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垃圾成山,德國機場癱瘓,奧地利怎麼就成了罷工最少的清流?

3號觀察室 發佈 2024-03-25T19:23:47.635275+00:00

德國也沒好到哪去,從上月初開始,機場工作人員已經舉行了三次24小時罷工行動,值機沒人辦理,飛機沒人開,數百趟航班被迫取消,最嚴重的一次影響了近30萬名乘客出行。

自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高通脹就成了歐洲國家繞不開的話題,由此引發的罷工和抗議集會也是一輪接著一輪。

就拿號稱「歐盟領頭羊」的法德來說,法國巴黎街頭的垃圾已經堆到了5400噸,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抗議者們生產製造的。現場臭氣熏天,是垃圾焚燒爐火力全開也燒不動的程度,堪稱環衛工人的噩夢,蒼蠅老鼠的福音。

德國也沒好到哪去,從上月初開始,機場工作人員已經舉行了三次24小時罷工行動,值機沒人辦理,飛機沒人開,數百趟航班被迫取消,最嚴重的一次影響了近30萬名乘客出行。

歐洲大國尚且如此,更別說那些彈丸之地的小國了。然而,就在高通脹這股泥石流席捲整個歐盟之際,有一個國家卻成了其中的一股清流,那就是緊鄰德國的奧地利。

和其他歐盟國家的抗議者要求升職加薪不同,奧地利爆發的抗議大多是因為反對北約和歐盟向烏克蘭運送武器,並要求本國政府保持中立。

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9年這段時間裡,奧地利因罷工而損失的工作日,在歐盟成員國中是最少的,排在他們之後的是瑞典。

具體來說,奧地利每1000名工作人員平均每年損失2.1個工作日,而法國卻高達128個。那句話怎麼說的來著?法國人全年有一半的時間在休假,另一半的時間在抗議為什麼不休假,「革命老區」果真名不虛傳。

奧地利上一次與勞資糾紛相關的罷工,發生在去年11月。當時國有鐵路的工作人員舉行了24小時「警告性」罷工,結束後沒多久,勞資雙方就達成協議,同意將工資水平提高8%,根本不需要再來一輪。

這倒不是說奧地利的資本家有多爽快大方,而是社會制度和組織模式使然。奧地利雖然是資本主義國家,但該國自二戰結束後,一直採取高福利制度和親勞工的社會制度,專業術語稱之為「社會合作主義」。

在資本主義國家中,最常見的勞資談判形式是「三方夥伴主義」,分別指工會代表、資方和政府。三方都代表著各自的利益,唯獨漏掉了最關鍵的勞動者,尤其是那些處於勞動力邊緣的少數族裔、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

但在高度發達的福利國家中,充分就業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指標。如果能通過某種社會契約讓失業率保持在較低水平,那些老無所依、居無定所的人就能通過自己的勞動維持生活需求,也算是變相的社會福利了。

在瑞典,這一目標是通過「工資一致」來實現的,也就是縮小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工資差距,對高收入者徵收重稅,把全民收入扁平化,告別內卷,利於躺平。

比如,上世紀60年代,瑞典的藍領工人中,青年人的工資只有成年人的56%。可到了80年代,這一比例已經上升到75%。

奧地利的社會民族力量沒有瑞典那麼強大,所以沒辦法通過縮小工資差距來實現共同富裕和平等,他們採取的是另一種辦法——集體合同。

在奧地利,沒有所謂的最低和最高工資標準,但各個部門擁有高度的自主決策權,集體合同的覆蓋率達到了98%,而且是強制執行的。

簡單來說就是,整個部門一榮俱榮,打工人可以團結起來,作為一個整體和資方談判,而且談判的對象是部門,而不是公司。這樣一來,勞動者就擁有了更大的談判話語權。

對於資方來說,如果招不夠人,整個部門幾乎都處於癱瘓狀態,增加工資有利於提高該職業的競爭力,吸引更多人才前來應聘,對公司來說也是好事。

勞資雙方和睦相處,政府當然樂得自在。不用每天夾在中間費力調解,社會和諧政局穩定,反過來又幫政府節約了不少行政資源。

這也就是為什麼,不管是社會民主黨還是保守黨執政,奧地利的社會合作主義模式一直沒有出現過重大分裂,因為他們真正做到了三方共贏。

當然,這種模式僅限於人少又有錢的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要是各國都實現共同富裕,地球早就爆炸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