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電影節,把歐洲三大,奧斯卡和金雞獎一對比,差距就出來了

令狐伯光 發佈 2024-03-26T00:46:16.728696+00:00

3月12日,楊紫瓊主演的《瞬息全宇宙》成為第91屆奧斯卡最大贏家,消息一出也引起了國內社交網絡的討論,誇獎祝福的人有,拉踩貶低中國電影和中國女星的也有,為之抨擊和理性看待的可以說是各抒己見。

文|令狐伯光

3月12日,楊紫瓊主演的《瞬息全宇宙》成為第95屆奧斯卡最大贏家,消息一出也引起了國內社交網絡的討論,誇獎祝福的人有,拉踩貶低中國電影和中國女星的也有,為之抨擊和理性看待的可以說是各抒己見。

這部電影獲獎過後國內的輿論有一點大家很少講,那就是電影衍生我們討論的左、中、右等等等現實問題,還是很少人跳到宏觀角度來分析一下美國奧斯卡。

這一屆奧斯卡明顯的小年,而且深陷政治正確和各種商業與立場的掣肘,但為何這次《瞬息》獲獎還是能引起國內輿論的討論。說到底,還是華裔題材在中國有話題,而奧斯卡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是美國文化的強勢。

奧斯卡,歐洲三大誰為尊?電影節對於電影重要嗎?

冷戰時期的文藝交鋒裡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現實主義藝術和大眾化藝術表達,這兩塊很長時間都是被蘇聯人和歐洲人分別占據的。 後來老美用馬歇爾計劃資助的藝術家,馬歇爾計劃不僅包括經濟援助和協助重建,也包括了文藝專款。

為此搞了個新思路:「現實主義已死,大眾化藝術已沉淪」

開始大力鼓吹和「復興」各類難以形容的新流派,但這類新流派都有一個共同點——要讓大眾難以理解和接受。通俗的說就是把馬塞爾·杜尚最巔峰的惡作劇——1917年的《泉》形成的一眾流派挖出來當寶貝。

美國在這方面是下了很大「血本」的——在歐洲「入股」許多原有的藝術獎項(比如坎城),還額外設立上百個獎項,比如柏林金熊獎,獎金從幾萬美元到幾百萬美元不等,專門鼓勵歐洲導演們拍各種脫離群眾的電影。

嚴格說來,文藝片對於電影藝術,電影的邊界確實有開拓,奠定和引領的作用。

像20年代的法國和德國的先鋒派,後來法國新浪潮,再到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蘇聯電影對於電影藝術體系也起了巨大作用。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內地早期很多文藝體系,包括像導演、演員表演等都是師從蘇聯電影。

可惜的是,美國這一套太厲害了,即使現在依然有很多人買帳。

你們給我去拍文藝片,拍文藝片我就給你們電影獎金,電影獲獎,導演獲獎,演員獲獎,獲獎後你們就是全世界電影行業的頂尖藝術精英。

藝術這個東西不像科學沒有標準,受到政治思維,歷史文化,社會環境等影響太多了。

電影票房節節攀升,國際拿獎卻越來越低?我們應該怎麼「看電影」

以早期中國內地電影為例,8090年代張藝謀的文藝片,陳凱歌的《霸王別姬》等拿了很多獎,我相信觀眾都認可這些電影的藝術成就,但到了2022年《隱入塵煙》,再到獲得坎城短片最佳的《天下烏鴉》等。

說實話,那就真不是那些反感的網友多心,你說這是藝術就是藝術啊。專門拍貧窮、落後和愚昧的片子拍就叫藝術?

賈樟柯的片子還算直面某些現實主義,《天下烏鴉》是哪門子的藝術?

當我們說到這類電影在海外電影節拿獎如何如何,此時一定會有人跳出來說難道《戰狼》《流浪地球》拿獎才對嗎?

我們先不說全世界所謂a級電影節,拿獎的文藝片和賺錢的商業電影從來是兩個賽道。主要是現在有些海外拿獎的電影,要美感沒美感,要藝術沒有藝術,要現實沒有現實,就只剩下某種討好了。

最關鍵的是,美國人自己的獎項沒有落下現實主義藝術和大眾化表達。美國電影產業一百年來的發達,這當中不乏影響深遠的藝術片,但奧斯卡從來就不是個藝術獎,它還很大眾審美。

比如這次《瞬息全宇宙》拿下了7項大獎,奧斯卡95年以來獲獎最多的有三部電影,分別是1958年的《賓虛》,1997年的《鐵達尼號》,2004年的《指環王3》都獲得了11項大獎,全是商業大片。

好萊塢大片憑藉著工業電影碾壓全世界電影行業,在全世界各國賺得是盆滿缽滿,配合其文化意識,普世價值觀橫掃全世界。

2000年之前,蘇聯解體後電影當然就不說了,歐洲文藝片,日本電影和香港電影開始還能和好萊塢電影打個來回,90年代末被降維打擊,全世界的市場全都是好萊塢大片的天下。

直到後來韓國電影,還有中國電影逐漸崛起,結果它們靠的是什麼?壓根不是什麼電影藝術,還不是依託於工業化,服務本國觀眾的商業類型大片,跟2000年之前的日本電影,以及香港電影完全一樣。

同樣是電影節巔峰,拿奧斯卡和歐洲三大一對比,差距就出來了

美國電影也重藝術,但主要還是依託於科技革命,大眾文化和他們所謂的普世價值的去橫掃全世界。歐洲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大導演,2022年9月去世的法國國寶級電影人,讓-呂克·戈達爾。

引領法國新浪潮的電影大師,什麼世界電影史排名絕對排在前列的大師導演。

但就是讓-呂克·戈達爾,在1968年與特呂弗在坎城電影節上阻撓放映,號召法國人抵制已經淪為資本家和社會精英玩物的「坎城電影節」,最後直接導致當年坎城停辦。 然後坎城紅毯就開始向地中海肉鋪轉變。

2010年,美國給他頒發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此時他已是80歲高齡。美國方面通過電話、傳真、郵件等方式一次又一次地聯繫他,但都沒有得到回音。 後來法國文化部勸他出席奧斯卡頒獎禮。

但戈達爾通過夫人發表聲明:「年事已高,不宜飛行,不能到場」,婉拒了

但美國人還是強行頒獎給他以示好萊塢與戈達爾已經「和解」,為什麼這裡要說「和解」? 因為戈達爾等法國「新浪潮」電影人跟好萊塢鬥了一輩子,為的是捍衛法國及歐洲的文化主權,拒絕美國電影對歐洲的傾銷。

為啥能夠好萊塢大片傾銷成功?就是因為歐洲電影人拍不出歐洲大眾喜歡看的電影了。

歐洲各國本土電影票房排行榜,跟中國港台地區一樣,清一色全是好萊塢大片。全世界本土電影票房排行榜只有三個國家例外,中國大陸、日本和印度、土耳其和西班牙還成。

韓國電影,我記得2019年《復聯4》當時還有過新聞,中日韓和土耳其是沒有被好萊塢大片打敗的電影市場(那年印度本土電影都輸了)。

Netflix進入韓國,投資扶持,中國網友不是很羨慕「文化輸出」嘛。結果只用了三年的時間,韓國電影已經淪落到土耳其和西班牙的情況,再這樣發展下去也快了。

美國用不到十幾億美元的投資破壞歐洲大眾電影,又用十幾億美元吸乾了韓國電影。

起初戈達爾只是從藝術角度去反對好萊塢,因為套路化的美國電影只有商業價值,背離了電影藝術價值本身。 後來,戈達爾開始研讀教員的書。

1967年,他在阿爾及爾發表聲明稱:世界上有四分之三地區的電影是按照美國的角度,美國的標準來製作電影……用美國敘事方式來敘述一個故事,所有影片彼此雷同,經濟上的帝國主義變成文化上的帝國主義。

這時,你說藝術它重要嗎?重要個der啊,像2022年票房前10榜單那些好萊塢大片,它們有個什麼藝術,《瞬息全宇宙》有個什麼藝術,其實還不是商業大片。

最後就是歐洲三大電影節,電影藝術性再高,但是一看歐洲本土電影市場嘛——

藝術重要還是商業大片重要?都重要,但中國需要自己的「奧斯卡」

當然,電影號稱第八大藝術,只有滿足市場的商業大片也不行。電影還是要兼顧藝術的,問題是怎麼搞藝術?這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就像藝術片完全沒有文化交流也不正確。

人粗早期因為文化傳播的困難,還有文化平台搭建的困難,古時經年累月的大規模人類活動就不講。近現代以來,這種文化交流以獎項(也就是制定行業標準)為中心,然後落後國家地區去拿獎。

最後再通過這些獎項和標準向全世界的同行,全社會的輿論發散的一個過程。

而且,落後國家地區上至官方,中間媒體和下面群眾又都是認同的。但它有兩點,一是行業標準是人家制定的,通常就是美國和西方;二是其它行業不論,單就文化藝術來講,還是那句話藝術到底什麼標準?

諾貝爾文學獎,歐洲三大那麼多拿獎的文藝片,有藝術高的也有藝術低的,但是行業標準,定義權都是他們的。美國人直白,奧斯卡也很直白。公司背後的公關重要,電影在它那裡市場重要,現在政治正確也重要,連藝術都不重要,你能如何?

說到底,還是我們沒有自己定義行業標準的獎項。現在依託於工業的流行文化,還有依託於科技發展的傳播平台,已經完全占據中國的本土市場。短視頻平台,流媒體平台都一定性的走出去。

但在文化定義權,還有藝術性定義上還是沒有從上到下,由內而外都認可的獎項。

當初華語三大獎,2010年後內地電影的發展就超過港台電影,但電影藝術上還是金馬為尊,它能定義電影藝術,內地的獎項就變得很被動,內地電影,內地電影人也非常被動。

偏偏內地電影獎項在藝術,商業和獎項評選各方面,至少從目前全世界電影節評選規則上面看。雖然金雞不是像歐洲三大的藝術獎項,但和奧斯卡、包括衰落不成樣子的香港金像比較。

它的評選過程,評選標準,還有評選結果,不服眾的地方仍然太多了。

電影節背後又是一個國家對於電影行業標準的風向標,這又扯是我 們官方對於電影,還有流行文化定位的問題,目前的癥結還是在這裡,也就不太好展開講了(講都不好講,那還講什麼)

最後,好萊塢那一套開始橫掃世界,但是時間長了,加上美國和西方社會環境的變化,這個文化思潮變成「迴旋鏢」了,自己也栽進去了,比如《月光男孩》《黑豹》,韓國《寄生蟲》再到現在華裔的《瞬息全宇宙》。

這些導致現在奧斯卡的爭議越來越大了,電影節公信力也變得越來越低。

我們還沒有建立電影行業評選標準,奧斯卡變得越來越無聊。日本電影和香港電影衰落,韓國電影也快了,倒是早就沒有商業電影的歐洲三大電影節,目前都還是全世界電影人藝術的殿堂。

第八大藝術,最後還是藝術永生,有意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