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張珍貴的歷史老照片:穿越歷史的長河,感受歷史的脈搏

先生笑說江南事 發佈 2024-03-26T07:13:24.061689+00:00

一位來到草原的女知青,穿上了牧民的衣服,1972年。毛主席曾發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到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掀起了城市知識青年到農村和邊疆墾荒的熱潮。

一位來到草原的女知青,穿上了牧民的衣服,1972年。

上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經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

毛主席曾發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到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掀起了城市知識青年到農村和邊疆墾荒的熱潮。

上山下鄉有兩大模式:農場(包括兵團、幹校)和插隊。

下面還有幾張類似的知青下鄉的老照片,給人的感覺仿佛就在昨天。

宋美齡年輕時候的一張照片,看上去十分的時尚。

晚清民國著名外交家伍廷芳。

一匹馬在拉碾子,它的雙眼被蒙了起來。

蒙起雙眼的馬兒看不到世界,也不會感到眩暈。

1932年,日本的時尚女孩兒,這身裝扮放到現在,依然不會過時。

1939年,宋美齡在重慶各界三八紀念大會上講話。

主席台上的宋美齡張開雙手,動作看上去有些誇張。

侵華日軍的一個補給兵,馬背上密密麻麻的是水袋。

民國時期的小朋友,其中一位小朋友對著攝影師豎起了大拇指。

侵華日軍的同化政策,一個日本兵提著菜籃子,拉著兩個中國小孩兒。

大街上,一個日本兵扯著一位中國同胞的衣服,他們後面的一個日本兵還端著刺刀。

看來,這位同胞大哥遇到了一件麻煩事兒。

沙灘上的女子,熱情奔放,1953年。

這是一張澳大利亞的老照片。

日本女子原智惠子,她是一位鋼琴家,1945年。

一片荒涼開闊的土地上,路口豎著一個石頭指示牌,上面寫著一句十分有意思的話:右至小南路,左至梧桐窩。

知青下鄉,坐在喇叭邊上的三個女知青,上世紀七十年代。

清末的預備立憲,1906年。

義和團運動後,清政府迫於國內外的壓力,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預備實行君主立憲,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史稱「籌備立憲」。

清末的「預備立憲」,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行政改革,包括司法改革、教育改革,其核心是官制改革;

二是設立議會;

三是實行地方自治。

預備立憲沒能挽救清朝的統治,它最終走向崩潰。

1916年,宋美齡在美國上學時的一張合影照片。

你能找得出來,哪一位是宋美齡嗎?

輪船的甲板上一位女子抱著一個小孩兒,她的身後是一對年輕的夫妻,民國。

國民黨的三位老黨員,右起:魏道明、魏道明夫人鄭毓秀、王寵惠。

鄭毓秀是中國近代革命家、法制建設先驅、女權運動倡導者。

同時,鄭毓秀也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女博士,第一位女律師,第一位省級女政務官,第一位參與起草《中華民國民法典草案》的女性,第一位地方法院女院長與審檢兩廳廳長。

創造了多個第一。

這是一張具有異域風情特色的照片。

照片拍攝於上世紀初的東南亞,一位演奏的小伙兒正在舞蛇,眼鏡蛇正在直勾勾地盯著他。

氛圍看上去有一絲緊張感。

上世紀七十年代,開拖拉機的女知青。

美國著名女演員、模特、製片人瑪麗蓮夢露的一張肖像照。

荒涼的曠野中,一位騎驢的老漢,他的面容看上去有些憂鬱。

詩曰:騎驢曠野中,獨嘆時空渺。

清末的一位「巨人」。

要不是這身裝扮,還以為是姚明呢。

烏魯木齊,騎驢的爺孫倆。

這是一張具有異域風情的圖片。

圖片上圍在一起,隨風起舞的是一群美洲印第安人。

這張照片上的物件是個老古董了:一張上海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集體乘車證。

歌曲《濤聲依舊》裡的一句歌詞:

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

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

……

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大草原上一群騎馬的女知青,上世紀七十年代初。

這群女知青是從北京來的。

輪船上的中國女孩兒,民國。

草原上的女知青,上世紀七十年代。

國民黨官員傅秉常的妻子:何燕芳。

溥傑嵯峨浩夫婦及他們的孩子,1937。

民國時期的一位街頭報童。

男孩與蟬,1936年。

這是一張澳大利亞的老照片。

在農場的知青們,上世紀七十年代。

清末,山西按察使丁寶銓。

宋中山夫人宋慶齡。

國民黨高官吳國楨妻子黃卓群。

牆上的這幅字畫應該是她自己的作品。

清末民初著名外交家伍廷芳之子伍朝樞。伍朝樞是一位國民黨高官。

國民黨高官張群的夫人:馬育英。

1945年,中國青年營的年輕人。

中國青年營是個翻譯過來的詞,難道是三青團?還是什麼其他組織。

清末民初著名外交家伍廷芳的一張執扇照。

民國時期,一群正在看壁報的人。

那個時候的人們,大多數好像都不近視。

關鍵字: