃了藥,他就能努力學習了?我想問的是,家長這個訴求究竟是什麼。



我們會發現,一般家長開始求助,就說明,問題已經嚴重到難以收拾的境地了。病症是表面的,背後的根源,可能由來已久。之前很細微,家長可能沒有關心到,但一旦爆發,被家長所覺知,就已經很難處理了。這就是這些個問題特別棘手的地方。



但我特別不能明白的是,你的孩子手腕處都已經有刀痕了,TA已經在自戕了,這個時候,你的訴求是什麼呢?所以這個深度報導的標題,真是特別好,特別到位,你的孩子都快活不下去了,你還在想985和211!



這種緊急狀態下,當然第一位的,就是幫到孩子。同時,你也需要問問自己,作為父母,你的訴求究竟是什麼,是一個活生生陽光開朗的孩子,還是一個985、211的虛名?



當然,最好是既要又要嘍。既要活潑、陽光燦爛的孩子,又要985、211的實際。這也是可能的,也並不少見。但如果這兩者實在不可得兼,那又怎麼辦呢?



畢竟,別人家的孩子,那是別人家的孩子,我們自己,只有一個跟我們朝夕相處的獨特個體。不管怎麼樣,落在我們手裡,就只有這麼一個孩子。



他是陽光開朗,還是抑鬱難解,除掉生理決定的部分,真的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給到這個孩子的家庭教育。



我在做高中老師的最後幾年,其實已經有很多這樣的端倪了。行為「怪異乖張」的中學生越來越多。如果你不站在孩子的立場,盡可以指責他們「脆弱」。



大概在2013年,我所任課的班級里,就有一個孩子,一到考試,就神經緊張。一次,正好在我監考的視場,看她渾身冒虛汗,臉色煞白,趴在課桌上一動不動,我只好叫了校醫。後來父母接走了她,過了幾天,聽說辦了休學的手續。這個孩子,當時才高一。



往後的N年,我就想著,怎麼做,可以從根子上,去摒除這種可能。



一個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童年,或有助於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去迎擊各種風浪。所謂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同時,父母也需要改變自己的家庭教育觀念。那種唯有應試這一條,唯一的衡量標準的育兒觀,時值當下,真的應該改變一下了。家庭教育最核心的一點,就是父母自身的不斷成長。



已經處在青春期,處在長大成人的臨界點的大孩子們,我可以著力的點,已經不多了。但是,更小一點的孩子們呢?我們完全可以給他們一個能「飛起」的童年。這種健康、開朗的心態,往往可以讓他們有原力,去發展出各種堅強和確定的自我。



這是我改行,從一個高中語文老師,轉到做兒童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根本原因。



所以這不是特殊教育,這是每一個孩子應得的最基本的一切:



一個快樂和放鬆的環境;一個不唯一以成敗論的多元評價尺度;一個鼓勵好奇、鼓勵提問、鼓勵動手的友好氛圍;一個可以盡情釋放自己創造性想像的藝術空間;以及,足夠多的戶外時間,去遠足,去運動,去無所事事。



到這裡有家長又開始擔心了。小學階段這麼散放,以後還是要進入到激烈的應試競爭里的,到時候孩子競爭不過那些自小而來的「雞娃」,失去一個可暢想的美好未來,你負得起這個責任嗎?



這一點,其實,我也一直在說。一個能夠在自由的氛圍中發展出獨立自我的孩子,他會有一個真實的自我認知,他會明白自己處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中,明白自己需要接受什麼樣的競爭。



也就是說,他會有足夠的內驅力,去面對這些競爭,以及,有更好的理性,去安排自己的學習,乃至人生。真正走得長遠的孩子,莫不具有以上的特質。



其實,關於這點,我已經講過很多,自己翻看我往期的公號文章就好了。



前幾天,我所在的一個家長群里,三更半夜,有個媽媽求助,說都半夜了,爸爸還在跟青春期的孩子吵架。在大家的勸慰之下,先休息了。第二天,就不再求助了,我想,大概這個緊急狀態,已經過去了。



但其實,就其所暴露的問題而言,其實爸爸媽媽並沒有認識到根源之所在。第二天風平浪靜了,不是問題得到了解決,而是暫時被掩蓋了。



掩蓋,並不是一個好主意。如果爹媽不改變自己的觀念,可能,下次還會重演。我期待這位爸爸,能認識到這一點。






出處

關於作者:噪音(ID:eken_1919)

教育學者,親子作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