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才知道,孫子和外孫的區別,並不在于姓氏

第一心理 發佈 2024-03-25T23:07:13.004116+00:00

可是當她的哥哥帶著孫子空手登門,母親簡直笑得就像是春天裡的花一樣燦爛,對著孫子噓寒問暖、含在嘴裡怕化了,簡直是一刻不能離開她的視線,一分鐘看不見孫子都要慌忙找他。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隨時查閱一系列優質文章,同時便於進行討論與分享,感謝您的支持~

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中「男尊女卑」的思想觀念早已成為時代的糟粕,在贍養老人、關心和照護老人方面,兒子和女兒都要承擔相同的責任和義務,在財產繼承方面,兒子和女兒也都享有相同的權利。

但在許多較為古板的老年人眼中,兒子和女兒所生的孩子在他們的心中卻是完全不同的感情和地位,孫子和外孫之間的區別,可不僅僅只是姓氏的問題這樣簡單。

前不久,在諮詢室內,聽到我的一位來訪者同我抱怨,她說過年的時候帶著孩子回家,大包小包的東西拿著,母親也只是刻意地微笑客套了幾句。

可是當她的哥哥帶著孫子空手登門,母親簡直笑得就像是春天裡的花一樣燦爛,對著孫子噓寒問暖、含在嘴裡怕化了,簡直是一刻不能離開她的視線,一分鐘看不見孫子都要慌忙找他。

相比之下,外孫卻仿佛是家裡的不速之客,備受冷落和忽視。更讓我的來訪者感到難過和生氣的是,大年初二的時候,孫子和外孫都在,母親卻會偷偷把孫子拉到一旁,私下給他好吃的。

外孫看到了自然也要,卻被母親一臉嫌棄地呵斥:「回去找你奶奶要去。」

這位來訪者在描述整個過程的時候情緒愈發激動,她幾乎是在嘶吼著質問我:「手心手背都是肉,難道外孫就不是自己家的孩子了麼」。

外孫和孫子,僅僅只有一字之差,但在許多長輩眼裡,卻有著雲泥之別,孫子繼承了與自己相同的姓氏,延續了自己的血脈,自己在孫子身上也傾注了全部的愛和期望,而外孫終究還是別人家的一分子,要替別人分擔家務事,指望不上。

我們首先要理解父母長輩的這種心理,然後才能有針對性地對症下藥,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自我保護的投射幾乎無處不在,但其最集中的表現領域並不在政治或社會領域當中,而是體現在親子關係和情緒關係之間。


很多老人會更偏愛自己的孫子,十分關鍵的一個原因就在於孫子是自己後代的延續,等到自己有一天臥病在床或者難以自理的時候,孫子可以盡心盡力地照顧自己。都說「家孫燒紙,外孫一指。」

受到這種思想觀念的長期浸潤和影響之後,老年人難免會在潛意識當中認為只有孫子才能為自己晚年負責,才是值得託付的。

但與此同時,就是在這種區別對待的成長環境和祖父母有條件的愛的影響之下,也讓很多外孫子女從小就認為爺爺奶奶並不喜歡自己,也不需要自己。

今年已過古稀之年的劉奶奶,平日裡在小區公園裡鍛鍊,逢人就說外孫還是不如孫子親。

一次閒聊中,劉奶奶說起自己孫輩和外孫輩,她說兩個孩子都是由自己一手帶大的,一直到高中畢業、大學住校,兩個孩子才和她分開。在她的印象當中,不管是孫子還是外孫子,都和自己很親,但關鍵時刻還是能看出區別。

就比如前年的時候,自己生了重病住院治療,孫子直接放下學業,千里迢迢趕回來不分晝夜地照顧劉奶奶,一直到奶奶康復出院。

但對比之下,外孫的表現則相形見絀,僅僅是在周末來醫院看了劉奶奶一次,帶了些水果和營養品,坐了一會就走了。

其實在與劉奶奶聊天的過程中,我幾次想要問出口卻欲言又止的問題是,在孫子和外孫的成長過程中,您真的是一碗水端平,對孩子們沒有厚此薄彼麼,這是個靈魂發問,通過劉奶奶外孫的表現大概答案也已經不言自明。

結合認知心理學的知識,其實我們可以解釋為什麼劉奶奶的外孫會有這樣的舉動,在心理學上有個理論叫做「自我服務偏差」,通俗來講就是我們在回憶過去的時候會不自覺地美化自己,並且將壞事發生的原因習慣性地歸因於他人。

而這個理論應用到現實生活當中,我們會發現身邊的人就像是我們內心世界的一面鏡子,我們怎樣對待他人,他人就會反饋給我們什麼。


在幼年時期經歷過祖父母的區別對待,對於心智尚未發育成熟的孩子來說,帶來的傷害是不可估量的,會讓他們產生自卑心理、低價值感和不配得感。

因此老人與孫輩之間關係的親疏遠近,有些時候不是因為姓氏或者血緣的關係,而是因為彼此之間是否曾經發自內心的關愛和呵護。

- The End -

作者 | 孫榮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