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戰到底是怎麼回事?一代兵仙韓信,為何會被人逼到這個地步

妖火說歷史 發佈 2024-03-25T09:34:37.349398+00:00

在今天的河北省井陘縣,也發生了一場大戰。參與這場戰爭的雙方,分別是韓信統領的一部分漢軍,以及項羽分封出來的趙國。

公元前205年10月,當楚漢戰爭進行的如火如荼,劉邦和項羽正在滎陽地區拼命的時候。在今天的河北省井陘縣,也發生了一場大戰。

參與這場戰爭的雙方,分別是韓信統領的一部分漢軍,以及項羽分封出來的趙國。

這場戰爭,後世稱之為井陘之戰。戰爭最後的結果,也是以韓信勝出,趙國全面敗亡而結束。提到井陘之戰這個名字,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比較陌生。但是提到這場戰爭的另外一個名字,絕大多數中國人,肯定都聽說過。

這場戰爭的另外一個名字,叫做背水一戰!

這場井陘之戰,無疑是歷史上一個關鍵的節點。正是因為在這場戰爭當中,韓信打贏趙國,所以接下來才有了橫掃北方的底氣。而從楚漢戰爭的大背景來看,如果這場仗韓信打輸了,劉邦集團就不可能橫掃北方,也不可能有機會進攻項羽的後路。

要是那樣的話,整個楚漢戰爭的結局,或許就截然不同了,漢朝說不定也就沒有了。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背水一戰,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一代兵仙韓信,為什麼會被人逼到這個地步?從整個楚漢戰爭的角度來說,這場井陘之戰,到底又有多大的意義呢?

想要真正說明白這場井陘之戰的前因後果,我們得倒退一下,從之前項羽分封諸侯的時候開始說起。

就在井陘之戰開打一年半之前,項羽剛剛在咸陽大封十八路諸侯。提到這場分封,後世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項羽做錯了。大家都覺得,項羽當時就不應該讓劉邦就藩漢中,而且應該自己選擇就藩關中。

但實際上,項羽進行分封的時候,其實是很聰明的。至少從分封格局來看,當時項羽是進行過仔細思考的。

項羽的策略,簡單來說,其實就是把當年的戰國七雄,全部肢解。秦國和楚國都被一分為四,齊國被一分為三,韓趙魏燕則是被一分為二。按照這種分封策略,接下來,不管哪一個國家的舊貴族,想要真正復國,首先都得先和自己國家的另外一部分打仗。

而他們一旦開打,這時候項羽就可以憑藉著霸主的身份,直接插手這些戰爭,然後就可以不斷擴張地盤了。

至於說後來劉邦暗度陳倉,在短短几個月內,就徹底拿下了關中。然後又迅速聯合其他諸侯,一起圍攻項羽。這些事情,確實是超出了項羽的預料。但這個結果,只能說明劉邦集團猛人太多,戰略水平比較高,而不是說項羽的分封策略,就真的一無是處。

至少從當時的局面來看,項羽的這個分封策略,其實還是很高明的。

劉邦和項羽的劇情,我們暫且不說,先說韓趙魏燕四國這邊的情況。

當時按照項羽的分封,當年戰國時期魏國的土地,被分為了西魏王魏豹與殷王司馬卬;韓國的故土,被分給了韓王韓成和河南王申陽;趙國的故土,被分給了代王趙歇與常山王張耳;燕國的故土,則是被分給了燕王臧荼和遼東王韓廣。

按照項羽的策略,因為各國的舊貴族,都想恢復自己的故土。所以,這次分封之後,各國內部是一定會開戰的,這樣項羽才有插手的機會。而這些諸侯王剛剛就藩之後的幾個月里,歷史的劇本,也確實是在按照項羽謀劃的方向發展。

首先開啟內戰的,是山東的齊國。之前項羽把齊國一分為三,但是沒想到的是,後來齊國這邊,出了一個叫田榮的人。這個田榮能力比較強,短短几個月之內,就把齊國這邊攪得天翻地覆,然後很快統一了齊國的大部分地區。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接下來,項羽選擇首先率兵去齊國平叛。

在齊國爆發內戰的同時,燕國、趙國以及秦國,幾乎也同時爆發了戰爭。秦國那邊的戰爭,就是劉邦指揮的暗度陳倉之戰。這屬於楚漢戰爭的歷史主線,大家一般都比較熟悉。

相比之下,燕國和趙國這邊的故事,其實很精彩。

先說燕國這邊。

燕國這邊,當時有兩個王,一個是燕王臧荼,另一個是遼東王韓廣。之前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就派兵去各地,幫助六國復國。當時被起義軍派到燕國這邊的軍隊,帶頭人就是這位遼東王韓廣。

韓廣早年其實並不是燕國人,他是土生土長的趙國人。但是沒想到的是,大概是秦朝對於燕國故土這邊,壓制的太狠了。所以到了燕國這邊之後,韓廣迅速就開始攻城掠地,而且深得當地百姓的支持。

甚至就連很多燕國舊貴族,也很喜歡韓廣。

所以後來,大家在恢復燕國的之後,直接就把這個韓廣,推上了燕王的寶座。而不是像其他國家那樣,選擇當年燕國的王族後裔出來管事。

而燕國復國之後,恰好當時巨鹿之戰即將開打。為了增援趙國,韓廣就派了自己手下的大將,帶著一部分軍隊去參加巨鹿之戰。這位率兵參加巨鹿之戰的大將,就是臧荼。

接下來,臧荼帶著人參加了巨鹿之戰。後來又跟著項羽,一路打進了關中,占領咸陽。所以,項羽進行分封的時候,就把這個臧荼算上了。反正當時項羽的核心訴求,就是讓各地不斷打仗。同時,也要讓這些跟著他一起進函谷關的人,都得到好處。

這樣算下來,臧荼被分封為一個王,自然也是理所當然的。

就這樣,按照項羽的安排,燕國被徹底一分為二,分別由臧荼和韓廣兩人統治。

顯然,從韓廣的角度來說,這個結果顯然不能接受。韓廣本來管著整個燕國故土,結果自己的大將出去轉了一圈之後,回來就要分自己一半的土地。這個結果,不管是誰,肯定都接受不了。

所以當臧荼回到燕國之後,沒過多久,燕國內部就開始打仗了。

此後的一年半時間裡,一直到井陘之戰結束,燕國這邊都在忙著內戰。在這個過程當中,韓廣和臧荼開始拼命,最後以那位大將臧荼的勝利而告終。但同時,因為韓廣和臧荼在內戰,所以接下來的一年半時間裡,燕國這邊,暫時也就沒有插手外部的能力。

而燕國以外,當時也是到處都在打仗,沒誰有精力去管燕國這邊的事情。

所以接下來的一年半時間裡,燕國這邊可以當成一個獨立的戰場。而這個結果,對於接下來韓信主持的那場井陘之戰,最大的影響就在於:韓信和趙國雙方,都不用再考慮燕國這邊的任何影響了。

說完燕國這邊的情況之後,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三晉這邊。

在戰國時代之前,韓趙魏三國原本同屬於一個強大的晉國。所以,韓趙魏往往也被稱之為三晉,這三個國家之間,往往也可以看做是一個獨立的戰場。

之前按照項羽的分封,三晉地區被一分為六。但實際上,真正就藩的諸侯王,其實只有五個人。這其中的韓王韓成,在戲亭分封之後,直接就被項羽給軟禁帶走了。

這主要是因為,這個韓成的立場,比較傾向於劉邦集團。韓成是當年韓國王族的後裔,在秦末起義的時候,雖然也曾經自己起兵爭奪天下。但是奈何這個韓成本事比較一般,打了一圈之後,也沒打下什麼地盤。

但是好在,這個韓成手下,有一個超一流的大臣,名叫張良。

沒錯,就是那位謀聖張良。

很多人認為,張良一直都是劉邦麾下的大臣,這其實是錯的。實際上,張良祖上是韓國的丞相,所以在秦末起義的時候,最開始張良也是韓國王族麾下的大臣。但是後來,劉邦扶持了韓國王族,也就是這位韓安。而韓安則是派出了張良,帶領韓國的軍隊,跟著劉邦一起西入關中。

所以項羽和劉邦吃鴻門宴的時候,張良才會在劉邦身邊。但那個時候的張良,真正的身份,其實是韓國的大臣,他的領導其實是這位韓安,而不是劉邦。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戲亭分封之後,項羽覺得韓安和劉邦走的太近。如果讓韓安直接就藩的話,就等於是讓劉邦多了一個堅定的盟友。所以,分封之後,項羽直接就把韓安軟禁帶走了,帶去了西楚那邊。而韓安領導的韓國,接下來的幾個月當中,暫時也就成了無主之地。而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地盤,當時都是由張良代為管理的。

等到楚漢戰爭開始之後,因為張良站到了劉邦那邊,所以項羽一怒之下,直接就把韓安給殺了。因為這個原因,張良才徹底倒向了劉邦,徹底劉邦麾下的謀士。

而韓國的另外一部分土地,則是被分給了河南王申陽。這個申陽在歷史上就真的只是一個配角了,他原本是趙國的大臣,而且是趙國那邊一個大臣張耳的大臣。只不過是因為他恰好參加了巨鹿之戰,而且又帶兵平定了洛陽地區,所以才會被項羽封王。

在之後的混戰當中,這哥們的戲份其實也不多,大家可以不用太過重視這個人。

魏國那邊,當時被分給了西魏王魏豹,以及殷王司馬卬。這倆人在歷史上同樣也不是什麼重要角色,而且都屬於那種牆頭草。在楚漢戰爭當中,這倆人發揮的影響其實都很有限。

當然,從整個中國歷史的角度來看,這倆人還是有點影響的。因為魏豹的媳婦,後來被劉邦搶走了,然後給劉邦生了個兒子,這就是後來的漢文帝。而司馬卬在幾百年之後,有一個後代叫司馬懿。

三晉之中,相對來說,最有影響力的,其實就是那個趙國了。對於趙國這邊的情況,我們就必須得著重多說一下了。

趙國這邊有兩個牛人,一個叫張耳,一個叫陳余。

張耳和陳余,早年曾經是過命的好兄弟。而這其中的張耳,早年還曾經很有錢。劉邦年輕的時候,去張耳家鄉那邊遊歷,還曾經給張耳做過門客。

這段關係,直接影響了楚漢戰爭期間的歷史走向。

因為張耳和陳余關係比較好,所以這哥倆在秦末起義的時候,就直接一起去投奔了陳勝吳廣。後來,陳勝吳廣派兵前往各地,去幫各地舊貴族復國的時候,這倆人就被派到了趙國。

當然,被派到趙國的時候,這倆人都不是老大。當時起義軍在趙國這邊的老大,名叫武臣。而這個武臣到了趙國之後,就直接自立為王了。

再之後,這個武臣在那場秦末亂戰當中,直接被幹掉了。而武臣被幹掉之後,張耳和陳余這兩個人,就成了趙國境內最有勢力的兩座山頭。不過鑑於之前武臣被殺的事情,這對好兄弟商量了一下,覺得如果他們要是稱王的話,最後結果估計也會和武臣差不多。

所以,這哥倆琢磨了一圈之後,最終決定,去找當年趙國王族的後裔出來,擔任新的趙王。而他們兩個人,則是做這個新趙王幕後的權臣。

做了這個決定之後,倆人在趙國境內找了一大圈,終於找到了一個趙國王族後裔,這就是趙歇。此後,趙歇被立為趙王,張耳和陳余兩人,則是一個做丞相,一個做大將,兩人平分了趙國的權力。

兩人擁立趙歇這件事,在秦末歷史上,絕對是一個標誌性事件。因為這件事,直接引發了巨鹿之戰。

簡單來說,兩人擁立的趙王之後,很多趙國舊貴族迅速前來投奔他們,趙國的國力迅速飆升。此後,那位秦國大將章邯,就開始率兵前來鎮壓。北方王離統領的長城兵團,也開始迅速南下。最後,雙方合圍之後,直接把張耳和趙歇這個新趙王,全都給困在了巨鹿城內。

至於那個陳余,作為趙國此時的領兵大將,則是在秦軍合圍之前,就逃離了巨鹿。此後,陳余又在外面收攏殘兵,打算破開秦軍的包圍,營救自己的好友。但是結果,在秦軍的包圍之下,陳余根本就打不進去。

所以再之後,趙國只能向其他國家求救。而在其他幾個國家的援軍當中,便以楚國派來的軍隊最多。後來,楚國援軍中的二把手項羽,幹掉了一把手宋義,然後自己帶著兵一頓猛衝,衝垮了王離兵團,徹底救下了被困的趙國君臣。

這就是巨鹿之戰。

等到巨鹿之戰打完之後,趙國雖然轉危為安了,但是張耳和陳余這對好兄弟,卻徹底翻臉了。張耳堅持認為,陳余之前沒有出力,他想等著自己被困死之後,獨吞趙國。所以,巨鹿之戰打完之後,張耳就以那位趙王的名義,直接收了陳余的兵權。

至此,趙國的這對好兄弟,徹底鬧翻了。

等到項羽分封的時候,項羽考慮到張耳比較牛。再加上項羽本來就想攪亂局面,徹底搞亂趙國。所以接下來,項羽就直接把趙國一分為二。原本就是趙王的趙歇,此時被改封為代王。至於原本作為趙國丞相的張耳,則是被封為常山王。

這個結果,對於張耳本人來說,自然是一個好消息。但是對於那些趙國舊貴族來說,恐怕就無法接受了。在這次分封之前,趙國原本是一個整體。但是此時趙國境內最有實力的丞相大人,卻直接分走了一半趙國。

所以這個時候,之前已經被一擼到底的陳余,就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此後,陳余直接起兵,宣稱張耳背叛了趙國,直接和張耳開戰。而趙國這邊,很多舊貴族也對張耳很不滿。再加上那位代王趙歇,本人也很有實力。最終,在大半個趙國的圍攻之下,張耳不出意外,很快就戰敗了。

戰敗之後的張耳,想了一圈之後,就想到了劉邦。此時劉邦已經橫掃關中,實力比較強。再加上雙方早年交情就不錯,於是這個時候,張耳就去投奔了劉邦,希望劉邦能夠幫他復仇。

而趙國這邊,對於那個趙王趙歇來說,這個結果恐怕也並不是太樂觀。因為自此之後,陳余就開始在趙國一家獨大了。

所以接下來,趙歇主動把趙國一分為二。自己做趙王,而陳余則是做代王,和他平起平坐。但對於這個結果,陳余依然不接受。當時陳余派來自己的部下,去代替自己接收代國。至於他自己,則是繼續留在趙歇身邊,幫助趙歇處理政務。

一句話,當時的趙國,已經近乎完全統一。名義上趙歇雖然是趙王,但實際上卻是陳余管事。

以上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看起來似乎和韓信沒什麼關係。但這些事情,恰好是接下來井陘之戰開始的原因。

當北方發生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的時候,劉邦已經暗度陳倉,拿下了關中。而項羽這邊,當時則是還帶著主力,在山東那邊和田家拼命。所以接下來,劉邦就開始琢磨,怎麼才能儘快打倒項羽。

商量了一圈之後,最後劉邦集團得到了一個結論:想要儘快干翻項羽,就必須要聯合其他諸侯王,一起圍攻項羽。齊國此時正在被項羽進攻,田家就是劉邦的天然盟友,這個肯定可以拉攏。楚國是項羽的後花園,短時間內就別考慮了。燕國太遠,此時又在內戰,根本不管外邊的事情。

這樣算下來,最值得劉邦花心思攻略的,也就只有三晉地區了。

所以接下來的四個月當中,劉邦開始軟硬兼施,說服三晉這邊的幾個國家,一起跟著他圍毆項羽。在劉邦的安排下,韓國的本來就傾向於劉邦,直接站到了劉邦這邊。而這個結果,也導致韓國的國王韓安被殺,張良徹底倒向項羽。

韓國的另外一半,那位河南王申陽,也沒怎麼抵抗,這個申陽原本就是張耳麾下的大臣,此時張耳都已經投靠了劉邦,那申陽自然也倒向了劉邦。所以當劉邦率軍抵達申陽這邊之後,申陽直接投降了,後來則是再沒有任何記載。

魏國那邊,西魏王魏豹,見到此時局面有利於劉邦,直接就倒向劉邦了。至於那個殷王司馬卬,本來還想做騎牆派,這期間反覆了幾次。奈何這哥們能力比較差,連騎牆的資格都沒有。後來跟著劉邦一起打項羽的時候,直接被劉邦當槍使,死在了項羽的碾壓之下。

唯有趙國那邊,有點小問題。

趙國那邊,當時已經完整復國了,此時也算是實力比較強。當劉邦派人去和趙國那邊溝通的時候,趙國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劉邦必須幫他們幹掉張耳,然後他們才會考慮和劉邦聯合。

此時劉邦急於進攻項羽,但是又不想直接殺了投奔他的張耳。所以這個時候的劉邦,就耍了個花招。他找了一個和張耳很像的死囚,把這個死囚的頭顱,送給了趙國那邊,騙過了趙國。而趙國這邊被騙之後,因為比較忌憚項羽,倒也答應了劉邦的請求,跟著劉邦一起去打項羽。

就這樣,短短三個月內,劉邦就得到了整個三晉地區的支持。接下來,劉邦和三晉地區的這些國家,直接組成了五十六萬聯軍,大家一起殺向了項羽的老窩彭城。但沒想到的是,項羽實在太能打。此後,項羽只用了三萬人,就正面打垮了這五十多萬聯軍。

這就是歷史上的彭城之戰。

彭城之戰打完之後,劉邦好不容易逃到了滎陽地區,憑著虎牢關那邊的天險優勢,好不容易暫時擋住了項羽的進攻。但是同時,三晉那邊的盟友,見到此時劉邦戰敗,也都再倒向了項羽。

當然,說是三晉,但其實只有趙國和魏國故土而已。因為此時的韓國,已經被劉邦徹底吞併了。韓國原本被分給了韓王韓安,以及河南王申陽。韓安被殺之後,劉邦又從韓國王族後裔當中,選了一個叫姬信的人,繼續做新的韓王。而那個申陽,他本來是張耳的部將,這時候張耳在劉邦這邊,申陽自然也就徹底投靠了劉邦。

所以,當劉邦在滎陽地區,暫時擋住項羽,並且派韓信開始攻略北方的時候。韓信實際要打的,其實就是魏國、趙國以及燕國這三個國家。這其中,趙國此時已經統一,燕國即將統一。只有魏國,此時還分別由和西魏王魏豹,以及殷王司馬卬統領。

在戰國中後期的時候,魏國本來就不是特別強。再加上此時又處於分裂狀態,而且之前膨化才能之戰的時候,殷王司馬卬還直接戰死了。

這樣算下來,韓信出動之後,首先要面對的,自然就是那個魏王魏豹了。

韓信打魏豹這一戰,實在是沒啥值得多說的,因為雙方的指揮能力,根本就不在一個次元。當時魏豹想要憑藉黃河天險,守著渡口阻擊韓信。沒想到韓信直接故布疑兵,用麾下僅有的一些大船,做了疑兵,佯裝要進攻魏國那邊的渡口。

但實際上,韓信自己則是帶著主力,讓麾下士兵坐在木盆里,劃著倆擀麵杖就過河了。

這事在後世被編成了笑話,但是在正史上確實是出現過的。當時韓信軍隊過河的時候,划水的可能不是擀麵杖,但是坐著的確實是各種木盆。

等到韓信率軍過河之後,以韓信的指揮能力,自然就只能是一面倒的碾壓了。所以沒過多久,韓信就俘虜了魏豹,拿下了整個魏國。

俘虜了魏豹之後,這個時候的三晉地區,就只剩下趙國還存在了。

但同時,趙國也是最強的。

此時韓信不但要面對一個完整的趙國,更關鍵的是,這時候他手裡的軍隊,其實並不算多。這主要是因為,當時劉邦正在滎陽那邊,和項羽進行對峙。項羽本人實在太猛,劉邦想要擋住項羽,就只能靠人海戰術。

這時候漢朝大部分的軍隊,其實都在滎陽那邊。能分為韓信這邊的軍隊,其實很少。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影響歷史走向的關鍵一戰,終於爆發了。

公元前205年九月,就在魏豹剛剛戰敗不到兩個月之後,韓信便果斷率軍東進。

據史學家推測,井陘之戰開打之前,韓信能拿出來進攻趙國的軍隊,應該也就在三萬到五萬之間。但是同時,進攻趙國之前,劉邦還派了一個很關鍵的人過來。這個人,就是張耳。張耳在趙國故土這邊,還是很有威望的,這有利於韓信接下來控制趙國。

當然,就算是有了張耳的協助,短時間內韓信兵力不足的問題,依然無法得到解決。當時韓信手上,能用的也就是這三五萬軍隊。反觀趙國那邊,當時趙國雖然復國不久,但是已經可以輕易拿出二十萬以上的軍隊。

這仗該怎麼打呢?

考慮到己方兵力不足,韓信決定,先撿軟柿子捏。之前趙國這邊,張耳被趕跑了之後,陳余獨掌大權。當時作為趙王的趙歇,直接把整個趙國一分為二,把代國封給了陳余。但是同時,陳余沒有去就藩,只是派了自己麾下的大臣夏說,去代表他控制代國。至於陳余自己,則是留在了趙歇身邊。

也就是說,此時的代國,要更好打一些。

所以,韓信東進之後,直接把目標鎖定到了這個代國頭上。面對韓信的進攻,那個替陳余鎮守代國的夏說,手上沒兵,自己又不是絕世名將,自然很快就被打崩了。短短不到一個月時間裡,韓信迅速拿下了代國的大部分區域。也就是說,戰國時期趙國的故土,此時韓信已經拿下了一小半。

不過,隨著韓信拿下代國,陳余那邊也終於回過神來,開始準備迎戰了。此時的陳余,和代王趙歇發了狠,直接從趙國全境徵調軍隊,最後一口氣徵調了二十萬大軍!

當這二十萬大軍被集結起來之後,陳余直接把這支龐大的軍隊,擺在了井陘口。井陘口是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這個地方東高西低,而且井陘口以西,是一條非常狹窄的隘口通道,長達幾十里。

只要韓信想要進攻趙國,就必須得走這條路,和陳余這二十萬大軍硬抗。

看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說:太行山不是有八大隘口嗎?其他隘口不是沒有趙國的軍隊嗎?那韓信為啥非得走這條有趙軍堵著的井陘口呢?

這其實就是陳余布置的高明之處了。

如果當時韓信不走井陘口,那麼接下來,陳余就可以利用兵力的優勢,分兵兩路。一部分軍隊,繼續鎮守井陘口。另一部分軍隊,則是開始反攻代國那邊。而一旦陳余的主力進入代國,韓信剛剛拿下這塊地盤,統治根基不穩,很快就會被陳餘切斷後方。

到那個時候,韓信率領的主力,就等著被陳余包餃子吧!

所以,此時的韓信,必須率領主力,直接走井陘口,和趙國主力進行正面決戰。這樣一來,陳余自然也不會繼續分兵,而是會選擇以優勢兵力,和韓信正面決戰。

三五萬軍隊,進攻二十萬軍隊。而且,那二十萬軍隊,還占據了隘口的地理優勢,居高臨下。

這仗簡直就沒法打了!

在這個關鍵的時候,趙國那邊,又出了一個牛人。此人名叫李左車。這個李左車當時給陳余出主意,提出讓陳余分給他三萬軍隊,由他帶著這三萬人,直接去襲擊韓信的後方,斷了韓信的糧道。

但是陳余這邊,考慮了一下之後,覺得己方兵力已經數倍於韓信,根本就用不著這種手段。所以,陳余最後拒絕了李左車的建議。

幸運的是,陳余偏偏沒這麼幹。後來韓信復盤這一戰的時候,自己都認為,如果當時陳余真的採納了李左車的建議,自己恐怕就必敗無疑了。

因為陳余沒採納李左車的建議,所以接下來,韓信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用這三五萬人,正面擊潰陳余的二十萬大軍。

當韓信率軍接近井陘口之後,韓信迅速做出了布置。韓信把麾下最精銳的兩千輕騎兵,提前分了出來,然後讓他們悄悄接近趙軍的大營。

請注意,這兩千輕騎兵,其實才是接下來背水一戰當中,真正的勝負手!

等到這兩千輕騎兵,趁著夜色悄悄潛入深山之後,這個時候,韓信則是繼續帶兵前進。井陘口是一條幾十里長的狹長通道,而這條通道中間,有一條河叫做綿蔓水,今天叫做綿河。抵達這條綿蔓水之前,韓信又再次分兵。他把自己麾下的一萬主力,直接擺到綿河對岸。至於他自己,則是帶著剩餘的主力,暫時藏了起來。

等到這一天拂曉時分,趙軍發現韓信這一萬大軍,都布置在綿蔓水東岸的時候,從上到下都傻眼了。從兵法的角度來說,這一萬人所在的地方,此時就是真正的死地。在這一萬人的兩側,都是高高的太行山。前面是趙國的二十萬大軍,後面則是綿河。

這不等於是自己鑽進口袋,等著被趙軍殲滅嗎?

所以,看到這一幕之後,陳余果斷認定,韓信根本就不會用兵。所以接下來,陳余指揮麾下所有的軍隊,一口氣向前壓上去,打算直接靠兵力優勢,直接吃掉這一萬人。

但陳余沒想過,這一萬人,其實只是韓信吸引他出來的誘餌而已。

所以,在背水一戰當中,那些背靠河流作戰的軍隊,其實只是誘餌而已。真正的殺招,其實是剩下的那些軍隊。

等到陳余率領麾下大軍,傾巢而出之後,韓信這邊做誘餌的一萬人,頓時慌了神。大家見到前面趙軍碾壓過來,左右和後方又跑不了,知道已經是必死無疑的局面。所以在這之後,這一萬人開始直接拼命了!

一萬人拼命,就把二十萬趙軍的陣勢,徹底給攪亂了。

韓信讓這一萬人背水一戰的真正目的,其實就是讓他們吸引趙國主力出擊,同時攪亂趙軍的陣型。等到趙軍的陣型亂了之後,之前埋伏的那兩千精銳,迅速殺向趙軍的大營。這兩千人也不著急殺人,只是把隨身帶著的旗幟,插滿整個趙軍大營。

如此一來,在前面搏殺的趙軍,見到身後大營插上了漢軍的旗幟,自然就以為漢軍抄了自己的後路,接下來就更慌了。這個時候,韓信再率領主力,直接進攻趙軍。

雖然此時韓信這邊的主力,兵力還是嚴重不足。但韓信這邊,軍隊陣勢是完好的。而趙國那邊,士兵們已經誤以為自己的老巢被攻占,陣型也被那一萬人攪亂了。

所以接下來,等待趙軍的,自然就只能是韓信的屠刀了。

最關鍵的是,因為地形太過特殊,導致趙軍潰敗之後,想要四散逃跑都做不到,只能不斷向後跑。而韓信這邊,則可以不斷追擊,步步蠶食。

就這樣,一場大戰之後,趙國這二十萬精銳,幾乎被韓信徹底消滅乾淨了!而隨著這二十萬大軍被消滅,趙國再也無法在短時間內,集結出新的軍隊。所以接下來,韓信就得以迅速橫掃趙國,統一趙國全境。而趙國被打下來之後,燕國和中原這邊的聯繫,就被徹底切斷了。

所以後來,哪怕燕國結束了內戰,那位燕王臧荼,也只能投靠劉邦,而沒機會投靠項羽。

這就歷史上真實的背水一戰。

井陘之戰,或者說背水一戰的勝利,直接導致三晉地區,再加上燕國那邊,自此徹底落入了劉邦的勢力範圍,再無任何懸念。這一戰贏了之後,韓信橫掃北方,幾乎就已經成了定局。而這個結果,也為接下來劉邦集團的整體勝利,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